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關于《心》的先行研究多數是從明治精神的角度來探討的,從“明治精神”出發,探討“先生”自殺的原因。本文中,筆者從“世間體”和“強調‘場的日本社會集團”這兩個角度出發,對主人公“先生”的寂寥之感進行再探討。
關鍵詞:寂寞;世間體;場
作者簡介:錢軼雯(1991-),女,江蘇蘇州人,蘇州大學2018應屆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1-0-02
一、夏目漱石
夏目漱石(1867年2月9日(慶應3年1月5日)- 1916年(大正5年)12月9日),日本近代小說家、評論家、英文學者,又精擅俳句、漢詩和書法。本名夏目金之助,筆名漱石,枕流(《晉書》孫楚語)。出生于江戶的牛迂馬場下橫町(現在的東京都新宿區喜久井町)的一個小吏家庭。
夏目漱石在大學時代和正岡子規相識并一同學習俳句。帝國大學(后來的東京帝國大學,現在的東京大學)英文系畢業后,夏目漱石在松山擔任愛媛縣普通中學教師、熊本縣第五高等學校教授,之后前往英國留學?;貒?,他在東京帝國大學擔任講師,一邊向學生講授英國文學,一邊在雜志《杜鵑》上發表了小說《吾輩是貓》。之后又接連發表了《少爺》、《倫敦塔》 等作品。
在這之后,他進入朝日新聞社工作,連載了《虞美人草》《三四郎》等作品。當時被稱為余裕派。在經歷了“修善寺大患”之后,他創作了《行人》《心》等作品,達到了“則天去私”的境界。晚年苦于胃潰瘍折磨,《明暗》成了他的絕筆之作。
二、《心》
這是夏目漱石受到乃木希典的殉死的影響而執筆的作品。與《彼岸過后》《行人》并稱為后期三部曲,聚焦于人性深處的利己主義,通過人性的倫理觀的糾葛表現出來。故事的最后“先生”選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受到明治天皇去世、乃木希典大將殉死的時代背景的影響,夏目漱石為“先生”之死冠以殉死于明治精神之名,也是夏目漱石對明治天皇以及明治精神的一種緬懷,讓“先生”終于在良心的譴責與厭世的孤獨中死去。
原本,夏目漱石就寫了各種各樣的短篇,打算以“心”的題目來統一這些短篇小說。但是,作為第1話的短篇小說《老師的遺書》寫得過長,于是將這一篇單獨進行了出版,題目仍然以《心》為題。
《心》是夏目漱石的長篇小說之一,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因為愛情和友情的左右為難,最后做出抉擇背叛了朋友,得到戀人的芳心,但是正因為此,“先生”一直為這種不義奪取的罪惡感所苦,通過“先生”的一封遺書,描繪了明治時期高等游民的利己主義。
三、“世間體”與“先生”的寂寞
“先生”對亡友K的罪惡感一直持續著。在從K的葬禮回來的路上,一個朋友向先生詢問了K的自殺的理由。自從發生了那件事以后,先生一直被這個問題折磨著。“夫人和小姐,從老家來的K的父親兄長,熟人,甚至連和他無關的新聞記者,都給我提出了同樣的問題”。每當這個時候,先生的心都被深深的刺痛著,但是回答對誰都是一樣的,從未向誰吐露過真正的原因。
先生希望著自此轉換心情,展開新的生活。然而,“當我看著妻子的臉的時候,就會想到已經去世的K?!倍嗌俅味枷胫蚱拮犹拱?,相信溫柔善良的妻子一定會原來我。但最終因為不想給妻子的記憶里留下污點,而至死都沒有吐露過一點信息。
從小說中先生的敘述來看,他并不想讓旁人知道K自殺的原因。就連善良的妻子也不例外。這或許跟日本文化中的“世間體”有所聯系。
井上忠司在《“世間體”的構造——社會心理史的嘗試』中第一次論述了“世間體”。所謂“世間體”就是俗稱的“面子”。從這本著作的第五章“世間體的文化”來重新審視的話,那或許會更加清晰。
“我國國民的心中是不存在唯一的絕對神的,以‘世人的眼看到的自己為準,至少將這種倫理內化于自己的內心中。因為不存在普遍的價值標準,為了使自己不脫離‘世人的標準,始終微調著自己與‘世人間的差距而生活著。這就是所謂的生活在世俗間?!?/p>
小說中的“先生”一直被罪惡感所折磨,對“世人的眼”充滿恐懼。不論被誰追問K的自殺理由,“先生”都不曾透露,始終把這個秘密藏在心里。沒有可以傾訴的人,于是被這種內心的罪和痛苦時時刻刻折磨著的「先生」漸漸地和身邊的人變得不親近,甚至于不想出現在世人面前,終于他被寂寞包圍。
“一直到老師去世的今天,我才知道這件事?!薄跋壬币膊⒉皇菑囊婚_始就討厭“我”的。這不過是受傷的“先生”給想要接近自己的人的一種警告罷了。
四、強調“場”的日本社會集團
過了一年也始終沒有忘記K的事,先生的心總是感到惴惴不安。無論如何都無法讓自己在書本中沉靜下來,于是先生失去了工作,漸漸了陷入了與世人無關的境地。
我同夫人談話時,話頭很自然的從先生談到這里。
“先生為什么要那樣,只在家里思考、學習,而不到社會上做一番事業呢?”
“不行呵,他討厭那些事?!?/p>
“就是說,他覺得那些事無聊?”
“是否這樣——我們女人可不知道,不過恐怕不是這個意思吧。還是想做點事,可總是辦不到,實在遺憾?!?/p>
“不過從身體來看,先生不是挺好么?”
“倒是很結實,什么病都沒有?!?/p>
“那是為什么不能活動下呢?”
“那就不知道了。我要是知道也不會這么操心了。正因為不知道才更覺得于心不安哪?!?/p>
夫人的語氣非常同情,但她嘴邊還是掛著微笑。若在旁人看來,我反倒顯得認真了,我露出難以理解的臉色不作聲了。接著夫人像是突然想起什么似的又說:
“他年輕時候可不這樣,和年輕是判若兩人。完全變了。”
“您說年輕,是指什么時候?”我問。
“學生時代唄?!?/p>
(《心》上 先生與我 十一)
“先生”是大學出身,但卻什么事也不做,只是在家閑空著?!跋壬笨偸钦f“像我這樣的到了社會上,也成不了事”。當然成為無業游民的原因與K的自殺有剪不斷的聯系。
中根千枝寫在《縱向社會的人際關系》寫到過,日本的社會集團是一個強調“場”的社會。所謂“場”,可以是一定的地域、所屬機關等,不論資格的差異,根據一定的框架,一定的個人構成的集團就是“場”。日本人的集團意識被放置在“場”中,這就必須涉及到人和人的直接接觸。事實上,在日本社會中,人際關系的強弱,往往容易與實際接觸的長短、嚴格地成比例。與集團成員的實際接觸的長短自然而然將成為個人的社會資本。然而,這種形式的資本在日本人跳槽時是無法轉用的。當跳槽后,原來集團中積累的社會資本就會歸于零。
“先生”是一個無業游民,大學畢業后一直呆在家里?!跋壬钡摹皥觥敝皇蔷窒拊凇凹彝ァ钡牡胤健D莻€家庭也沒有孩子?!跋壬抑挥蟹蚱藓团?。每次去家里都是靜悄悄的?!?/p>
正如上文所說,日本是強調“場”的社會集團,一旦就職,幾乎所有的關系都崩潰了。因此,人際關系漸漸疏遠了,變得寂寞了。
五、結語
本文從“世間體”和“強調“場”的日本社會集團”兩個角度來探討“先生”的寂寞感。因為日本社會是個在乎“世人的眼”的社會,K的自殺帶給先生的愧疚與傷痛,讓他無法正視世人的目光,世人一次次的追問K自殺的緣由,卻是在一次次將“先生”逼到角落,退出世人的包圍圈,作出逃離世人的決定。寂寞從這一刻起降臨,并一步步吞噬著他。而日本這個強調“場”的集團,讓“先生”進退兩難。曾經渴望開始新生活,但試圖逃離的心讓他一步步切斷與人的交往。一旦踏出“集團”,原有人際關系就會消失。這種對“世間”的逃離和“集團意識”讓“先生”的生活越來越狹隘,人際關系減少,心情只能是越來越寂寞。
參考文獻:
[1]夏目漱石 著、林少華 訳、『こころ』、北京、北京宇航出版社、2008.5(日漢對照名家經典作品系列)。
[2]中根千枝、『縦社會の人間関係』、日本、講談社、2008.8。
[3]井上忠司、『「世間體」の構造―社會心理史への試み―』、日本放送出版協會、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