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永禮
近代以來,中國古籍版本目錄學家不勝僂指,其中趙萬里和陳乃乾以其慧眼如炬、精于鑒識,整理、輯佚、影印精槧秘籍,薈鐫叢書、纂修藏目功業彰顯,且多題識和撰作行世,被學界推譽為“北趙南陳”。二人均為浙江海寧人,王謇《續補藏書紀事詩》記云:“海昌今有兩學者,南轅北轍去家園。恂恂儒雅陳仲子,虎虎生氣趙王孫?!壁w萬里從名師授業,一生在北京圖書館主持善本部工作,學殖深厚,胸富二酉;陳乃乾大半生自謀生計,曾隱于書賈,與眾多書商、學者交往,飽經歷練,學裕識廣。趙萬里的家(官)養與陳乃乾的野生,入手取徑不同的學術道路,均成就了不凡的學術成就。
趙萬里(1905—1980),字斐云,別署蕓庵、舜庵,浙江海寧人。學齡前在母親親授下識字千余,且能背誦數十首唐詩;其祖父趙承鼎多年在上海坐館授徒,教其孫從小攻讀“四書”,涵濡了趙萬里研習漢學的興趣;其父趙宗孟喜吟詩,擅書法。趙萬里少敏于學,在小學、中學成績優異,十二歲入嘉興省立第二中學,受業于陸頌襄、劉毓盤兩位名宿,受其熏沐,少年英發,開始接觸國學。十六歲,考入南京東南大學文學系,從曲學大師吳梅先生學習詞曲,并研習戲曲,頗有心得。學生時代的趙萬里生活撙節,省下的錢均用于購書,銖積寸累,幾成小書庫。
1925年,二十歲的趙萬里經吳梅先生介紹,入京拜清華研究院導師王國維為師,摳衣奉教,后任助教。他對國學大師王國維頗為敬慕,執禮甚恭,親侍幾案,耳接目與,承其音旨,涉獵史學、文學、金石、戲曲、目錄、版本、??敝T多學術領域,視野宏闊。王國維對這位高足青睞有加,悉心指授,芬熏后學。得此厚賜,趙萬里潛心攻研,如渴驥得飲,憚精積力,為日后大展驥足打下堅實基礎。同時,他對恩師嚴謹不茍、從嚴求實的治學態度十分敬服,這成為他日后數十年學術研究秉持如一的學風。1927年,王國維自沉于北京頤和園昆明湖,震驚學界,趙萬里悲痛異常,勉戢哀思,全力整理編輯恩師遺著,先后編寫出《王靜安先生著作目錄》、《王觀堂先生校本批本目錄》以及《王靜安先生年譜》,編輯出版《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并多方搜求王國維先生的遺文手札,參與羅振玉等學者發起的《海寧王忠愨公遺書》的編輯事務,后與王國華合編《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整理王氏《古史新證》,作為對恩師瓣香一炷的緬懷與紀念。倫明《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在記錄王國維時附及趙萬里,稱:“海寧趙斐云萬里,親炙靜安久,凡靜安手校本,多迻錄存副。屢次南下,為圖書館訪書,又得造天一閣觀其所藏,宜目中無余子矣。”
1928年,經陳寅恪先生之介,趙萬里到北平北海圖書館(北京圖書館前身)任中文采訪組和善本考訂組組長,并兼任編纂委員會和購書委員會委員,機構幾經變遷,在北京圖書館工作長達半個世紀之久。1928年入館后,在善本部主任、著名版本學家、文物鑒定家徐森玉先生的指導下,從事版本目錄研究,并在北京、清華、輔仁、中國等多所大學兼職講授目錄、???、版本、金石、圖書館學以及中國雕版史、戲曲和散曲、俗文學、詞史等課程。其間,出版《詞概》、《詞學通論》。
北京圖書館館藏豐富,瑰寶駢集,琳瑯溢架,趙萬里沉潛其中,勤劬以赴,手驗心證,頗享書緣目福,使靈心慧眼的他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他與馳名當時的藏書家傅增湘、周叔弢、張允亮等前輩廣泛交流,雅好蕓香,嗜有同心,誼在師友之間,他山攻錯,學術造詣精進。加之他有過人的理解力和記憶力,博通流略,胸藏千帙,對古籍善本眼別真偽、心識古今,終于修成超群出類的版本目錄學大家,被世人贊為“絕學”。
趙萬里把在北京圖書館的工作視為終身職志,定力堅執,歷任編纂委員、善本部主任等職。上世紀二十年代末,趙萬里在編《北平圖書館善本書目》、檢看館藏《永樂大典》的同時,開始研究和輯佚《永樂大典》,歷時三十余載,成就卓著。他對國內外存世《永樂大典》百計搜求,通過收購、傳抄、捐獻、館際交流、征求攝影本微縮膠片復制等多種方式,入藏北圖。趙萬里本人曾藏有一部《永樂大典》美字韻一厚冊,精美異常,后捐歸公藏。到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使館藏《永樂大典》從1930年的九十三冊增至二百二十冊,約占存世《永樂大典》冊數的一半。1960年,中華書局據以影印出版。同時,他進行對《永樂大典》的輯佚和校注工作,先后主持輯佚史部、子部、集部,特別是方志、文集等多達二百四十二種、三百五十二冊,并撰成《〈永樂大典〉內輯出之佚書目》及其《補正》等一系列文章,如《記〈永樂大典〉內之戲曲》,詳檢《永樂大典》收錄的宋元戲文三十三種和雜劇九十種,略加考訂,列舉諸家著錄,發現宋元南戲中除《荊釵記》、《白兔記》、《拜月記》、《殺狗勸夫》、《琵琶記》諸本外,《小孫屠》以北曲《新水令》等諸牌與南曲《風入松》,實開南北合套風氣之先,并非《錄鬼簿》所稱始于沈和。而《宦門子弟錯立身》保持了許多失傳的古劇資料,彌足珍貴。在他的倡導下,從上世紀三十年代起,北圖開始編制《永樂大典》引用書卡片索引。他本人也傾力于《永樂大典》的輯佚工作,成果驕人,顯示出精湛深厚的學術功力。《校輯宋金元人詞》,詳著宋代湘、浙、閩各地刊詞始末,從各種載籍中搜求散佚的從宋到元詞家七十余人的詞作一千五百余首,以補諸家叢刻之遺,采用資料除《永樂大典》之外,均列明出處,注引原書,并將不同版本之異文、其疑信不定之詞列為附錄。全書校訂精審,體例嚴謹周密,水平超邁前人,至今為人稱道。以后,唐圭璋編纂《全宋詞》,得趙萬里之助,他又把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的詞提供給唐氏,多為他處所未見?!对唤y志》,原書一千三百卷,為元代地理總志,記載各路各州各縣史跡,包括疆域沿革、坊郭鄉鎮、山川地產、風俗古跡、宦跡人物等,是研究元史的重要資料。此書明以后久無全本。趙萬里從《永樂大典》輯出佚文,復從內閣大庫元至正刻本中輯出殘帙七卷。又得常熟瞿氏舊藏抄本九卷,吳縣袁廷梼家抄本三十五卷,后再輯出明《寰宇通志》、《明一統志》等書所引用的《元一統志》資料,反復校勘,以《元史·地理志》為綱,將元刻殘帙、瞿本、袁本和群書所引匯輯為一書,始克蕆事。此書所引事跡多有他書未見者,如記錄了延安路石油和鄜州石脂、石油等,可補沈括《夢溪筆談》之遺,頗有價值。趙氏在此書前言中表示:“他日續有所得,當再補輯,以竟全業?!薄段鼋蛑尽肥乾F存最早記述北京歷史的地方志書,元代熊夢祥撰。此書對北京的沿革、至到、屬縣以及城垣街市、朝堂公宇、河閘橋梁、名勝古跡、歲時風尚、百官學校均有翔實記載,是研究北京及北京地區地理、歷史的珍貴資料。此書早佚,不可復觀?!段鼋蛑据嬝肥窃谮w萬里輯佚的基礎上,由善本部集體匯集整理而成,至1983年由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薛仁貴征遼事略》,明《文淵閣書目》著錄,明以后佚失。趙萬里從英國牛津大學圖書館所藏《永樂大典》遼字韻(膠片)輯出。此話本成書于南宋或元初,文辭古樸簡率,與元代至治新刊平話五種相似,趙氏推斷,“當是宋元間說話人手筆”。
受王國維學風浸染,趙萬里對撰作出版十分慎矜?!稘h魏南北朝墓志集釋》為墓志合集,收有拓本影印和考釋,始作于1933年,1936年殺青。他在序中稱:“近年地不愛寶,志石踵出,數已數十倍于曩昔。爰于暇日,就南北藏家借讀,更益以洛中友人所寄,積久漸多,整比需時,乃先取自漢迄隋墓志、墓記、神坐、柩銘等新舊拓本六百又九通,厘為十卷,又補遺一卷。”他延續乾嘉考據的傳統,對所收墓志以地下資料與文獻資料互證,極見匠心。以后屢經補充修訂,1956年始由科學出版社正式出版。他主編的《中國版刻圖錄》以圖版形式,按版刻時代與雕版地區編排,系統介紹中國雕版印刷的起源與發展,收錄從唐至清歷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善本珍籍和版畫五百五十種,圖版七百二十四幅,每幅圖均撰有精辟的說明,包括刻版特點和版本鑒定依據。趙萬里撰寫了長篇序言,實為一篇濃縮的中國印刷史,也是他畢生研究版本學的總結。此書由文物出版社精印出版,向國內外發行,得到學界高度評價,被視為中國版本學研究的里程碑,堪稱二十世紀中國版本目錄學的巔峰之作。
上世紀三十年代前后,趙萬里和鄭振鐸被讀書人譽為“鄭龍趙虎”。他在抗日戰爭時期,努力搶救收集日偽占領區的珍籍文物,協助文獻保存同志會購書并從北平書肆代購多部書籍。新中國成立前夕,他力阻國民黨將北圖善本精槧南遷去臺,對保存文化典籍有殊功。此外,他多次南下訪書,對南北古籍珍笈的交流傳播、公私藏家的交換互借也有突出貢獻。如1930年,趙萬里赴滬,拜訪張元濟,承其介,赴商務印書館東方圖書館涵芬樓參觀二日,飽覽所藏珍本秘籍。1932年初,趙萬里在上海代表北平圖書館以三千五百元向陳乃乾購得《明人別集》六百四十種,三千二百七十冊,王伯祥、鄭振鐸、顧廷龍為證人。1934年10月,張元濟致函趙萬里,擬借北平圖書館藏明抄本《太平御覽》以配缺頁。趙萬里回信并寄去補照的宋、元史各頁,以襄其事。1939年,接到上海北平圖書館辦事處來函,請求趙萬里為他們鑒定所收購的善本古籍。因此,他常往來于京、滬間,并為北圖收購了不少好書。此外,他還熱情為友人代購所需之書。如他曾幫助鄭振鐸購得元刻元印《樂府詩集》、《南樞志》和《嘉靖常熟志》三種善本秘籍;為周叔弢購得海源閣所藏校本《博雅》,價一千五百元。書內有顧千里、黃丕烈題跋。在南下訪書過程中,趙萬里對古鐫久湮的珍本精槧竭力搜尋,或以借抄錄副的形式采獲。1931年夏,他與鄭振鐸、馬廉赴寧波天一閣訪書,因范氏族長不在甬,未能如愿觀書。在孫祥熊先生的曬書之中意外發現明抄本藍格本《錄鬼簿》,為天一閣散出的故物?!朵浌聿尽窞樵娝贸伤?,以人物為中心,記述了前輩和同時代的雜劇散曲作家一百余人及其作品名目,且以《凌波仙》樂章吊唁這些作家中若干去世的知友,是研究古代戲曲創作和戲劇活動的重要參考文獻。三人驚心動魄、瞠目無言之余,再四翻讀,不忍釋手,遂竭三人之力,篝燈夜戰,以一夕之功抄錄存副。1937年,為紀念馬廉去世兩周年,北京大學特把他們三人合抄的《錄鬼簿》影印出版。
趙萬里盡猝圖書館事業,其立志之堅、肆力之勤足為學林楷式。他于1933年出版的《北平圖書館善本書目》收錄館藏全部宋、元、明刻本和精校明抄稿本三千七百九十六種,按經、史、子、集四部分類,被時人稱為“北圖善本書的賬本”。后世評價此書:“是版本研究告別主觀性版本鑒定,邁向客觀性版本研究的金字塔式的里程碑。拿1933年《北平圖書館善本書目》與早期目錄相對照,看到過去模糊不準確的鑒定被趙先生的版本研究一條一條改訂,讀者會感到快刀斷亂麻似的痛快,同時對趙先生的工作油然產生敬慕之心。”周叔弢先生評價他:“斐云版本目錄之學,既博且精,當代一人,當之無愧。我獨重視斐云關于北京圖書館善本書庫之建立和發展,厥功甚偉。庫中之書,絕大部分是斐云親自采訪和收集??梢哉f無斐云即無北京(圖書館)善本書庫,不為過譽。”
2011年,國家圖書館出版了《趙萬里文集》(三卷本)。2016年12月,由趙萬里家鄉海寧市捐贈的趙萬里雕像安放于國家圖書館善本閱覽室內,版本目錄學界專家學者應邀出席雕像揭幕儀式,參加研討會,追思趙萬里先生對國家圖書館善本館藏建設和古籍保護做出的杰出貢獻。
陳乃乾(1896—1971),名乾,字乃乾,以字行。浙江海寧人。室名慎初堂、共讀樓、百一廬。筆名有東君、新陳、雨恕、殷韻初等。清代著名學者、藏書家陳鳣的曾孫輩。陳鳣(1753—1817),字仲魚,號簡莊,是與吳騫齊名的藏書大家、校勘家。與著名學者錢大昕、段玉裁、翁方綱等多有交往,客居蘇州時與黃丕烈、鮑廷博等交游,頗得古書交流切磋之樂。陳鳣酷嗜圖籍,購置不遺余力,達十萬卷,其藏書處向山閣素以收藏珍本古籍宏富著稱。去世后,歷經兵火,書多散佚。至陳乃乾之父陳凝甫一代,棄學從商,藏書僅存數篋。陳乃乾從小在家塾識字讀書,十一歲入上海澄衷學堂。十三歲入浦東中學,畢業后入蘇州東吳大學預科,師從黃摩西先生受國文課??嘧x之余,流連玄妙觀、大成巷各書肆,沉酣書海。辛亥革命發生,陳乃乾返鄉,父輩至交徐蓉初、費景韓家富嗜好古書,均擅圖書版本之學,陳乃乾與之交流,經見眾多舊槧名抄,養成對版本的癖好。又從同邑陳曼云先生學畫,賞玩古人名跡,辨識其別署名號,積之逾千人。日后編輯《室名別號索引》即受惠于此。他從故家借來《讀史方輿紀要》兩種舊抄本和桐鄉沈炳垣校本,并以所藏龍氏刻本略事???,成《〈讀史方輿紀要〉校記》。1914年,大學畢業,經黃摩西先生介紹,他考入王文濡開辦的進步書局編輯所,十九歲的陳乃乾開始自謀生計。1916年,進步書局停辦,他與王文濡轉入中華書局任編輯。次年,文明書局出版王文濡編選、陳乃乾與蔣殿襄注釋的《清代駢文譯注讀本》。此后,他兩度到南洋中學教書,兼任學校圖書館主任,撰成《南洋中學館藏書目》。該書目體例創新,既不同于傳統的四部分類,也迥異于當時流行的新分類法,大致以學科分類,成十四大類,五十九小類,切合實用,引起學界關注。與此同時,他受安徽著名藏書家徐乃昌之聘,館于徐氏積學齋,參與纂修《南陵縣志》、《隨庵藏書志》。徐家精本充牣,錦■插架,陳乃乾得便泛覽,且與海內藏書家往來,學識骎骎日進。1923年,他參加由鄭振鐸、顧頡剛等友人發起組織的樸社,在樸社出版部負責出版。1926年,他與友人胡樸安合編的《國學》雜志創刊。當年,他進大東書局任編輯部主任,并在國民大學兼課。1928年,他與胡樸安等倡議組織中國學會,次年在滬成立,陳乃乾被推為會務部主任,后擔任出版部主任。
陳乃乾一度經營古舊書業,這對他的學術成長頗有助益。1924年,杭州人陳立炎開設的古書流通處歇業,曾輔助陳立炎經營的陳乃乾在友人金頌清資助下,買下古書流通處存書,另設中國書店,自任經理,專營古本線裝書,開印制詳細的新舊書目錄、明碼標價,與異地通信預訂函購的新風氣。當年,江南巨家藏書躉批流散,物精價廉,陳氏手經目驗,他在《測海樓舊本書目》回憶:“烏乎,二十年來,若四明沈氏(德壽)、獨山莫氏(友芝)、江陰繆氏(荃孫)諸家之藏,先后星散,無一不經吾眼。事后追維,恍同夢影?!本鸢贌?。陳乃乾在滬壖書肆販書中與學者名流多有交接,與書估廣通音信,觀千劍而后識器,終于練成望風觀氣、目能鑒別、心知輕重的鑒別功夫,且能區明雅俗,別裁真偽。其弟子胡道靜在《片段回憶業師陳乃乾》中提到:“老師精通版本三昧,基于見多識廣。后來我思索了一個問題:要什么樣的條件才能見得多呢?似乎無非是兩條:一是當上了國家圖書館善本部的典藏人員,還有要么是做了販賣古書的書賈。我覺得很奇怪,海寧現代出了兩位版本大家,趙斐云(萬里)先生是依賴于前一個條件,我的陳老師卻從事過書業。一般說來,書賈經眼的書是特多,但是書賈自己并不做學問。老師是個踏踏實實做學問的人,所以他早年的一段經歷,只能說是‘隱于書賈吧?!鄙鲜兰o二三十年代,陳乃乾以私人之力,醵資印布絕學就湮、奇書失野的珍稀古籍,如沉珠淪玉晦而復彰,以俾永其傳,堪稱蔚績斐然。1929年,他收得松江府舊志《(正德)金山衛志》、《(嘉靖)上海縣志》兩種,均為歷來久佚的孤本珍籍。掌珠在握,寶愛逾恒,但他以寒士生涯,經濟困乏,面書慨嘆:“每勞三旬九食之憂,何以保此絕無僅有之書?”易手前攝影留存,籌資組織傳真社,影印百部,名為《松江府屬舊志兩種》,部分分贈友人。他還刻印善本,廣為眾曉。如影印清嘉慶間刻本、孫鳳埔輯錄的《經典集林》三十卷,其所收古逸書種類多,極精審,劉向、劉歆的《七略·別錄》尤佳,名貴不讓宋刻元槧。后來國家圖書館收藏的嘉慶原刻本《向經堂叢書》,要用陳氏慎初堂影印本《經典集林》以補足。對古籍版本,陳乃乾不唯宋崇元,對明、清版刻不妄自菲薄,認為應以具有??眱r值與是否逸書、足本而定,凡是有學術價值的都是“善本”。他身體力行,力所能及,先后鐫刻授梓《百一廬金石叢書》、《清代學術叢書》、《周秦諸子斠注》、《古佚小說叢刊》初集《曲苑》等罕秘之書,輯印王國維《觀堂遺墨》,書苑同仁、學林名宿眾譽交推。
此外,陳乃乾還編纂多種書目索引,如根據《文獻叢編》、《掌故叢編》中清代各省禁毀之書加以增補,對姚覲元所獲《禁毀書目》編成的《禁書四種書名索引》進行擴充,編撰成《索引式禁書總錄》,是研究清代禁書的必備工具書?!肚宕畟魑耐z》,從清人文集一千零二十五種中采擷所得,分列碑傳主人姓名、字號、籍貫、生卒年代和碑文撰作者及其所載書名、卷數,依姓名筆畫排列。持之尋檢,頗為便捷。《室名別號索引》博采古人名號勒為一書,收一萬八千人。著錄其人室名、別號、時代、鄉里以及本名。且按筆畫多少加以排列,前有檢字索引,殊便查找。
陳乃乾待人以誠,友人危難時施以援手。1932年,日寇悍然發動“一·二八”事變轟炸上海,友人王伯祥家毀于一旦,藏書片楮無存。陳乃乾見到王家窘狀,立即邀請王伯祥全家八口人避居自己家中,暫住兩月有余。為安慰友人寬心,在王伯祥外出時,陳乃乾在桌上留個紙條,讓他盡管安心住下,不必介意。對此,王伯祥在日記中對其風誼頗為感銘:“蒙一切設備周妥,并供膳食,感極!”王伯祥搬到新家前,陳乃乾借給他多部必備書,供王伯祥撰作編著之用。晚年,王伯祥枯坐寡歡,在陳乃乾建議下,鼓興完成了《庋榢偶識》一書,可謂盡契友之誼。在大是大非上,陳乃乾也不含糊??谷諔馉幤陂g,“八·一三”事變后,上海淪為“孤島”,陳乃乾的友人大多離滬他徙,陳乃乾無固定工作,告貸無門,僅靠變賣古書和家當維持生計。他與汪精衛、梁鴻志、陳群等漢奸巨慝是舊識,陳群是汪偽政府的“內政部長”,利用權勢,大舉收藏古籍,在南京興建澤存書庫。他通過書商擬以重金聘請陳乃乾赴寧,到“國史館”任職。陳乃乾不為利誘,托詞加以回拒,表現出愛國氣節。
1949年以后,陳乃乾被聘為上海市文管會委員,后參加新史學會。1952年,中華書局由滬遷京。1956年,北京新成立不久的古籍出版社決定將陳乃乾調至該社工作,陳乃乾提出“要走就把藏書一起帶走”的唯一要求,作為終老之計,得到領導部門同意,特撥一節火車將陳氏藏書全部運京。如此事例,僅有1954年顧頡剛從上海調京任職中科院歷史研究所時,中科院包了兩節火車車廂為其運送全部藏書一例,陳乃乾是第二例。周退密、宋路霞《上海近代藏書紀事詩》記云:“異代睦親坊里人,流通古籍聚千珍。蒲輪載向都門去,又續瑤編作古春。”
1957年,中華書局與古籍出版社合并。陳乃乾發揮古籍版本及其影印技術的專長,參與規劃或主持影印、編輯,從1958年至1966年中,出版了八十種古籍,壽世良多。其中影印線裝書十八種,影印精、平裝書三十二種,木版印線裝書十一種,排印本十六種,代辦業務三種。如《漢唐地理書鈔》是古代地理書,南北朝時所輯地理書至元、明時散佚,《隋書·經籍志》所載地理書也十不存一,陳乃乾主持影印此書,據清嘉慶刻本、金溪王謨輯佚的原刻二冊和抄本二冊合成完璧,用心良苦。明陳子龍所編《明經世文編》卷帙浩繁,所收文集達千種以上,有些已無傳本存世,賴此書得以保存。陳乃乾依據華亭陳氏平露堂明刻本為底本,以其他四種比較完整的印本逐頁比對,擇優抽換,配合成最為完整的一部書,功留文獻。他為《清人考訂筆記叢刊》撰寫了一百四十種版本目錄初稿,長達一萬二千字,分請十九位專家征求意見,選優拔萃,審慎取舍,最后選定《江南札記》、《柴辟亭讀書記》等七種學術著作匯印成書。他對《永樂大典》和《冊府元龜》等大部頭類書的影印,從選題到版本設計,乃至用紙和印刷均精心指導,昕夕從事,縝密校理,克成其事。
此外,陳乃乾還積極為“二十四史”的點校出版出謀劃策,并參加了《三國志》的點校工作,以百衲本、清武英殿刻本、金陵活字本、江南書局本互相勘對,參稽互證,擇善而從,并充分利用前人??笨加啞度龂尽返某晒M一步加以整理,完成了此書的點校,被人稱為“‘二十四史中校勘工作頗有特點的一種史書”。陳乃乾好學虛懷,他為多部書撰寫“出版說明”,從不署名,而用“影印組”或“殷韻初”。二者系諧音,工于謀人、拙于謀己的人品和高風于此可見。
“文革”中,西崦暮齒的陳乃乾遭到迫害,被遣散至浙江天臺其女兒處,繼而病故,藏書、資料大多散失,讓人為失去這樣一位優秀的整理古籍的人才而痛惜。2009年,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了《陳乃乾文集》(上下冊),以為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