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

內容摘要:隨著第三產業的發展和壯大,零售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逐漸增強,對于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同時零售業還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狀況,零售業與區域經濟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本文立足于零售業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作用機理,構建零售業與區域經濟協調度模型,分析零售業與區域經濟的協調度。研究發現,我國零售業與區域經濟協調度表現出明顯的從東部到中西部的梯度遞減趨勢,東部地區協調度明顯優于中西部地區。
關鍵詞:零售業 區域經濟 協調度 評價 優化
零售業與區域經濟耦合協調度模型構建
(一)指標體系
零售業是商貿流通業的重要內容,鑒于零售業系統較零散,不便進行整體數據分析,而商貿流通業相關數據易獲取,因此選取商貿流通業中與零售業有關的指標進行研究;商貿流通產業和區域經濟間關系緊密且復雜,故客觀選擇其相互之間存在可比性、關聯性及可操作性的指標進行系統性評價??紤]數據的可獲得性,根據商貿流通業與區域經濟兩大系統已有的評價指標體系,構建零售業與區域經濟耦合協調度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本文研究所選取數據來源于《2016年中國統計年鑒》及各地市統計公報。
(二)耦合協調度模型構建
諸多學者對協調度進行模型構建和計算研究,建立了多個系統相互作用的耦合度模型,本文以廖重斌耦合度模型當作基礎,憑借對若干商貿流通業及區域經濟兩個子系統指標的計算及分析,進行零售業與區域經濟協調度評價,耦合協調度模型構建如下所示:
其中,C 表示零售業與區域經濟兩大系統的耦合度函數,F(x)為零售業發展水平的函數,G(y)為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函數;在F(x)和G(y)中,ai、bj是函數模型權重,具體見表1;xi為零售業產業發展的基礎、環境、潛力等方面的6項指標,而yj為區域經濟發展的社會商品零售、人均可支配收入等6項指標,且都是無量綱化值。由于零售業與區域經濟兩個系統的衡量和計算所涉及的方面及要素較多,難以進行詳細全面地衡量,故難以真正反映出零售業與區域經濟的實際發展水平和狀態,因此為了讓零售業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系統協調度能得到更符合實際的體現,實現和諧、快速、可持續發展,本文在以上的耦合度模型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模型體系,得到更加準確表現零售業和區域經濟發展程度的耦合協調度模型,具體如下所示:
其中,D表示耦合協調度,C表示耦合度,而T則表示零售業與區域經濟的綜合評價指數,反映出零售業系統與區域經濟系統的耦合協調發展狀況,根據零售業與區域經濟多種要素綜合作用的客觀實際,借鑒已有研究成果,賦予模型中的α為0.6,β為0.4。通過模型研究和數據分析,根據零售業與區域經濟綜合發展水平的對比關系,可得出零售業與區域經濟的耦合協調狀況,換言之:若F(x)
零售業與區域經濟協調度分析
根據零售業與區域經濟系統模型研究的需求,選取2016年我國31個省(區)市的商貿流通業增長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鎖零售企業銷售值、GDP生產值、第三產業、財政收入、社會商品零售額、交通客運量、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相關數據進行分析。首先將31個?。▍^)市按東部、西部和中部地區進行分類,如表2所示。
根據上文模型構建,通過分析發現,按勉強協調、初級協調、中級協調、良好協調、優質協調的協調類型分類和極度失調、嚴重失調、中度失調、輕度失調、瀕臨失調的失調類型分類,發現我國三大地區的零售業與區域經濟耦合協調程度及其相互關系,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2016年我國零售業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指數范圍在0.65-0.88之間,東部地區為良好協調,耦合協調度為0.88;中部地區為中級協調,耦合協調度為0.76;西部地區為初級協調,耦合協調度為0.65。總體來看,我國整體上都實現了零售業和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尤其是東部地區較為發達的經濟體系和快速發展日漸成熟的零售業體系構建了相當和諧的協調發展基礎。
對比零售業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關系,我國東部地區屬于協調發展中的零售業與區域經濟發展同步型,即零售業發展水平和當地經濟發展水平是相適應的,因而零售業與區域經濟實力之間形成互相促進的關系,大大提高了兩者協調程度的優化。由于東部地區為我國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區域,往往集聚更多資源和技術、資金及人才,商貿流通業發展相對完善,零售業拉動作用的提升促進東部地區的發展,東部地區強大的生產與消費能力大大刺激了零售業及商貿流通業的發展。
中部地區屬于零售業發展相對滯后型,即相對于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而言,中部地區零售業和商貿流通業發展水平仍然較低。中部地區雖然具有較為深厚的經濟發展基礎,但該區域零售業發展還不夠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還有待加強,因此需不斷促使區域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提高零售業發展層次,進一步發揮出零售業及商貿流通業對該區域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
西部地區屬于區域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型,零售業及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快于區域經濟的發展。近年來西部大開發等政策實施加大了對西部地區的人力、物力、資金、技術等投入,加快完善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極大促進了零售業及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從而最大化發揮其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西部區域零售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較高。
零售業與區域經濟協調度的優化策略
綜上分析,發現我國東部地區零售業及商貿流通業與區域經濟協調水平還有提升空間,而中部地區零售業與區域經濟協調水平更是有待優化,亟需提高零售業及商貿流通產業發展水平;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需進一步提高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不斷優化零售業及商貿流通業與區域經濟的協調水平。
(一)關聯度分析步驟
同樣將代表零售業的商貿流通業指標作為參考數列,而將商貿流通業增長值、商貿流通業凈利潤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商貿流通業從業人數、連鎖零售企業銷售、人均GDP水平作為影響零售業的6項影響因素,構成6個比較序列;同時將GDP、財政收入、社會商品零售額、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產業產值當成界定區域經濟發展程度的5種關鍵指標,得到5個比較序列,分別計算出零售業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灰色關聯度。均通過《2016年中國統計年鑒》獲取研究所需的原始數據。
(二)零售產業關聯度分析
由上文得知,不同地區商貿流通產業與區域經濟發展協調度有所差異,而對于商貿流通產業而言,商貿流通業增長值、商貿流通業凈利潤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商貿流通業從業人數、連鎖零售企業銷售、人均GDP水平這些影響因素都將會不同程度地制約零售產業的轉型升級,因此利用灰色關聯度分析6大影響因素與零售業之間的關聯度及其對零售產業影響程度,便于發現我國零售業發展的方向,促進我國零售業的不斷優化,具體分析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相關因素里對零售業發展水平的影響程度按照從大到小順序排列是:商貿流通業增長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水平>商貿流通業凈利潤值﹥連鎖零售企業銷售>商貿流通業從業人數。首先,商貿流通業增長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個指標對于零售業發展水平構成的影響相對較大,說明該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對當地零售業及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存在較明顯制約,因此要促進我國零售業及商貿流通業水平的提高,需加大發展區域經濟,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刺激市場消費需求;而商貿流通業從業人數關聯度最低,對零售業及商貿流通發展的影響較小,因此加強對商貿流通人員的培訓和管理,對于零售業和商貿流通業實現現代化、信息化具有重要作用。
(三)區域經濟關聯度分析
由上文得知,不同地區零售業及商貿流通產業與區域經濟發展協調度有所差異,東部地區零售業與區域經濟協調度明顯優于中西部地區。而對于區域經濟而言,GDP、第三產業產值、財政收入、社會商品零售額、交通客運量、人均可支配收入這些影響因素都將會不同程度地制約相關區域經濟的整體發展,因此下文利用灰色關聯度分析5大影響因素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關聯度,以期為促進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方向與目標,具體分析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各項因素中對區域經濟影響最大的是GDP生產總值,然后依次是第三產業產值、財政收入、商品零售額,交通客運量及人均可支配收入所產生的影響相對較小。一方面,區域經濟生產總值關系到該區域經濟發展的總體狀況及發展前景,第三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極大促進區域經濟的轉型,尤其體現在商品零售額上,充分顯示區域市場經濟的活躍和發展程度。另一方面,交通客運量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關聯度相對較低,然而這也是兩大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其中交通運輸聯系生產和消費,是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則有助于提高消費水平,加快繁榮市場,區域經濟發展需重視完善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制定完善的居民收入分配機制,推動就業創業,持續提升人均可支配收入。
結論與建議
綜上所述,我國零售業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存在相互協調發展的密切關系,其中我國零售業與區域經濟之間基本處于相互協調發展的關系,東中西部地區的零售業與區域經濟協調度分別表現為良好協調、中級協調、初級協調;從零售業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對比關系來看,東中西部地區分別屬于零售業與區域經濟發展同步型、零售業發展相對滯后型、區域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型。此外,零售業增長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對零售業發展水平影響最大;GDP生產總值、第三產業產值、財政收入及商品零售額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力最大。因此要根據我國東中西部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現狀的不同,不斷優化零售業與區域經濟協調度,因地制宜地實施發展策略,促進零售業與區域經濟的協調有序發展,充分發揮互相協調的產出優化效應。
第一,政府出臺各項政策,加強引導。充分利用本區域各項產業政策,強化統籌引導作用,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堅持市場機制,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打破行業和地區壁壘,整合配置零售業等相關產業的各類發展要素,打通跨領域融合的關鍵性環節,進一步實現產業組織之間的融合。
第二,加快零售業改革,優化轉型升級。積極采用現代流通技術、營銷方式和管理經驗創新發展,全面提高我國零售業現代化水平,推動我國零售業可持續發展,并積極挖掘消費市場,以“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雙百工程”等促進城鄉市場協調發展,促進現代流通方式向農村地區延伸,促進符合居民消費實情的新型業態經濟的發展。
第三,因地制宜,促進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由于不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不同,零售業發展程度及經濟效應也不同,所以應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優勢等制定不同的零售業發展戰略。比如對于經濟較發達且零售業水平較高的區域,要加快升級該區域零售業結構模式,形成新的創新點,促進區域經濟和零售業的突破性發展;而經濟欠發達且零售業發展水平一般的地區,要加快完善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培育壯大新的零售經濟發展點,同時推進與發達地區的合作交流。
參考文獻:
1.高原,周詩.發達省份區域不平衡發展動因探析——以廣東省為例[J].生態經濟,2014,30(6)
2.余潔.山東省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協調度評價與優化[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24(4)
3.尚傳福.消費型社會視域下農村零售業的生存困境與發展策略[J].商業時代,2014(9)
4.李雪松,孫博文.區域經濟一體化視角下的長江中游地區市場整合測度——基于湘鄂贛皖四省面板數據的分析[J].江西社會科學,2014,34(3)
5.杜娟.西南民族地區現代物流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3,34(5)
6.孫平軍,修春亮,董超.東北地區經濟空間極化及其驅動因子的定量研究[J].人文地理,2013,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