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
摘 要:周人的起源問題歷來是史學家討論的重點,由于考古資料的缺乏,一直以來爭議很大。關于周族最初居地,有諸多不同的觀點,如周人北來說(周人起于白狄),西來說(起于氐羌),本地說(起于渭水流域),東來說(起于晉南)等等。現從文獻資料方面入手就“周人源于戎狄說”作簡要討論。
關鍵詞:周族;黃帝;姬姓;戎狄
周人的起源問題歷來是史學家討論的重點。關于周族始祖,《詩經·大雅·生民》記載“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周族的祖先為黃帝曾孫帝嚳元妃姜嫄之子——棄,也就是后稷。在周人的史詩中,后稷是農神。《史記》說“……舉棄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棄,黎民始饑,爾后稷播時百穀。封棄於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后稷之興,在陶唐、虞、夏之際,皆有令德。”①關于周族最初居地,有諸多不同的觀點,如周人北來說(周人起于白狄),西來說(起于氐羌),本地說(起于渭水流域),東來說(起于晉南)等等,其中,我們認為周族源于戎狄說最值得探討。
從考古學上來說,探索周人起源要從先周文化入手。先周文化是武王滅商前早期周人的考古學文化。目前考古發掘所發現的先周文化分布區域,主要是陜西、甘肅的涇渭地區,其上限劃入殷墟一期,相當于商代武丁時期。殷墟一期出土的卜辭已出現“伐周侯”,“伐周”等字,說明當時商周兩族已經有一定交往。而先周文化的淵源,自考古學文化上無法追溯,還沒發現有確定的某一考古學文化與之有先后承接關系。也就是說,先周文化只能追溯到商代晚期,再往前無考古資料,只能從文獻記載中尋找相關線索。
關于周人源于戎狄,首先來自文獻記載中的證據。周人世系最完整的記載見于《史記·周本紀》 :
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
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務,不窋以失其官而饹戎狄之間。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劉立。……公劉卒,子慶節立,國於豳。
慶節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毀隃立。毀隃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亞圉立。亞圉卒,子公叔祖類立。公叔祖類卒,子古公亶父立。……古公有長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歷,季歷娶太任,皆賢婦人,生昌,有圣瑞。
古公卒,季歷立,是為公季。
公季卒,子昌立,是為西伯。
根據《周本紀》的記載,可以得出周人先公世系為:后稷——不窋——鞠——公劉——慶節——皇仆——差弗——毀隃——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古公亶父——季歷——昌,凡15代,世代皆為父子相傳。這個先周世系當中,有許多值得懷疑的地方。
首先,后稷生活的年代為堯舜時期,相當于龍山時代晚期,也就是夏朝建立(公元前2100年)之前,到西周建立(公元前1046年)大約1000多年,平均下來每位先公在位時間要70年左右,這顯然與常理不符。也就是說,后稷到文王這1000多年間文獻記載的15代必定存在缺環。而缺環最有可能存在于后稷、不窋兩代之間,因為不窋曾“以失其官而犇戎狄之間”。戎狄同華夏族不同,他們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既然不窋竄于戎狄,且這段歷史極有可能沒有記載,那么也就極有可能失其代數;其次,從不窋到太王古公亶父,周人一直生活在戎狄地區,直到古公亶父才“與私屬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於岐下”②。周人既生活在戎狄地區,必然沾染戎狄的習性,自然與戎狄無異。真正脫離戎狄,始于古公亶父,他帶領周人遷岐之后才“貶戎狄之俗”③,營造城郭,建筑房舍,學著農業民族定居下來。
其次,周族歷代先公遷徙過程的記錄從見于文獻開始,就活動在陜西北部北一帶。
周后稷,名棄……封棄於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 不窋以失其官而饹戎狄之間……公劉雖在戎狄之間,復脩后稷之業,務耕種,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公劉卒,子慶節立,國於豳……乃與私屬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於岐下”。(《史記·周本紀》)
夏道衰,而公劉失其稷官,變于西戎,邑于豳。其后三百有余歲,戎狄攻大王亶父,亶父亡走歧下,而豳人悉從亶父而邑焉,作周。(《史記·匈奴列傳》)
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復陶冗,未有家室。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周原膴々,堇荼如飴。爰始爰謀,爰契我龜,曰止曰時,筑室于茲。(《詩經·大雅·綿》)
篤公劉,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順乃宣,而無永嘆。陟則在巘,復降在原。何以舟之?維玉及瑤,鞞琫容刀。篤公劉,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岡。乃覯于京,京師之野。于時處處,于時廬旅,于時言言,于時語語。(《詩經·大雅·公劉》)
根據這些材料,我們可以知道周族居住和相關遷徙之地有邰、豳、周原等,這些地方大體在今陜西西北部一帶,這與戎狄所處區域相隔非常近。且這一地區屬于華夏農業圈的邊緣地帶,確實可以劃入戎狄的范圍,周人所處的地區也確實是戎狄之間。
再次,周族最早的祖先應當追溯到黃帝“昔少典氏娶于有嬌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國語·晉語四》)。黃帝與周族人皆為姬姓,并且在見諸于文獻記載的先秦氏族部落中,只有周人這一支與黃帝同姓,所以黃帝為周人祖先還是有一定的可信度。而黃帝不僅是姬周族的祖先,而且是眾多北方少數部族的祖先。《山海經》中保存戎狄作為黃帝后嗣的記錄。
有北狄之國。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山海經·大荒西經》)
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山海經·大荒北經》)
這些少數部族因為其文明起步的進程較晚,中原地區的人將其視之為戎狄。除《山海經》外,《左傳》、《國語》等先秦史籍也記載了戎狄與周族同姓之事。
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讎,而我之昏姻也。(《左傳成公十三年》)
同姓不婚,惡不殖也;狐氏出自唐叔,狐姬,伯行之子也,實生重耳,成而俊才。”(《國語·晉語四》)
此外,春秋戰國之際的鮮虞、中山屬于姬姓白狄的一支(《國語·鄭語》韋昭注:“鮮虞,姬姓在翟者”),還有兩周之際居于驪山下的驪戎,也是姬姓之戎,也就是說,周族與姬姓白狄等同為姬姓。據此我們可以推測,所有這些居于晉陜一帶的戎狄,應當都是黃帝的后裔。而姬姓周族作為黃帝的后裔,又長期生活在戎狄之中,他們應當本身就是這些戎狄的一支。④
關于周族先公由戎狄之間地遷往周原,則可能與當時的地理環境有關。相關研究表明,公元前2100年—前1800年在北方地區發生了一次由洪水到干旱的氣候突變。⑤這次距今4000年左右的季風氣候變遷,使中原地區周圍的新石器文化出現了一個衰落的過程。⑥夏商之際氣候變遷,北方氣候環境惡化。氣候環境的惡化必然導致對有限的資源的爭奪,而氣候變遷也是導致之后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帶形成的主要原因。周民族極有可能是作為資源爭奪的失敗者被迫南遷,從而脫離了北方少數民族集團。
之后,古公亶父率領周人遷居岐下周原,最終擺脫了與戎狄為伍的處境。至于周人之后轉化為農業民族,則可能是與姜姓農業民族接觸,并與他們結成穩固的婚姻關系,《史記》中記載“太姜生少子季歷,季歷娶太任,皆賢婦人,生昌,有圣瑞。”《詩經》中也說“率西水滸,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至于后來周族首領的配偶也皆為姜姓女子。這使周人自身也逐漸變成先進的農業民族,加上吸收先進的商文化,周人從此走上迅速發展的新道路。
總之,史籍記載為后稷為農神,卻反而成為戎狄后裔的周族的始祖,現在看來后稷農神身份未免有些牽強。可能的原因是,周人把自己的祖先渲染成農神,恰恰是因為它是戎狄而不是農業民族。在向中原地區發展時,周民族面臨著一種民族身份認同的危機,想要融入華夏族,只能強調自己的祖先是農神,絕對不會承認自己是戎狄。周人正是通過放大、渲染始祖后稷農神的身份來刻意掩飾自己的戎狄身份,借此改變對自己祖先的記憶,所以我們今天在文獻中看到的記載中,已經基本不見周族戎狄身份的說明,而更多的是對他們的先公先王對農業的貢獻的歌頌。
[注釋]
①司馬遷:《史記》卷四《周本紀》,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114頁。
②司馬遷:《史記》卷四《周本紀》,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114頁。
③司馬遷:《史記》卷四《周本紀》,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114頁。
④沈長云:《周族起源諸說辨正——兼論周族起源于白狄》,《中國史研究》2009年第3期,第124至126頁。
⑤王紹武:《夏朝立國前后的氣候與中華文明的誕生》,《氣候變化進展》2005年第1期。
⑥吳文祥、劉東生:《4000aB.P.前后降溫事件與中華文明的誕生》,《第四紀研究》2001年第5期。
(作者單位: 煙臺大學人文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