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琦琦 李秋
摘 要: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國社會下,《城南舊事》和《呼蘭河傳》的作者林海音和蕭紅各自以兒童的視角為我們構建了一個精神家園。本文從創作目的、作者人生經歷、兒童視角下的悲劇展現幾方面進行分析比較,更加進一步了解兩篇作品的悲劇內涵。
關鍵詞:《城南舊事》;《呼蘭河傳》;兒童視角;悲劇
林海音和蕭紅二人都是在20世紀出生的女作家,那時的中國正處于混亂無序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狀態,但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和熏陶下,孕育出了現代文學史上這兩位不可多得優秀女性作家,她們成為了女性文學的有力實踐者和代表者。而她們的《城南舊事》和《呼蘭河傳》這兩部帶有回憶性的自傳的小說,都從兒童的特殊視角出發,分別以北平和黑龍江的童年生活經歷為原型,通過樸實無華但卻細膩無比的語言,描繪了在成長過程中的獲得與失去,表達出自己濃郁的鄉愁并且構建了一個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
一、創作目的比較
林海音的童年和青年時代卻都是在北平渡過的,從求學到成家生子,北平對于她來說可謂意義深重,因此她用她最最熟悉的筆桿子,寫出了京味兒十足的《城南舊事》,展現了一副極具北平地方特色的畫卷。穿街繞巷的“唱話匣子的”、打糖鑼的老頭兒、賣切糕的、七月十五提的西瓜燈、城南游藝園聽夜戲等都通過英子的眼睛,一一呈現在讀者的眼中,她在這些有聲有色的描寫中,不僅重溫了自己的童年記憶,更是體驗了一次精神的還鄉之旅,慰藉了自己思鄉之苦。在她的序言中也曾提到過她的寫作意圖:“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就這樣,我寫了一本《城南舊事》。”這些原汁原味的描述,凝結成了作者心中曾經北平的縮影,成為了她心中永遠守望的家園。
蕭紅在小說的后記中寫道:“我所寫的并沒有什么優美的故事,只因他們充滿我年幼的記憶,忘卻不了,難以忘卻,就記在這里了。”蕭紅的一生短暫且顛沛流離,她最為快樂寶貴的記憶就是兒時在呼蘭河的生活,因為那里有她最為尊敬的祖父。《呼蘭河傳》是她在1940年抱病在香港完成的,此后一年,她便墜入了屬于她的生死場,病逝于一所臨時的醫院,年僅31歲。可能正是由于蕭紅顛沛流離生活的影響,所以她對于故鄉的渴望更為濃厚,身在異鄉,傷感之緒油然而出。在那個呼蘭河小城里,祖父后花園那段無憂的歲月中,是她身在外鄉的精神寄托,她記得自己年少時歡樂來源的那個秘密花園,她記得蝴蝶、蜜蜂、螞蚱、蒿草……她還記得那個會教她念詩的慈愛祖父。在書的最后她寫道:“以上我所寫的并沒有什么優美的故事,只是因為他們充滿我年幼的記憶,忘卻不了,難以忘卻,就記在這里了。”這是一種特殊的記憶定格方式,小女孩的獨家感受,濃縮著蕭紅內心最柔軟的故鄉記憶,我想,在生命最后的時刻去完成這本小說的她,應該是幸福的。
二、作者人生經歷比較
這兩部作品都是二十世紀舊中國的真實寫照,都在病態的悲劇中展現著,因為她們身處在一個充滿的矛盾的碰撞的時代,環境的不穩定使她們缺乏安全感,走的路太多,看過的悲劇也太多。所以即使以兒童視角寫回憶童年的小時候也避免不了悲劇性。但由于兩人的人生經歷不同,所以這兩部小說在本質上還是有著一定的區別。
林海音的童年和人生經歷也許在那個年代不算最好的,但是比起蕭紅,我想應該是幸福的,《城南舊事》一書是她在遷回臺灣之后所做的,那時的她已經人至中年了,最容易有感懷往事、感嘆人生了,雖然相隔兩岸,但是北平對于她來說已是嵌入了她的骨髓之中,無法分割的,即便是她在書中所寫的都是分離,有著濃濃的悲劇性,但是整體上她的文本色調都是屬于一種暖色的基調。因為作者通過孩童的眼睛去看到的世界總是有著屬于孩子的懵懂和未知,用英子的眼睛描述了幸福的場景又與冷酷的現實相矛盾更加刻畫了時代賦予人的悲劇。
相對于林海音的幸福,蕭紅的人生經歷算是坎坷的,在創作小說時她的身心都是出于極度的寂寞、空虛,非常的缺乏安全感,而這份童年的回憶卻能使她暫時的得到一份安寧,因而她筆下的小主人公相對來說就更加成熟,也更加看得見人性的黑暗,如果說主人公也和英子一樣天真樂觀,可能很難看到事件背后的人們的愚昧無知,更有甚者會變得跟人們一樣迷信。如果說《城南舊事》給予我們的是一種陽光,向上的悲劇的感受,那么《呼蘭河傳》給予我們的一定就是黑暗、壓抑感十足的傳統的悲劇。
三、兒童視角下的悲劇展現比較
所謂的兒童視角,簡單的來說就是以兒童的眼光去看待世界,通過兒童的眼光觀察與透視,故事的呈現過程具有鮮明的兒童思維的特征,小說的敘述調子、姿態、結構及心理意識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選定的兒童的敘事角度這樣一種有意味的敘事策略。它通過從兒童到成人再到兒童的角色置換,以兒童的另一種眼光去觀察和打量陌生的成人生活空間,從而打造出一個非常別致的世界,展現不易被成人所體察的原生態的生命情境和生存世界的他種面貌。
作為兩本以兒童視角來書寫的小說,林海音和蕭紅筆下的故鄉都是用生命最初的體驗去還原當時的社會景象,但同時卻雜糅著作為成人所經歷的苦難和復雜,所以在小說中兩位作者不僅僅還原自己的童年寫照,更是想借此來表現中國下層人民的生存狀況以及人生悲劇。
分離無疑會使一個人成長,而推動分離的就是當時時代賦予人們的悲劇,《城南舊事》就可以用“離別”來準確形容,每一個與英子相遇、相知的人都在最后離她而去。這一個個的人,一幕幕的場景,迫使她成長。用孩子的眼光可以更直觀的描述事件并且不帶有主觀情緒,用孩子的天真與社會的黑暗行程了強烈的對比,孩子的眼中永遠不會明白大人真正面對的殘酷。視角新穎切獨特,英子孩童的身份也加深了人們對她的同情和對時代的深思。
在《呼蘭河傳》中,作者以兒時生活的呼蘭河這座小城為背景,認真的敘寫著呼蘭河的原始、單調和落后,在她的眼中這座小城不過只是一座再普通不過的小城,有著最普通不過的人。然而落后、單調的小村與現代文明的不停沖擊碰撞,使得這個平凡的小村變得不平凡了,一切都顯得這么矛盾,但一切的矛盾又似乎前所未有的合乎情理。就好比她在寫可愛的“團圓媳婦”時候,是飽含同情的,在她看來如此天真、活潑甚至健壯的“團圓媳婦”居然會因為一些子虛烏有的事兒被家人所不容,最后被迫害至慘死是一種病態導致的悲劇。兒童時期的這一個個故事中都包含著她對于故鄉的深刻的愛、深刻的憎。
同是兒童視角,我們能感受到蕭紅筆下的小女孩身上始終籠罩著一層陰霾,其作品的整個氛圍是蒼涼和感傷的,而在林海音筆下的英子身上我們卻能被她的所散發出的樂觀、開朗、堅強所感染,其作品雖然也充滿了悲劇但是卻能在這背后看到生活的希望。文學作為人內在感情的抒發,既是相通的但又因為每個人的親身經歷不同又會呈現出差異,但也正是因為這種特點,才使得兩部作品各具特色,為作品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魅力。
[參考文獻]
[1]林海音.《城南舊事》[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6.
[2]蕭紅.《呼蘭河傳》[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6.
[3]郭群.兒童視角下的成長書寫與精神返鄉—論《城南舊事》的敘事視角及其意義[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12期:44-48.
[4]沈衛威.《呼蘭河傳》、《城南舊事》比較分析[J]臺港與海外華文文學評論和研究,1991年01期:56-60.
[5]楚恒葉.《呼蘭河傳》與《城南舊事》的兒童視角的分析[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11月第6期:119-123.
(作者單位:中國計量大學現代科技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