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芳澤
摘 要:汪曾祺是我國當代著名作家,其作品飽含對祖國的深沉摯愛,強調文化本源、現實主義、虔誠的美德,而且慣用“改寫”手法?;诖?,本文以汪曾祺小說“改寫”的特點作為切入點,簡述“小改大動”、“更新變化”兩重特色,再以此為基礎,重點論述汪曾祺小說“改寫”的意義,以期通過分析進一步深化對汪曾祺小說的理解,為后續當代文學的研究工作提供助力。
關鍵詞:汪曾祺;小說改寫;文化重構;文化認同感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1-0-01
前言:
汪曾祺,江蘇高郵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分析汪曾祺的作品,離不開汪曾祺的小說,與大部分作家不同,同處文學變革的前夜,大部分作家追求標新立異,而汪曾祺則著力于對小說的改寫,這些有意為之的改寫是文學史的創舉之一,分析其具體意義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一、汪曾祺小說“改寫”的特點
對汪曾祺的幾部代表作品《受戒》、《大淖記事》、《瑞云》以及《聊齋新義》其他篇目進行分析,不難發現這些作品中的改寫成分均具有類似特征,即“小改大動”和必要的“更新變化”。
(一)“小改大動”
“小改大動”是指汪曾祺在進行作品改寫時,會尊重原有情節和基本結構,但在表達思想、精神延伸的部分,會進行一些加工,這使作品的基本面貌得到保持,但思想境界出現了明顯變化。在《瑞云》原著中,蒲松齡重視展現“志異”精神,以嬉笑怒罵為能事,作品中的異聞以諷刺為核心思想。經過汪曾祺的改寫后,雖然結構和情節沒有大的變化,但更突出了對人性的理解和強調,作品的思想層次上升了,如瑞云容顏突然喪失后對自我完全否定,連睡覺時也要吹滅燈燭;而在容顏恢復后則反復攬鏡自賞,睡覺時都要高燒銀燭。對女性心理以及人性的刻畫十分成功。
(二)“更新變化”
汪曾祺作品中的改寫,并非單純的文字變化,也不是一味強調表達自身思想感情,在汪曾祺改寫作品中,更多體現了“更新”的特色,這種更新包括基本的語言更新,也包括更深層次的思想更新。從汪曾祺對“茶館”、“酒館”意象的改寫上,就可以發現他的文化價值取向和藝術精神。酒館、茶館在20世紀中國文學中是頗富典型意義的意象,在多數作家筆下,都被書寫為擔負著巨大社會性主
題意義的公共領域。汪曾祺則強調現實主義精神,將“茶館”、“酒館”在生活中的基本作用加以突出,實現了形式到內涵的“更新變化”。
二、汪曾祺小說“改寫”的意義
汪曾祺小說“改寫”的意義主要包含三個方面,即引領文學變革、重構小說文化、沉淀思想精神,這三個方面對我國文學發展、豐富文學構成意義重大。
(一)引領文學變革
文學是人類社會生活、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時代的發展則不斷推動文學的進步,不同時代背景也對文學提出了不同要求。汪曾祺對小說的改寫,很大程度上體現的是作者本人對文學的理解,但卻在實際上推動了文學的發展。比如《聊齋新義》,原著采用的是文言文,雖然故事通俗易懂,但對讀者的文化程度有一定要求,汪曾祺的《聊齋新義》則全部使用白話文,贏得了廣泛的受眾,在不改變故事情節的情況下增加了可讀性。與此同時,時代的發展使得“精怪志異”失去了產生的土壤,對人文精神的強調也在字里行間充分表達出來,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文化變革得到了引領,可以看作是汪曾祺小說“改寫”的主要意義之一[1]。
(二)重構小說文化
文學作品本身是一種精神文化,文化代表著社會發展、現實生活、精神追求等等一系列與人類社會息息相關的物質、精神活動,小說則能夠以豐滿的情節、完整的結構較為真實的重現相關事物。我國小說帶有一定的模式化特征,如強調正義戰勝邪惡、毀滅與諷刺等等,但在汪曾祺的小說中,更重視反映事物本身以及虔誠的道德觀念,通過改寫重構了小說文化,極大地豐富了讀者乃至作家的視野,這是汪曾祺小說“改寫”的另一個主要意義。比如《異秉》,原著的單一人物、單線劇情在改寫后變得豐富起來,核心思想沒有偏離,但劇情的豐富性則使作品本身帶有了更高的現實意義。
(三)沉淀思想精神
思想精神的沉淀是文化發展到一定高度后的體現,通過文學加以傳達,使醞釀文學的土壤以及文學作品的擁躉實現自然的和諧共融,將精神生活推向更高的層次[2]。汪曾祺曾改寫過《求雨》,原著(趙樹理著)中,民眾的“求雨”以失敗告終,共產黨員領導的“開渠”則獲得了成功;而在汪曾祺的作品中,兒童們的“求雨”獲得了成功,趙樹理挖掘其“丑”,汪曾祺欣賞其“美”;趙樹理從意識形態價值的角度探討其政治意義,汪曾祺則從民間生存的角度發掘其審美價值。這種改寫使意識形態以及政治背景對文學的不利影響被降低,文學對受眾心靈深度的啟發則能夠起到更多的積極作用。
總結:
通過分析汪曾祺小說“改寫”的意義,了解了相關理論內容。汪曾祺小說中的“改寫”痕跡十分多見,帶有“小改大動”、“更新變化”兩重特色,而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可以發現這種改寫意義非常,引領了文學變革,重構了小說文化也沉淀了思想精神,對我國當代文學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了解上述理論內容也有助于進一步解讀文學的變革和發展歷程。
參考文獻:
[1]楊早.吾鄉固多才俊之士,而聲名不出于里巷——從《徙》等小說看汪曾祺筆下的高郵文人[J].文藝爭鳴,2017(12):45-52.
[2]黃悠純.浸潤民族特色的語言美——汪曾祺小說語言的民族風格[J].湘南學院學報,2017,38(06):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