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東亮
我國人口數量多且大部分人口生活在農村,處理好“三農”問題仍然是重中之重。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會把“三農”問題排在首位,可見中央對“三農”問題的高度重視。
農村廣播作為面向“三農”的媒體,如何做好國家農村路線、方針、政策的宣傳,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同時,在經濟迅速轉型的時代,農民要時刻接收新的信息才能與時代接軌,增強農村廣播節目內容的互動性,讓廣播節目更接地氣、更有效地服務于農民生活和反映農民心聲,是新時期對農村廣播提出的新要求。
深入了解受眾的收聽現狀,做好需求分析
農村廣播的受眾以農民為主,同時由于廣播的伴隨性較之前有大幅度的提高,因此,常常處于田間地頭的農民聽廣播的時長要遠遠大于看電視的時長。
隨著新型職業農民的出現,以及農業結構的不斷調整,新的種植、養殖模式層出不窮,有一部分農民對農業的投資額不亞于商業。因此,這些農民投資者需要從多角度、多方位了解準確、真實、可靠的農資和農業信息。首先,他們對信息的要求有了新的變化,呈現出廣泛性和專業性的特點。農民不僅需要各種農業科技、農業經濟信息,還需要優良品種、農業生產資料、農產品加工銷售、農業政策等方面信息;不僅需要現代農業方面的信息,還需要一些工業方面的信息和第三產業方面的信息;不僅需要教育、衛生醫療和文化信息,還需要社會保障、政治建設、現代生活等方面信息;不僅需要技術、價格、市場項目、供求信息,還需要人才、勞務就業、短平快致富項目信息。其次,農民的信息需求在呈現廣泛性特點上十分突出。一是需求種植、養殖、現代農業生產實用技術信息,二是需求優質的農資信息,三是需求農產品銷售加工信息,四是需求短平快致富項目信息,五是需求打工就業信息,六是需求改變傳統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信息,七是需求社會化服務信息,八是需求惠農富民政策信息。
“接地氣”是農廣播節目的活力之源
及時掌握廣播的現狀和農民真正需求之后,就要針對這些需求從節目的設置、內容以及傳播形式入手,想方設法為聽眾提供最好內容的節目。
首先,農村廣播在節目設置上要更貼近農民,做到有的放矢,內容精彩。
在節目名稱上,要多以“農”字開頭,讓聽眾和廣告客戶一聽名字就知道節目的內容。這一點就像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新聞和報紙摘要》、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一樣,節目一直是固定的,時間長了便刻在人們的頭腦里,形成條件反射。農村廣播的對農節目也是這樣的道理。例如,河南電臺農村廣播曾在2006年開設過《農資超市》節目,節目名稱給人的感覺直觀、明了。聽到節目名,聽眾就能聯想到現實中的超市,里面有農藥區、獸藥區、農機區、種子區、飼料區等。節目通過主持人、嘉賓和聽眾的現場活動,熱鬧非凡,曾火爆一時,每天參與的聽眾達百余人。
其次,節目內容上必須接地氣兒,必須有農味兒。目前,是內容為王的時代,無論你的節目名稱有多響亮、寓意有多深刻,如果內容吸引不了聽眾,那只能說是華而不實。
如何讓節目內容接地氣兒,有農味兒呢?首先,農村廣播的節目要俯下身,走近農民,帶有泥土氣息。以河南農村廣播《農廣服務站》為例,兩個小時的節目包含《涉農新聞》《天氣預報》《農資行情播報》《會員之家》《點歌祝福》《專家在線》和《話題討論》等板塊。其中,《專家在線》除了線上與聽眾互動外,節目還主動服務,深入鄉村開展科技、醫療等下鄉活動。很多農民因為和專家面對面交流,解決了病蟲害等疑難問題,該節目也受到一致好評?!掇r資行情播報》板塊為農民帶來最新的農業政策、最先進的農業技術,其內容與農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也深受喜愛。
最后,節目傳播形式也要接地氣。新媒體的出現,對廣播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隨著科技的發展,軟件的開發,新媒體層出不窮,互聯網電臺喜馬拉雅FM、蜻蜓FM、荔枝FM涌現并成型,如果這些新媒體自辦的內容過于專業,它們就會對傳統廣播形成一種莫大的挑戰;如果農村廣播本身節目做得很精彩,這些新媒體就會競相轉載,這無疑又讓自己多了一個傳播渠道。
目前,廣播人在傳播的形式上也在想盡一切辦法,利用多種傳播手段全方位傳播。如網上音頻直播、網上視頻直播、微信音頻推送等。
總之,對農村廣播來說,“接地氣兒”才是節目的活力之源,節目要從設置、內容、傳播方式上入手,深入聽眾,讓廣大的農民聽眾想聽、愛聽,只有這樣,才能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廣播市場站穩腳跟。
(作者單位:河南廣播電視臺農村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