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芳芳
摘 要:作為當代小說名家,蘇童(1963-)歷來重視短篇小說這種敘事文體。本文以蘇童1990年至1994年所創作的短篇小說為研究對象,側重審視他對個體日常沉淪的敘述方式,以期回答他該階段為此探索的意義所在。
關鍵詞:蘇童;短篇小說;探索;日常沉淪;抵制平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1-0-01
一.日常沉淪
面對個體日常生活中的沉淪狀態,蘇童總習慣從死亡角度進行敘述。
以下從《一個禮拜天的早晨》中對李先生的相關敘述體會個體日常沉淪。
《一個禮拜天的早晨》中的李先生正是死于偶然,但深入探究不難發現這場偶然性死亡的背后實際隱含著一種無法抗拒的悲劇性的宿命。該短篇小說敘述的主線是某一個禮拜天的早晨主人公李先生被妻子關照去買蹄髈的事情,小說就這一日常化的事件展開敘述。對該日常場景敘述的過程中就將李先生家中日常生活的瑣碎、乏味以及生活的不易、艱難和夫妻間可悲的相處模式完整的展現出來,而李先生庸俗、懦弱、自怨自艾但又極其想要維護自我尊嚴的可悲性性格也暴露無遺,這也正是導致其死亡的一個暗藏的必然因素。
李先生厭惡庸俗和誤解,抵觸別人對自己尊嚴的挑釁,但是他的生活中卻充滿著這些消極的因素。李太太在發現丈夫買到的不是自己所要求的蹄髈的時候,竟伏在菜籃上悲痛欲絕,并把肉從窗口中扔到李先生腳背上,這一舉動使得李先生有些慍怒,卻又不想打破愉快的禮拜天的氛圍,便想息事寧人。但妻子接下來卻就此事挑出一些傷心事,并強烈要求李先生將蹄髈換回來,這引起李先生強烈不滿,兩人矛盾升級,李先生忍不住推了李太太一把。這一推,引發了李太太凄涼的叫喊聲和對家庭生活種種不幸的控訴。懦弱的李先生為了平息事情或者說逃避這種壓抑的生活,決定去找肉販子退賠。同樣,正因為李先生是恐懼庸俗的,所以在菜市場假裝沒有看到同事朱先生,怕暴露自己這一早晨庸俗的行程,并在與肉販子理論過程中發現圍觀人群增多后無奈放棄換肉。“旁邊已經圍上來一群看熱鬧的人。李先生氣得滿臉通紅,這一庸俗的局面使他感到一絲恐慌,也使他的一腔義憤轉化成另一種自怨自艾的情緒。”
李先生本可以因放棄換肉遠離死亡,但是內心深處所存在的對尊嚴的極度渴求和對艱難生活讓自己的尊嚴遭到摧毀和踐踏的極度抵觸還是最終讓他走向死亡。肉販子的黃魚車驕橫的擦過李先生的自行車,激起李先生內心深處的證明欲,所以他力爭到底,并在得到賠償時感到欣喜。但在發現再次被肉販子欺騙,李先生感到了深深的失望,認為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侮辱,以至于讓數錢都會遵守交通規則的有原則的李先生怒不可遏,并罵出下流的話,不顧一切地橫貫路口,而災難就在這個本該溫馨的暮春的禮拜天的早晨發生了。
日常生活中無休止的瑣碎和夫妻之間不和諧、緊張的關系以及在與人的相處中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公平的對待這一系列的刺激使得原本懦弱、習慣逃避矛盾的李先生喪失了原有的理智,在這種晦澀、灰暗的生活中徹底沉淪,最終以意外死亡的悲劇結局證明了自己的可悲的尊嚴。
相比之下,類似的生命無常在女性人物的命運中也能體現出來。
《狂奔》中榆的母親和《小莫》中的詩鳳兩位女性的死亡將成年女性在乏味、苦澀的日常生活中的掙扎、沉淪、絕望的狀態完全地體現出來。榆的母親有榆這樣一個終日靠藥物緩解病痛的孩子要照顧,還有一個年老刻板的婆婆要伺候,生活帶給她的只有苦澀和痛苦。但這些痛苦卻沒有人能幫她分擔,作為一個女性在她內心深處也需要來自男性的慰藉。所以游村走街的木匠的出現打破了她原有的生活模式,這讓她有機會將對丈夫多年的等待和期盼轉移到木匠身上寄托,但這又違背了她婆婆和傳統社會所要求她必須遵從的道德原則。木匠只能帶給榆母親短暫的安慰,卻不能真正讓她從痛苦的生活中解脫出來。更可怕的是木匠這短暫的停留留給榆母親的是更加深刻的痛苦和更無盡的絕望。小說中榆母親的這些遭遇主要是通過少年榆朦朧的視角表達出來的,這樣的敘事方式將榆母親所遭受的生活的摧殘表述的更委婉也更具悲劇性。“奶奶的脾氣也變得古怪難測,她經常坐在床上,朗聲咒罵榆的母親。榆不知道這是為什么,他看見母親的眼里常常噙著淚。”“榆曾經看見母親朝肚子上貼傷膏藥,貼了很多。榆說,為什么貼那么多膏藥,母親回答說,我肚子疼,貼了膏藥就不疼了。”母親正在遭遇什么榆并不能理解,所以跟自己唯一最親近的孩子還不能理解自己經歷的事情,更不能安慰和保護自己,還要遭到眾人無休止的道德譴責、經受生活帶來的無盡的絕望,這些最終將榆的母親推向了死亡。
蘇童曾提到“而我的創作目標,就是無限利用‘人和人性的力量,無限夸張人和人性力量,打開人生和心靈世界的皺折,輕輕拂去皺折上的灰塵,看清人性自身的面目,來營造一個小說世界。”
二.結語
蘇童的文學創作的核心始終是對個體生活的關注,在其小說的具體創作中,蘇童十分重視對日常化意象的把握和運用,也十分擅長運用反諷的表達方式和委婉的抒情筆調將個體生命在日常生活中的沉淪狀態和對平庸生活詩意的消解的抵制呈現給讀者。他始終對世界充滿著好奇,在創作中不斷探索人性的奧秘,通過自己營造的小說世界,揭開人生命和心靈世界的面紗,將人性皺折上的灰塵輕輕拂去,將人性的本質呈現出來,完成對人性的冷靜地審視和深刻地反思,同時也將自己對個體生命無常狀態的獨特感受通過詩意的文字表達出來。
參考文獻:
[1]蘇童.《蘇童短篇小說編年》五卷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