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艷麗
內容摘要:本文利用2003-2015年期間省級層面數據,實證研究商貿流通業效率對消費總額產生的影響。利用整體數據進行的實證分析發現,商貿流通業效率的提升顯著推動了全社會消費總額的增長。考慮到各個地區間商貿流通業效率和消費總額間存在較大差異,本文分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個地區進行實證回歸。結果發現:商貿流通業效率的提升對東部地區消費總額產生了促進作用,而對中部和西部地區消費總額的影響不顯著。此外,外資流入規模、城鎮化水平、教育水平和交通狀況等因素也都對消費總額產生了顯著影響。
關鍵詞:商貿流通業 生產效率 消費總額
引言
通過國內消費規模拉動中國經濟的發展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而商貿流通業又是溝通生產和消費的重要橋梁,因而有必要研究商貿流通業的生產效率對消費總額的影響。
當前,部分學者已經就商貿流通業對消費產生的影響展開了分析。宋則和王雪峰(2010)認為我國由于長期以來體制的制約,商貿流通業效率低下,制約了消費規模的擴大,因而當前應加大對商貿流通業的改革,促進全社會消費規模的擴大。王浩澂和熊曦(2015)在對中國少數民族集聚區商貿流通業和居民消費的協同情況進行的實證分析發現二者之間協同狀況較差,而二者之間的協同有助于消費規模的擴大。任保平(2010)認為商品從生產到出廠再到順利到達消費者手中的這一段過程中需要發揮商貿流通業的關鍵引導和樞紐作用。因而,為了擴大社會總需求,就必須充分發揮商貿流通業對消費的引領和促進作用。張艷(2015)實證分析發現,中國商貿流通業的發展促進了消費規模的增長。孫英(2016)認為雖然中國商貿流通業經過了長期的快速發展,但內部結構上還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發展現代化的商貿流通業有利于促進消費規模的擴大。謝喬昕和宋良榮(2016)發現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對農村地區消費的促進作用要大于城市地區,因而為了實現消費規模的快速增長,就要加快發展農村地區的商貿流通業。
通過對文獻梳理發現,還未有學者就商貿流通業效率對消費總額影響展開分析,因而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彌補當前研究的不足。
商貿流通業效率對消費總額影響的實證分析
(一)模型建立
為科學分析商貿流通業效率對消費總額的影響,本文建立計量模型:
consumit=α+β1tfpit+Σβcontrolscontrolsit+εit
其中consum代表消費總額,tfp是商貿流通業的全要素生產率,controls代表其他影響消費總額的控制變量。下標i代表省份,t代表年份,ε代表誤差項。
被解釋變量。采用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對數值來衡量消費總額。
核心解釋變量。本文采用基于DEA-Malmquist指數方法計算的批發和零售業的全要素生產率來衡量商貿流通業的效率。在采用DEA-Malmquist指數方法計算全要素生產率的過程中,兩個投入指標分別為批發和零售業的從業人數和資本存量,而產出指標為批發和零售業的增加值。資本存量采用永續盤存法計算得到,即:Kt=It+(1-δ)K1t-l。
控制變量。此外,本文又選取了另外7個對消費總額有重要影響的控制變量。外資流入規模(fdi),采用外商直接投資總額與GDP的比值表示。外資企業在華投資生產的大量消費品是用于出口或在當地市場直接銷售,都會對當地市場消費總額產生影響。城鎮化(city),采用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來表示。城鎮人口往往收入高消費能力強,因而城鎮化水平高的地區往往消費總額越大。交通設施(traff),采用單位面積上交通總里程的對數值表示。交通網絡越發達,商品運送到消費者手中的時間就越短,產品消費越便利,則越有利于提升消費者的消費積極性。教育水平(edu)采用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對數值來表示。教育水平越高,勞動者的收入越高,則消費能力越強。經濟發展水平(pergdp),采用人均實際GDP表示。經濟越發達,勞動者的收入水平越高,購買力越強,則越容易推動總消費額的增長。商貿流通業集聚水平(agglo),采用區位熵指數衡量。商貿流通業集聚(agglo)=(某地區商貿流通業增加值/該地區的GDP)÷(全國商貿流通業增加值/全國的GDP)。商貿流通業集聚水平會影響到商貿流通業企業的經營成本,進而影響產品提供服務,并最終影響消費總額。第三產業發展水平(third),采用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值表示。當前商品的消費都涉及到售后服務,而這一部分屬于第三產業,因而第三產業整體發展水平的高低,容易影響消費總額。
(二)數據來源與描述
本文回歸中所使用的數據來源于中經網數據庫、2003-2015年期間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本文所使用的變量都為比值或對數值,可以有效降低異方差性。所有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顯示在表1中。
(三)實證結果與分析
本文首先利用中國總體的省份層面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回歸,回歸結果顯示在表2中。表2的第(1)、(2)、(3)列分別采用固定效應、隨機效應和混合回歸方法進行回歸。由于,首先進行的Hausman檢驗和F檢驗顯示固定效應方法最為科學合理,為此,本文主要對固定效應回歸結果進行分析。
由表2可以發現,全要素生產率(tfpch)的系數為正,且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這表明商貿流通業效率的提升顯著促進了消費總額的增加。商貿流通業效率的提升之所以能夠拉動消費,主要可以歸因以如下幾點:首先,商貿流通業在產品的生產到最終消費者對產品進行消費的過程中的中間媒介作用。商貿流通業的運行效率越高,商家生產出來的產品越能夠及時運輸到市場上進行銷售。較高的商貿流通業效率可以使市場上的消費者擁有較多的產品選擇空間,這樣消費者更容易挑選到他們喜歡的商品,他們實際收入能力的提升可有效轉換為消費能力的提升。其次,當前越來越多的商品是消費者通過網絡購買完成的,商貿流通業的效率越高,產品從下單到最終到達消費者的時間就會越短,以此提升消費的便利性,進而增加最終的消費規模。
控制變量中城鎮化水平(city)水平的提升顯著促進了全社會消費總額的增加。城鎮居民較農村居民擁有更多的購買力,因而城鎮化越高,城鎮居民占比越高,購買能力越強,則越易促進全社會消費總額的增加。交通發展水平(traff)的提升顯著促進了全社會消費總額的增加。消費者購買產品時很重要的一個考慮因素便是消費的便利性,如果交通設施落后,交通擁堵,購買產品時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用在出行上,便會降低消費欲望,因而完善交通基礎設施,有利于提升全社會消費總額。教育水平(edu)的提升顯著促進了全社會消費總額的增加。教育水平越高意味著勞動者的整體技能水平越高,擁有更高的工資收入。商貿流通業集聚水平(agglo)的提升,抑制了全社會消費總額的增加。這表明當前商貿流通業的集聚水平較為低端,無法達到有效降低經營成本,反而造成擁擠效應,進而不利于消費規模的擴大。第三產業發展水平(third)的提升顯著促進了全社會消費總額的增加。當前很多商品的消費都涉及到產品的銷售體驗和售后服務,而這一部分都屬于第三產業的一部分,因而第三產業整體發展水平越高,越容易提供良好的銷售體驗和售后服務進而促進全社會消費總額的增加。
中國不同地區間商貿流通業的生產效率和消費能力差異較大,為此本文進一步分東部、中部和西部三組進行實證分析。由表3可以發現,商貿流通業生產效率的提升對東部地區全社會消費總額產生了促進作用,而對中部和西部地區全社會消費總額的影響不顯著。東部地區由于勞動力成本、用地成本等都要高于中西部地區,為了保持競爭優勢,只能努力發展高端商貿流通業,提高商貿流通業的生產效率。當前東部地區商貿流通業的生產效率已經得到較高發展,進而有效促進了全社會消費總額的增加。中部和西部地區的勞動力等成本相對較低,商貿流通業企業面臨的效率提升壓力較小,為了快速占領市場,仍然采取粗放的擴張型戰略,生產效率提升有限,進而難以通過效率提升促進全社會消費總額的增加。
控制變量中外資流入規模(fdi)對中部地區全社會消費總額的增加起到了抑制作用,但對東部和西部地區的影響不顯著。這可能是因為當前在中部地區投資的外資企業主要是尋求中部地區便捷的交通和廉價的勞動力,生產的產品主要是用于出口而不是面向當地消費市場。城鎮化水平的提升(city)對中部地區全社會消費總額的增加起到了促進作用,但對東部和西部地區的影響不顯著。當前中部地區城市化發展速度要快于東部和西部地區,大量的農村人口轉換為城市人口,進而促進了該地區消費總額的提升。交通發展水平(traff)的提升對東中西三個地區全社會消費總額都產生了顯著促進作用。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是消費品快速便捷運到消費者手中的前提,直接影響著各個地區的消費規模。教育水平(edu)的提升對東部和西部地區消費總額的增加起到了促進作用,但對中部地區的影響不顯著。東部地區高等教育人數增長速度較快,而這部分群體的超前消費意識較強,進而教育水平的提升易于促進該地區消費規模的增長。西部地區教育水平的提升,使得大量的低技能勞動者更容易接受技能培訓,提升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進而促進該地區消費規模擴大。經濟發展水平(pergdp)的提升對西部地區全社會消費總額的增加起到了促進作用,但對東中部地區的影響不顯著。這表明當前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促進了勞動者收入和消費能力的提升,進而促進了西部地區消費規模擴大。商貿流通業集聚水平(agglo)的提升,抑制了西部地區全社會消費總額的增加,而對東中部地區的影響不顯著。這表明當前西部地區商貿流通業的集聚較為低端,未能有效降低經營成本,進而對消費總額產生不利影響。第三產業發展水平(third)的提升對三個地區消費總額都產生了顯著促進作用。第三產業發展水平越高,意味著消費者消費商品過程中的其他相關配套服務越完善,消費體驗滿意度越高,進而促進消費規模的進一步擴大。
結論及建議
本文利用省級層面數據實證分析了商貿流通業效率對消費總額產生的影響。首先利用整體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發現,商貿流通業效率的提升顯著推動了全社會消費總額的增長。分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個地區進行的實證回歸發現:商貿流通業效率的提升對東部地區消費總額產生了促進作用,而對中部和西部地區消費總額的影響不顯著。
商貿流通企業傳統的低水平、粗放式增長方式不利于消費總額的增長,因而政府應當鼓勵商貿流通企業改進技術發展現代商貿業。此外,中國廣大農村地區缺乏完善的商貿流通業服務,難以建立健全的商品配送體系,因而即使農村地區消費者的消費能力提升了,也難以轉化為實際消費規模的提升。為此,商貿流通企業應當提升效率,將服務更多的惠及農村等偏遠地區,從而促進消費總額的增長。
參考文獻:
1.謝喬昕,宋良榮.商貿流通業發展影響城鄉居民消費二元性的實證分析[J].消費經濟,2016(2)
2.孫英.商貿流通業現代化水平對居民消費增長的影響[J].商業經濟研究,2016(15)
3.張艷.商貿流通業發展對我國消費增長的影響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5(16)
4.王浩,熊曦.民族地區商貿流通業與居民消費能力協同發展的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2(6)
5.任保平.發揮商貿流通業在后危機時代擴大總需求中的作用[J].貴州社會科學, 2010(5)
6.宋則,王雪峰.商貿流通業增進消費的政策研究[J].財貿經濟,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