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慶歷五年,歐陽修任職于滁州。慶歷八年,歐陽修調離滁州。歐陽修與滁州存在著互動關系:一方面,滁州對歐陽修產生深刻影響,滁州風物慰藉其胸懷,并為其提供創作素材。另一方面,歐陽修對滁州產生積極影響,他改善了民生;開發了山水景觀;以人格魅力影響了人文環境。
關鍵詞:歐陽修;滁州;地域文化
作者簡介:葉洪珍(1980-),女,安徽鳳陽人,滁州城市職業學院講師,文學碩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1-0-02
歐陽修是北宋一代文宗,慶歷五年(1045年),他赴滁州任職。慶歷八年(1048年),他被調離滁州。歐陽修在滁州創作了多篇詩文,從他的滁州詩文中,可以窺見他與滁州地域文化之間相互影響的關系。
一、滁州風物慰胸懷
宋仁宗時,歐陽修熱心促成、積極參與了慶歷新政,因而招致了守舊派的仇恨。慶歷新政失敗以后,守舊派捏造出所謂的“張甥案”,誣陷歐陽修與其無血緣關系但名義上的外甥女張氏有染,引起朝野一片嘩然。經過調查,朝廷雖以“查無實據”了結,但歐陽修因之備受羞辱和打擊。慶歷五年(1045年)8月,歐陽修落龍圖閣直學士、罷河北都轉運使,以知制誥知滁州。
歐陽修遭貶到滁州后,對官場的爾虞我詐深惡痛絕,對人性的涼薄心灰意冷。歐陽修說“世事漸懶由心衰”(《送章生東歸》)、“我從多難壯心衰” (《希真堂東手種菊花十月始開》)。所幸,滁州山明水秀、風光宜人,地僻事簡、民俗安閑。歐陽修樂以忘憂,“掇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游也”(《豐樂亭記》)。“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醉翁亭記》)。
二、滁州風物為素材
滁州的自然山水、風俗民情、氣候等為歐陽修的詩文創作提供了豐富多樣的素材,歐陽修熱愛這方土地,他將其一一納入詩文之中。
醉翁亭是有名的勝跡,歐陽修有《題滁州醉翁亭》、《醉翁亭記》描寫醉翁亭的秀美風光,以及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思想。豐樂亭系歐陽修親自建造,歐陽修有《豐樂亭小飲》、《豐樂亭游春三首》、《豐樂亭記》描繪豐樂亭美景和游樂之情。瑯琊山“蔚然而深秀”(《醉翁亭記》),歐陽修“愛之欲忘返”(《游瑯琊山》),他將瑯琊山作為吟詠的重要對象,寫有《游瑯琊山》、《瑯琊山六題》等。幽谷泉在豐樂亭幽谷東南的山坡上,歐陽修有《幽谷泉》詩:“踏石弄泉流,尋源入幽谷。泉傍野人家,四面深篁竹。溉稻滿春疇,鳴渠繞茅屋。”此外,歐陽修在滁東菱溪村發現一嶙峋巨石,“惜其可愛而棄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亭之南北。亭負城而近,以為滁人歲時嬉游之好”(《菱溪石記》),并寫了《菱溪大石》一詩。
歐陽修也將滁州的氣候寫進詩文,慶歷五年(1045年)滁州大雪,歐陽修作《永陽大雪》:“清流關前一尺雪,鳥飛不度人行絕。冰連溪谷麋鹿死,風勁野田桑柘折。江淮卑濕殊北地,歲不苦寒常疫癘。老農自言身七十,曾見此雪才三四……”慶歷六年(1046年)夏日大熱,歐陽修寫《大熱二首》:“四時成萬物,寒暑迭鈞陶……深林虎不嘯,臥喘如吳牛。蜩蟬一何微,嗟爾徒啾啾。”秋天霜降,歐陽修吟出《新霜二首》:“天云慘慘秋陰薄,臥聽北風鳴屋角。平明驚鳥四散飛,一夜新霜群木落。南山郁郁舊可愛,千仞巉巖如刻削。”遇到大旱,歐陽修目睹鄉間旱情及祈雨巫術后,寫下《百子坑賽龍》:“嗟龍之智誰可拘,出入變化何須臾。壇平樹古潭水黑,沉沉影響疑有無。四山云霧忽晝合,瞥起直上拏空虛。龜魚帶去半空落,雷輷電走先後 驅。傾崖倒澗聊一戲,頃刻萬物皆涵濡……”
歐陽修對滁州百姓拜赦的風俗亦有描繪,其《拜赦》詩云:“拜赦古州南,山火明烈烈。州人共喧喧,兩扶◇白發。丁寧天語深,曠蕩皇恩闊。”
歐陽修由滁州的啼鳥而生發感慨,他有《啼鳥》詩: “春到山城苦寂寞,把盞常恨無娉婷。花開鳥語輒自醉,醉與花鳥為交朋。花能嫣然顧我笑,鳥勸我飲非無情……”
三、關注民生哀樂同
歐陽修不僅是一位文學大家,還是一名官員。作為滁州的地方長官,他關心政事、系心百姓。炎夏暑熱,歐陽修作《大熱》:“陽暉爍四野,萬里纖云收。羲和困路遠,正午當空留。枝條不動影,草木皆含愁”,抒發酷熱傷農之憂思。冬日大雪,歐陽修寫《永陽大雪》:“一尺雪,幾尺泥,泥深麥苗春始肥。老農爾豈知帝力,聽我歌此豐年詩”,字里行間洋溢著瑞雪兆豐年之喜悅。他甚至重視鳥對于農業生產的啟示,“陂田繞郭白水滿,戴勝谷谷催春耕。誰謂鳴鳩拙無用,雄雌各自知陰晴”(《啼鳥》)。歐陽修在《豐樂亭記》的結尾寫道“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則直白地道出了他治民以德、政通人和的政治理想。
四、興建景觀風雅留
瑯琊山位于滁州西南五公里處,因東晉瑯琊王司馬睿曾居于此而得名。醉翁亭在瑯琊寺下的山坡上,由瑯琊寺住持智仙和尚建于慶歷七年(1047年)。歐陽修不僅用自己的別號“醉翁”為亭子命名,還揮毫寫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記》,使醉翁亭名垂青史、名揚四方。
豐山是滁州西南諸峰之一,在瑯琊山的東北。慶歷六年(1046年),歐陽修建豐樂亭,以“豐樂”二字為亭取名,寄予了歐陽修的期望,“因為本其山川,道其風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遂書以名其亭焉。”(《豐樂亭記》)。
歐陽修還在豐山上建了一座“醒心亭”,此亭亦建于慶歷六年(1046年),在豐樂亭東南。歐陽修的學生曾鞏在他的《醒心亭記》中記載“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歐陽公作州之二年,構亭曰‘豐樂,自為記,以見其名義。既又直豐樂之東,幾百步,得山之高,構亭曰‘醒心,使鞏記之”。曾鞏又有《醒心亭》詩,“主人誰與解春酲,百斛香醪一小亭。兀兀泠泠俱可樂,醒來還醉醉還醒”。
慶歷六年(1046年),歐陽修“偶得泉于州城之西南豐山之谷中”(《與韓忠獻王書》),“其上則豐山,聳然而特立;下則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顧而樂之。于是疏泉鑿石”(《豐樂亭記》),并為此泉題名為幽谷泉。宋元佑 二年(1087)滁州知州陳知新重修此景觀,將幽谷泉改名為“紫微泉”。
歐陽修對古碑石刻有著濃厚興趣,他在滁州時發現唐代書法家李陽冰撰寫的泉銘石刻之側尚有另一組石刻篆文。歐陽修隨即賦下氣勢豪邁的《石篆詩》歌頌此石篆勝跡,并把這組鬼斧神工的篆文分享給他的好友蘇舜欽和梅堯臣。歐陽修發現和發揚了這一珍貴的古跡。
五、名姓已光青史上
歐陽修在滁州寫下《書王元之畫像側》,“偶然來繼前賢跡,信矣皆如昔日言。諸縣豐登少公事,一家飽暖荷君恩。想公風采常如在,顧我文章不足論。名姓已光青史上,壁間容貌任塵昏”,彰顯出情系百姓、不論榮辱的高尚情懷。歐陽修以豁達情懷面對困厄,善處逆境、正道前行,寬簡治政、政績斐然,寄情山水、心境安然,將“出世”與“入世”兩種生活方式和諧統一,展現了強烈的人格魅力,深刻地影響了滁州的人文環境。
參考文獻:
[1]歐陽修著、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1.
[2]郭春林.《從滁州詩歌創作看歐陽修中年時期的貶官意識》[J].《廣西社會科學》2005(7).
[3]卜平.《解讀歐陽修在滁州》[J].《江淮文史》2007(5).
[4]崔銘.滁州:作為文學與文化的存在[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10):21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