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潤中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所蘊含的重要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導鄉村建設的重大理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擺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課題,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路徑和重要抓手。弄清什么叫鄉村,鄉村的內涵是什么,以及鄉村和城市的關系,有助于深刻理解把握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要思想,推進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
什么是鄉村?內涵是什么?
鄉村是在一定生產力階段上產生的、相對獨立的、具有特定的經濟水平、社會狀況和自然條件相統一的區域綜合體。它的內涵包括經濟水平、社會狀況和自然條件等。鄉村的內涵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補充豐富。
早起先民居住的地方,只有主要生態要素和簡單社會活動,到了奴隸社會后期和封建社會初期,農業成為主要的要素,工業革命時代融入了一些城市的功能要素,到了現代其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近代以來,由于生產力的發展,鄉村分工有了更多更大發展,鄉村不僅是農業生產和農民聚居的地方,也是一個經濟生活的整體,在多方面具有獨立活動的性能;鄉村中除農業外,還包括工業、交通運輸業、建筑業、商業、服務業等物質生產和非物質生產的經濟活動;鄉村不僅是一個綜合的經濟實體,也是一個社會,即不僅包括經濟,還包括經濟以外的政治、文化、宗教等所有活動;鄉村不僅包括經濟和各種社會活動,還包括空間、時間因素,即自然環境的立體因素。
生產力的發展使鄉村和城市隔離?
從鄉村的起源看,鄉村是城市的母體,也就是說,城市是從鄉村發展而來的,這是社會大分工的結果,也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
在人們長期居住的鄉村,人類掌握了農業生產技術,有了耕種土地、管理作物、飼養畜禽等生產活動,從而出現了最早的鄉村。后來,在一些交通方便、位置適中的鄉村,人們開始進行交換,又出現了集市。由于手工業、商業相繼從農業中獨立出來,在一些大的鄉村中,手工業者集中,商業集中,形成長期固定的市場,在這些地方,逐步發展成為一個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中心,并形成具有城市功能的鄉鎮,還同時出現了城市。但由于掌握和運用信息不對稱,空間的因素和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程度的差異,導致鄉村和城市在功能作用上存在不同的發展方向,出現相對隔斷。
生產力的發展又使鄉村和城市融為一體。在長期的封建社會,農業生產是主導產業,關系到國家存亡和民眾生存。工業化的進程,城鎮化和生產力的飛速發展,信息流、物流在互聯網的快速運行,把鄉村和城市的空間拉短,有機連為一體,鄉村元素、城市元素互補融通。在這一背景下,鄉村內涵進一步豐富,融入了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等多種元素功能,鄉村和城市在高科技發展的基礎上,走上和諧融合發展的道路,城鄉差距在縮小。
農村工作的創新發展
鄉村和城市的隔離或融合都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鄉村和城市的融合,為黨的農村工作理論創新提供了新的時代實踐基礎。我國長期農村生產力水平低下,封建社會結束后,二元經濟結構導致城鄉差異,出現“三農”問題。一些有識之士和中國共產黨人歷來重視“三農”問題的研究和探索。20世紀二三十年代,基于“農村破產”的現象,梁漱溟主張“文化建設”興農,費孝通提出“鄉村工業化”興農的主張。中國共產黨人探索、實踐了農村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重大問題,走出了一條解決中國農村問題的成功道路。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每年出臺一號文件,推進農業發展、農村治理、農民富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從理論和實踐上回答了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鄉村、怎樣建設鄉村的問題,從根本上找到了解決“三農”問題的路徑和方法。但我們也不能簡單地理解農民、農業、農村就等于鄉村,現在的鄉村已經不只是“三農”的組合體,而是經濟、社會、文化、生態、黨建的綜合體,鄉村不只包括“農”,也包括“工、商、學”等,不僅管農業經濟發展,也要管鄉村治理等,它是具有多種功能、多重要素的綜合體。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了實現鄉村振興三步走的戰略: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隨后,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小組會議上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推動鄉村產業振興,要推動鄉村人才振興,要推動鄉村文化振興,要推動鄉村生態振興,要推動鄉村組織振興,科學回答了如何建設鄉村。
(作者單位:河南省委農辦農村改革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