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慧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堅持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強化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責任制,堅持大扶貧格局……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近年來,河南積極實施精準扶貧,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打響了扶貧攻堅戰。各級共同努力,多方施策,精準扶貧,取得了很大的成績,鄉村面貌煥然一新,群眾生活得到極大改善。但從總體上來看,在精準扶貧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尤其是精準扶貧仍有“硬骨頭”要啃,不少貧困戶還存在“等著扶”“躺著要”等不思進取現象;有的貧困戶只寄希望于國家優惠政策,對扶貧干部設計的致富計劃持悲觀態度,認為致富計劃不是“沒搞頭”就是“搞不了”。
本文通過對河南數十個貧困縣的調研,在對河南精準扶貧現狀和問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進一步推動精準扶貧的思考和建議。
河南精準扶貧成效顯著
河南省脫貧人口數量顯著增多。進入新世紀以來,河南省高度重視扶貧工作,在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下出臺了一系列精準扶貧的政策措施,各個部門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作為全國貧困人口較多、脫貧任務較重的省份,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南省每年有百萬人口脫貧,累計577.7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5514個貧困村退出貧困序列。2017年,河南省實現106.2萬建檔立卡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完成了年度脫貧人口100萬的目標,1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異地扶貧搬遷工作進展順利,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河南省各級領導通力合作,堅持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等多方力量和多種舉措有機結合,使得精準扶貧有了顯著成效。2017年,河南省的貧困縣脫貧人口大幅增加,人們的收入水平不斷提升,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農村平均水平2.1個百分點,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貧困地區有了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等方面的基本保障,蘭考、滑縣先后宣布脫貧“摘帽”。
精準脫貧的生動樣本不斷涌現。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通過各級共同努力,多方施策,精準扶貧,取得了很大的成績,鄉村面貌煥然一新,群眾生活得到極大改善。河南省蘭考縣、滑縣先后宣布脫貧“摘帽”,成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生動樣本。蘭考縣和滑縣的成功脫貧之路,一方面,為全省其他貧困縣、區提供了諸如以黨建促脫貧,實行黨員結對幫扶模式和以產業促脫貧,讓所有貧困戶加入村內合作社,采取入股合作、務工帶動等方式促進貧困戶實現增收等實踐上的經驗。另一方面,蘭考和滑縣的“摘帽”對其他沖刺在脫貧攻堅戰階段的貧困縣和貧困人民點燃了必勝的決心,吹響了勝利的號角,為決勝這場脫貧戰役給予了莫大的精神鼓勵。
脫貧手段和經驗日益豐富。脫貧攻堅中,河南總結了針對性的脫貧手段和扶貧措施。經典的有:以黨建促脫貧,以產業促脫貧,以轉移就業促脫貧。2017年,河南135.8萬名貧困勞動力中,有101.1萬人是通過轉移就業促脫貧;全省實施的7412個產業扶貧項目覆蓋貧困人口217.3萬人次;河南通過低保線與扶貧線“兩線合一”,惠及320萬農村低保對象;通過加強駐村工作管理,強化提拔重用、召回重派等獎懲激勵機制,切實提高了駐村幫扶工作的實效。豐富的脫貧經驗為2018年的扶貧工作提供了借鑒,將助力全省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
精準扶貧存在的思想脫貧問題
截至2017年底,河南省尚有貧困村3723個、貧困人口221萬,其中深度貧困村1235個,深度貧困縣4個。2018年是河南省脫貧攻堅工作關鍵的一年,要實現110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19個國定貧困縣和14個省定貧困縣摘帽、6.29萬貧困人口易地扶貧搬遷,脫貧任務依然艱巨,精準扶貧面臨著很多問題,尤其是內生動力不足,也就是思想脫貧的問題十分突出:
粗放式扶貧之后遺癥——“等、靠、要”思想。以往大水漫灌的粗放式扶貧帶來的“等、靠、要”思想仍然固態化,給當前的扶貧工作帶來了挑戰。粗放式扶貧的主要特點是“定期給錢給物”,長期以來,受這種被動扶貧方式的影響,個別干部在工作方式上仍然是授人以魚而非授人以漁,這種消極被動的方式培養了人的惰性,忽視了外力扶貧與自主脫貧之間的聯系。更為嚴重的是,很多貧困戶長期養成的“等、靠、要”思想禁錮著他們的思維,他們認為扶貧就是不用勞動,等著國家給錢、給物資和保障,就可以享有好的生活。這種思想認識帶來的后果是,貧困戶三天兩頭跑來伸手要這要那,而不想方設法通過自己大腦和雙手來脫貧致富,總是保持著一種觀望態度,想著既然是精準扶貧,總會有人給“餡餅”吃的。
人的惰性。俗話說,“勤勞使人致富,懶惰使人貧困”。筆者在調研中發現,在當前的扶貧工作中,最讓基層干部頭疼的是個別不思進取、好逸惡勞的懶人。這些有勞動能力的懶人每日游蕩在外面,如村里的單身漢和街邊的流浪漢,他們共同的特征是不愿吃苦受累,好不容易干起活來還拈輕怕重。懶惰摧毀了自己的生活和家庭,他們卻不自知,對于扶貧,懶惰的貧困戶根本不期待生產資料和生產技術,不熱衷于開辟市場,他們唯一要做的就是“等靠要”。上面給的錢物少了、慢了或不合心意了,還會在背后牢騷滿腹,完全意識不到脫貧致富不僅僅是政府和基層干部的事,更多的是自己要主動學會致富的本領,靠自己脫貧。
貧困戶的消極悲觀心理。筆者在調研中發現,不少貧困戶對于能夠脫貧不抱有任何信心,不相信靠自己能夠致富,從而盲目依賴政府“送小康”。也許是窮得久了,麻木了,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了懷疑以致自暴自棄,一方面羨慕著他人的富裕,另一方面卻不愿做出一點努力來改變現狀,失去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種消極悲觀的貧困戶在農村不在少數?!拔疫@樣沒有文化的人能干什么?”是他們典型的自我麻痹話語,其實他們都有自身的特點,手腳靈活,腦子反應快,身體壯、有力氣,這樣的身體條件完全可以謀一份營生。
貧困鄉村消極的環境氛圍。鄉村的精神環境氛圍影響著村民個體的情緒和行為,影響著村民的財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消極的環境易催生消極的心態和心理。當前,貧困村的環境整體是精神脫貧遇到的一個大難題。貧困村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是整個村風都是攀比的、消極的。小康村的村民喜歡在勤勞致富和子女教育水平上較量,貧困村的村民大都好逸惡勞,整體上缺少競爭意識和進取精神。貧困村村民的整體思想素質是造成不良村風的關鍵因素。村民眼界狹窄、思維局限;淡漠子女教育,忽視家庭進步,日子得過且過。這樣的環境氛圍不斷地瓦解著貧困戶的思想,使他們故步自封、悲觀失望、死氣沉沉。思想上消極悲觀,靠政府政策和財力并不能使其真正地脫貧,精準扶貧不僅要扶物質更要扶精神。
精準扶貧重在扶智和扶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要同扶智和扶志結合起來。智和志就是內力和內因,如何在思想觀念上脫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致富貴在立志,只要有志氣、有信心,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笨梢姡挥袕乃枷胗^念上立志、有為,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
政府在思想上進行引導。思想上脫貧,政府積極引導是關鍵。一方面,積極開展自力更生典型事跡的宣傳,培養老百姓自強精神,從而改輸血扶貧方式為造血扶貧方式,即推進貧困者思想“脫貧”,自力更生地解決自身貧困問題。另一方面,不斷強化對困難群眾的思想教育,發揮困難群眾的能動性。政府幫助他們解放思想,克服以往“等靠想”的懶人思維,讓他們真正認識到,通過辛勤勞動,主動學習致富技能是可以擺脫貧困的。
干部主動調整工作方式方法。思想上脫貧,干部主動調整工作方式方法是動力。扶貧攻堅戰的決勝時期,基層干部更要沉著冷靜,認真踏實,不要想一口吃個胖子,否則欲速則不達。干部們要牢記,實現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要堅持一步一個腳印。針對粗放式扶貧帶來的“等靠要”思想,干部應主動調整工作方式方法,不能重復以往只給錢物不給技術的輸血式扶貧老路,干部應多到群眾中去,密切與群眾之間的聯系,傾聽群眾的意見和心聲,調研分析貧困戶的致貧因素。增強與貧困戶的交流,調動其主觀能動性,這是培育脫貧內生動力的重要途徑。
社會要營造積極向上的氣氛。思想上脫貧,社會營造積極向上的氣氛是核心。全社會要“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為準則,努力克服“等、靠、要”的懶惰思想。積極向上的氛圍能夠充分調動起貧困群體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在國家政策、扶貧干部的幫助下埋頭苦干,積極投身于工作中去,不斷提高致富能力,真正實現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根本思想轉變。
需要思想“貧困”者自身努力。思想上脫貧,思想“貧苦者”自身努力是根本。扶貧首先要扶智和扶志,貧困群眾自身的智慧和志氣是脫貧的內生動力,是決定性的內因。思想“貧困”者要緊跟政府和社會的步伐,要破除“等靠要”思想,樹立自力更生、敢闖敢拼的精神,搶抓機遇,奮發有為。要積極響應精準扶貧政策,在思想上正視自己的貧困原因,消除“貧困”思想,實現全面小康。
“有志者事竟成”,脫貧攻堅戰雖然艱難,但只要政府和群眾通力合作,啃下思想觀念滯后的硬骨頭,就能實現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面“摘帽”的目標,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新時代現代化新征程提供保障。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