霍軍,男,1962年生,甘肅張掖人,正高級教師,隴原名師,甘肅省特級教師。出版有《論劍——金庸武俠小說的武功世界》《為什么需要感恩》《教師如何讀經典》等著作,在《讀書》《名作欣賞》等刊物發表各類文章數百篇。
離開了“語用”,不足以談論語文教學。
從一篇課文找出它“說了些什么”,提取有用信息,弄明白一個章節的知識、道理、原理或公式,甚至用提升思維的方式照著課文講的定理、原理來計算、判斷,得出正確的結論,這些,多半是那些理科課程的專長。語文教學的專長,就應該是讓學生領會作者怎樣運用語言傳遞了哪些信息。就應該理解,語言表述方式的不同,對這些信息的傳遞產生的表達效果不同。
因此,語文課是一門教學語言運用的課程。即便學生通過學習如《人生的境界》這種課文,知道了哲學家馮友蘭對人生境界幾個層面的分析高論,也應該是通過他的具體語言、表達個性、文章獨有的魅力讀出來。換句話說:馮友蘭人生哲學的深刻,存在于他的“哲學語言”中。有的教師教授《荷塘月色》,通過各種背景資料挖掘朱自清向往自由人生的旨意。其實,只要學生在教師引領下認真涵詠作者優美的語句,雋永的文風,即便不看任何其他背景材料,也照樣能夠讀出作者追求內心自由的心曲。好的文本是自足的,其自身足以解釋自己。經典之為經典,正是因為它表達的成功和完美。僅從向往自由自在人生這個意思上看,朱自清與絕大多數知識分子處在同一水平線上。但是,只有文章妙手朱自清能通過自己細膩美妙的語言、精巧的構思和結構、具體的寫實和豐富聯想,創造一個觸動人心的詩意荷塘境界,讓我們對人的心靈自由境界產生一番美妙的體驗。朱先生通過其美文創造,即通過高超的語言運用技巧、文字修養以及語言審美活動,給我們寫下了常讀常新、代代可誦的美文經典。一句話,語文課如果不能領略朱自清的語言運用之妙,如果不能感受到并挖掘出他的語言創造的詩意境界,僅僅知道作者是苦悶還是自由,就等于沒有進行語文教學。
因此,語文教學設計的主要任務,是使用多種多樣的課堂教學策略,讓學生品鑒作者的語用之妙,并能夠在嘗試語用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語文讀寫能力。
筆者曾經撰文介紹過諸如問題設置、反復誦讀、換用刪改、填空補白、旁批旁注、聯想生發、片段仿寫、討論辯論,這一類的語文教學策略。可以說,沒有在文本解讀基礎上設計的這些教學策略,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語文教學。比如讓學生反復吟誦“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兩句詩,強調通過緩慢念誦“無邊”以體會杜甫看到秋景的蒼茫心境,通過“木”字仄聲的短促處理來抓住詩人對干枯落葉的悲涼感觸,通過“蕭蕭”清冽的響亮聲音來體驗老年杜甫身上的寒涼。教師的誦讀設計,就可以通過節奏的快慢、聲音的輕重、間隔的長短這樣一些誦讀要求的引導,通過不同學生誦讀的對比、通過學生與學生或師與生對這一聯上下兩句輪流的對讀、換讀,來讓學生體驗到杜甫的語言運用之妙。又可以通過“無邊”改寫成“紛紛”、“落木”替換成“黃葉”,來讓學生選擇比照,讓他們揣摩作者表達的細微之處,領會作者語用策略、發現語言的形式美感,讓學生漸漸覺悟——只有找到了那個最恰切的語言形式,你才能讀到對晚秋有著深切時代感受的老年杜甫傳達出來的沉郁頓挫的生命氣息。
語用教學策略,最重要的是引領學生通過語用操作,去更深入理解文意。比如荀子《勸學》的“學不可以已”這一句,翻譯出來平平無奇:“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如果采用類比聯想的方法,讓學生給這個句子替換一下主語,讓學生列舉出“飲食不可以已”、“呼吸不可以已”、“打籃球不可以已”這類句子,學生就會發現,打籃球,并非不可停止,與飲食、呼吸這樣的生命基本需求不可同日而語。再設計類比造句,引導學生說出“學習就像飲食呼吸,是人的生命需求”、“學習就是生命的呼吸”、“學習是獲得生命能量的根本”、“學習是生命的心跳”這樣一些充滿哲趣和詩意的句子。這樣造句,是對原文的品味,又是創造性的發揮,讓學生對學習的意義產生豐美的聯想:每一個換用的說法,不僅傳達了跟原文一樣的意蘊,卻又生出豐富的美感。
品味“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兩句的意蘊和情感,就引導學生對比《琵琶行》前面吟唱的琵琶女和白居易各自的人生遭際,提取概括相同內容,然后給“淪落人”寫出一個定義。學生比照“去年辭帝京”與“曲罷曾教善才服”這類敘事細節,就會寫出:“淪落人,就是曾經有過人生的輝煌、然后經歷了從高峰跌落到低谷的無奈狀況的人,因為他們有過大起大落的真切遭遇,才會產生共同的失落與傷感,才會一見如故,聽出彼此的心曲。”這個“下定義”的過程,其實又是一個運用語言、自覺搜尋概括詩歌內在意蘊的學習方式。讀與寫,由此互為妙用。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