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海英
音樂教育對學生成長具有重要價值,但由于有些教師教學不得法,可能致使部分學生被拒音樂門外,我在教學中采用以下措施嘗試進行解決。
面對千差萬別的學生,如果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可能就有學生不參與到教學中來,就會因此而影響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因此,在音樂教學中,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讓不同層面的學生參與音樂教學活動中。我在音樂教學中采用唱演結合的方式。表演可以提高音樂感受能力、節奏感和身體協調性。對于那些音準差、嗓音不好而又活潑好動的學生,我鼓勵他們參與律動、表演或音樂游戲。對于那些節奏感好但音準差,又不善于表演,嗓子又不好的學生,我給他們搭建器樂表演的平臺,讓他們吹奏歌曲的旋律或者用打擊樂器為其他學生演唱伴奏。對于那些在音樂方面表現平平的學生,我挖掘他們其他方面的特長,與音樂進行結合,幫助并吸引他們參與音樂活動。例如,讓在美術方面有特長的學生為音樂配畫,讓在朗讀方面有特長的學生進行歌詞的朗讀,等等。通過唱演結合,讓更多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了音樂的美,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
《音樂新課程標準中》提出,既要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又要突出學生的個性。要把全體學生的普遍參與與發展不同個性的因材施教有機結合起來,小組合作是最好的方式。在小組合作中,學生自己的智慧得到了發揮,與他人進行交流的同時還學會處理與他人的關系。例如,在講《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這一課,我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用不同的形式表現對老師的熱愛之情。學生們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承擔了歌伴奏、詩朗誦、歌詞創編等音樂實踐活動,學生在小組中,展示著自己的才華,最終,小組展示一個大家都認可的方案。小組合作讓更多的學生懂得如何處理好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懂得如何在集體中發揮作用,懂得如何與他人進行正確的交往。
傳統的音樂教育評價過于單一,將一部分學生拒在音樂門外。因此,在音樂教學評價中,我采取多種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綜合性評價,讓更多的學生喜歡音樂。如學習態度的評價(積極回答問題和參與音樂實踐活動等)、學習習慣的養成的評價(音樂用具的佩帶和課堂紀律等)等。這樣的評價避免了評價的片面性,幫助那些對音樂沒興趣的學生,形成積極學習音樂的態度。這樣的評價促進了學生們良好音樂習慣的形成,為他們將來學習音樂、鑒賞音樂做好了鋪墊。他們不再將自己置身于音樂之外,而是成為了熱衷于音樂的“粉絲”。
編輯 _ 李剛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