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探析《刀鋒》中拉里的追尋道路,主要從三個方面來淺析拉里的追尋。首先,拉里追尋的是什么,他追尋的主要有哪些內容;其次,拉里追尋的原因,不僅包含生活經歷因素,也有個人原因;最后,分析拉里追尋的意義,正如浮士德博士一樣,面對生活的迷茫永不停止追尋的腳步。
關鍵詞:《刀鋒》;拉里;追尋意義
作者簡介:聶銀嫻(1994-),女,漢族,湖北宜昌人,中南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1--03
前言: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是一位英國小說家( 1874-1965),他十分高產且作品多方面都有涉及。他的小說文筆干凈利落,并能從生活中觀察常人所忽視的細節方面,并且作品感情細膩、故事性強。《刀鋒》講述了二十世紀的知識分子對于生命價值與意義的困惑與迷茫,希望通過尋求東方神秘哲學來解答生命意義的故事。而主人公拉里也成為西方“迷惘的一代”的典型代表,相比于凱魯亞克《在路上》“垮掉的一代”的形象,“迷?!钡睦锩鎸Щ蠖悦5娜松鷷r,并不選擇逃避,而是不斷通過各種方法來解答自己對于生命的疑惑,這種永不放棄永遠追求的“浮士德”精神讓人感動。
一、拉里追尋之路
(一)拉里追尋的主要內容
《刀鋒》主要講述了主人公拉里對人生的意義感到迷惑并追尋生命意義的故事。拉里作為一名飛行員,親眼看見自己的兄弟在戰爭中因為救自己而犧牲,他感到痛苦且迷茫,弄不清楚人生為何會擁有不幸。在《刀鋒》中拉里這樣說道:“我想弄清楚上帝究竟有,還是沒有。我想弄清楚為什么世界上會有惡。我想知道我的靈魂是不是不滅,還是我死后一切都完了?!盵1]毛姆由此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觀點,既是拉里的詢問,也是作者想要弄清楚的問題,即世界上為何有惡和不幸,人的靈魂是不是永存的問題。
但拉里所追尋的不僅僅是世界為何有惡和不幸的問題,當他知道改變不了世界時,更多的是想追尋一個可以讓自己心安的地方,一個讓自己感到快樂和幸福的地方。退役后的拉里想要弄清人生的意義,他拋棄未婚妻和正當的職業,跑去巴黎求學,在大學旁邊租一個破爛小房子,白天去大學圖書館讀書,以求得自己內心的答案。后來又周游世界,想從游歷中獲得解脫。拉里最終到印度學到了吠陀經哲學,并通過自己所學治好了朋友的頭痛,但對淪落的索菲卻無法挽救,由此拉里又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并在最后將自己的錢財全部散盡,回到美國做了出租車司機。毛姆在《刀鋒》的最后以著作者的口吻說道:
“我不多不少恰恰寫了一部以‘成功為題材的小說。因為書中和我有關的人物無不如愿以償:艾略特成為社交界名流;···蘇珊·魯維艾得到生活保障;索菲獲得死;拉里找到了安身立命之道?!盵2]
伊莎貝爾追尋享樂而安逸的物質生活,艾略特·談波登追尋上流社會的生活,索菲·麥唐納自甘墮落,并最后被如愿以償的殺害等等,每個人都在追尋著自己認為快樂的生活方式存活,拉里追尋的不是外在世界,而是內在世界,但這種內在精神世界是最難滿足的,也是最難衡量和不能保持穩定的。
(二)追尋即是抉擇
拉里這種對生活本質的追尋,是一種抉擇。在這部小說中,描寫人物對生活方式的不同選擇.通過生活方式的不同選擇來講述人與人之間不同的價值追求,故事可看為以拉里為主線,其他人作為復線的這種模式,描寫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3]
首先是拉里這一類人,他是一個為了目標不斷探索的人,他沉默且性情溫和,在旁人看來他就是冷漠而奇怪的人。旁人對于他異于常人的做事方式和行為感到驚訝。他從不顧及別人的話語與眼光,只做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事情。他從書中探索生命的意義,并認為這是十分重要的。與之相對的是他的未婚妻,完全不理解他為何放棄工作和家庭,跑去追尋生命意義的行為。相同的還有未婚妻的舅舅艾略特和之后的丈夫馬圖林,他們只追究物質世界,認為沒有什么比穩定的收入和金錢更有吸引力了。他們世俗而精明,不會去放下一切追尋精神世界的滿足。因而拉里和其他人是不一樣的。他們對生活的態度不同,追求的生活境界不同,因而他們的人生之路也就完全不同。
拉里如此執著的尋找生命意義的原因,一部分是因為他參加了戰爭,戰爭下一切都可以被放大,人的欲望、暴力、恐懼、無助在戰爭中無處躲藏。正是因為這段刻骨銘心的經歷,讓拉里對生命的意義產生懷疑,他思索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么?為什么上一秒還在開懷大笑的兄弟,下一秒就成了肉泥,人如此的脆弱,在這世界活著的價值又是什么呢?他想找到答案,他想通過讀書、游歷世界來找到答案。雖然最后是一個開放式的結局,找沒找到答案似乎對于拉里來說已經不重要了,因為這已成為他的生活方式。
毛姆在他的另一部作品《月亮與六便士》里,也有這樣一個勇于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人物,他最終找到了自己存活的方式并自得其樂,即使在他人看來是多么不可思議。書中的醫生亞伯拉罕放棄了世人看來大好的前程而去亞歷山大港度過余下生活,毛姆寫道:
“那天早晨,貨輪在亞歷山大港靠岸,他在甲板上觀察這座城市,在陽光下白花花的,還有碼頭上的人群,……燦爛的陽光和藍色的天穹,他產生了某種感觸。他無法描述這種感受。就像是一聲驚雷,他說,但隨即有推翻了這個說法,改口說是一種天啟。似乎有什么東西觸動了他的心靈,于是他突然覺得非??鞓?,有一種無拘無束的美妙感受……他離開那艘船沒遇到什么困難,不到二十四小時,他已經帶著所有的行李,出現在海岸上?!盵4]
毛姆的作品中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在他看來生活成什么樣子并沒有對與錯,每個人都有自己生活的方式,不可以妄自評判他人的生活,你以為的不幸可能在別人眼里就是幸運。因而毛姆想通過這些作品讓人在不斷地探索中慢慢領悟生活的真正涵義。當然更多的人,也在不斷地追尋的過程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條路。
(三)拉里追尋的方法:自我救贖的東方道路
米蘭昆德拉曾說過: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笑了。[5]善于思考的拉里,面對這個紛繁復雜的大千世界,并沒有畏懼和退縮,他義無反顧的投身于尋找答案的路途中,從書本中獲得了智慧,從游歷中獲得了眼界和更大的胸懷,這些東西是常人難以通過金錢得到的。他忍耐克制,過著苦行僧一樣的生活。這也是因為他接受印度吠陀經哲學的結果。
在毛姆的很多部作品中,都體現了東方的神秘文化,由此可以看出毛姆對于東方神秘文化的肯定和追尋。他癡迷于此,并想通過這種文化來找到自己的答案,但最終發現還是解決不了自己的困惑。因此,毛姆對于東方文化的態度既有向往但也有保留。一方面,這種神秘的來自東方的力量確實能為自己帶來寧靜和力量,但另一方面,這種力量只能自救,不能普度眾生。拉里不僅想自救,更想要幫助周圍的人??勺詈笏鞣频乃?,讓拉里對這種力量產生懷疑,同時也讓他明白,世界上并沒有一種一勞永逸的方法,可以治愈所有的事情。這也讓拉里對人生陷入更深的思索當中。
二、拉里追尋的原因
(一)拉里的追尋經歷與他人的死亡有關
第一次直接面臨死亡的經歷,是在戰爭中。拉里直接目睹了自己的朋友加戰友飛行員帕特西的死亡,帕特西是因為救他而死去。拉里想不通為何如此突然,一切都毫無預兆。他內心悲痛之余,更多的是對生命的渺小與變幻無常感到震撼。拉里對自己的未婚妻伊莎貝爾說起這件事:“你想到一個在一小時以前還是個有說有笑、充滿生氣的人直挺挺躺在那里,就是這樣殘酷,這樣沒有意義。你沒法子不問自己,人生究竟為了什么,人生究竟有沒有意義;還是僅僅是盲目命運造成的一出糊里糊涂的悲劇”。[6]因為拉里戰友的死亡,讓他開始對這個世界感到恐懼,開始懷疑自己,不知道人生而有何意義。也由此開啟了他對人生意義探尋的新旅程。
第二次經歷是關于索菲的死亡,她的死是對拉里來說是信仰又一次的崩塌。拉里從她的死亡感受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中,想要通過東方神秘文化來拯救他人是行不通的。這種東方式的信仰只能自救,不能拯救其他人。因為首先別人并不會有這種堅定的信仰,而且你所認為的拯救可能在別人看來是折磨。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不同,不能從自己的角度去評判別人,甚至想當救世主去救別人。這種居高臨下的救世主思想,其實已經將自己的位置擺放的過高了。而對于拯救索菲的失敗,讓拉里對于人生有了更新的認識,并決定放下以前的生活,重新開啟了另一段旅程。毛姆在這種看似冷靜幽默的敘述里,彌漫著一種揮之不去的虛無色彩。[7]
這兩次的死亡帶給拉里的影響是巨大的。戰友的死亡讓拉里踏上追尋之路,等到他以為找到人生真諦之后,卻仍對朋友的死亡無能為力,讓他認識到東方文化并不能拯救別人,更大程度上只能是自救。于是,拉里帶著永遠不斷的疑惑和問題再次踏上追尋之旅,不斷地向前行探索著。
(二)拉里就是作者的理想
對人生的思索,是毛姆賦予《刀鋒》的真正主題。翻譯此部作品的周熙良先生認為毛姆按照維特斯根坦的原型來寫拉里。但我覺得拉里是毛姆心中存在已久的形象,拉里的生活方式和狀態,是作者向往并渴望實現的。他不斷地追尋自己覺得心安的地方,找到并在那兒生活,讓心與身得到寧靜,是毛姆一直向往的生活目標。當然在毛姆的另一部作品《月亮與六便士》中也提及過這種思想,在作品的第五十章開頭便說:
“我總覺得有些人沒有出生在正確的地方。偶然的命運將他們丟到特定的環境里,但他們總是對某個不知在何處的家鄉念念不忘……有時候,人會偶然造訪某個地方,卻神秘地感到這里就是他的歸宿。這里就是他朝思暮想的故鄉,盡管周邊的環境他從未見過,盡管當地的居民他素未謀面,他卻愿意安頓下來,仿佛這些都是他生來便已熟知的。在這里他的心終于不再躁動?!盵8]
而在《刀鋒》中也有類似的片段:
“我的心開始瘋狂地跳起來,因為我突然間深深體會到印度能給我某種我非有不可的東西?!液芸齑蚨ㄖ饕?,決定不回船。船上我沒有留下什么,只有一只旅行袋,裝了幾樣東西?!矣X得非常自由,大聲笑了?!盵9]
拉里與亞伯拉罕都有被毛姆稱之為“天啟”的相似的經歷,當然這也可以看做是毛姆自己的想法。毛姆認為在世界上肯定有某個地方是屬于他的,他本身也對某個不知名的地方念念不忘,他一生終在尋找這個讓他心安之所。正是這種焦躁不安感和不安定感,在《刀鋒》中通過拉里來傳達出來,這也是拉里不斷追尋的原因之一。
三、拉里追尋的意義
(一)現代人迷茫的代表
在這部小說中,拉里是離家出走的人、無家可歸的人,也是精神的漂泊者和流浪漢。他將這種探尋人生旅途的過程描繪出來,并給讀者揭示出人生的意義不在于物質,而在于你是否真正為了自己想追求的生活努力。拉里的離家出走之舉、無家可歸之感,正是源于希望尋找一個精神家園;在精神的世界里,漂泊即是回歸,流浪即是朝圣。而他在追尋的路上已經完成了生命的意義。
拉里身處戰爭時期,戰爭帶來的混亂與無序是顯而易見的,更何況拉里還真正的參加過戰爭,面對殘酷的廝殺與暴力,與處在和平安詳環境中的人們心理肯定不同。正是因為他真正的面臨過死亡的威脅,真正的感受過死神從他身邊走過,因而他面對生活,只會比那些未曾真實面臨死亡的人來說更深刻。他代表了那些真正對自己的人生有追問的人,他的精神狀態和行為,也代表了現代人對迷茫的態度。每個人都會有迷茫的時刻,但如何對待這種迷茫,是讓自己自甘墮落,還是不斷地追尋答案。在毛姆的書中十分肯定這種不斷探索的精神,但是對于是否能找到答案卻沒給出結果。
因此,從最后的結局來看,毛姆對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失望的同時,也對東方世界的神秘力量保持保守的態度。但是真正的人生不就是充滿迷茫與希望的嗎?最后拉里選擇做出租車司機,他的精神旅途仍然在路上,他迷茫著,但是卻也不停止探尋。
(二)永不停止追求的拉里:“浮士德精神”
跟歌德的《浮士德》中浮士德博士相似,拉里面對問題時,先從書本中尋找,后又游歷世界,希望能解答困惑。在巴黎兩年時光里,拉里沉迷于書海,堅持不懈的探尋生命意義。當他的未婚妻伊莎貝爾從美國來找他是否要同她結婚做個了斷時,他對伊莎貝爾說:“我真希望能夠使你懂得精神的生活多么令人興奮,經驗多么豐富。它是沒有止境的,它是極端幸福的生活。”[10]
此時的拉里為自己所選擇的生活感到滿意,并希望未婚妻伊莎貝爾也能在精神層面跟他保持一致,同時獲得幸福。但伊莎貝爾拒絕了這種看似荒唐的生活方式,并選擇與拉里解除婚約。毛姆并沒有極端諷刺和揭露這種資本主義的物質欲望,而且不干涉人物生活,不批判這種享樂主義。相反,在小說的最后,伊莎貝爾過得很好,她很享受這種生活,許多年后也并不懊悔自己的決定。拉里在書本中獲得了寧靜,獲得了知識的力量,但他不僅僅滿足于此,他決定周游各國,從巴黎到西班牙,再到塞維利亞,最后到達了印度。毛姆對于每個人的生活方式的選擇是持寬容態度的,拉里尋找生命意義的答案,毛姆是贊同的;伊莎貝爾想要過體面的生活,她也過上了幸福生活。在文中,作者并沒有宣揚哪種生活方式更好,每個人都有自己向往的生活方式,只要朝著自己希望的生活去努力就好了。
當然,浮士德也是先從書本里探索,在探索中不斷前進,即使面對一次又一次的悲劇,仍然繼續著自己的人生探索。從追尋個人的愛情,到服務于宮廷,再到追尋古典美的世界,最后開辟荒灘為人類安居樂業而奮斗。拉里雖然只達到了浮士德博士的第一第二層,但兩者不同的是,拉里并沒有更多的欲望,對生活的物質要求幾乎沒有,在選擇愛情與自己所追尋之物時,拉里選擇了放棄愛情,不像浮士德有“靈與肉”的沖突。這樣更突出拉里無欲無求的神性形象,浮士德更像一個普通人,拉里更神性。當然,這種狀態也是作者理想的狀態。
參考文獻:
[1]毛姆. 刀鋒[M].周煦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2]毛姆. 刀鋒[M].周煦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3]韓紅軍.人生的抉擇 人世的感悟——論毛姆的《刀鋒》[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1,(8):153-154.
[4]毛姆.月亮與六便士[M].傅惟慈,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
[5]米蘭·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M].許鈞,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
[6]毛姆. 刀鋒[M].周煦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7]葛學奎. 烏托邦式執著、艱難的追尋者——評毛姆小說《刀鋒》中的拉里形象[J].作家,2008,(10):66-67.
[8]毛姆.月亮與六便士[M].傅惟慈,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
[9]毛姆. 刀鋒[M].周煦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10]毛姆. 刀鋒[M].周煦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