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慶香 田修勝
摘 要:紅色文化產業是永順旅游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永順紅色文化資源開發現狀的實地調研,對其現狀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永順是少數民族聚集地區,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幾乎遍布永順縣各個鄉鎮,種類繁多,品質較高,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紅色文化產業,但要真正實現全面轉型,還需要進一步開發利用其價值;應對現有資源進行更為有效的整合,進一步增強影響力,處理好保護與轉型的關系。
關鍵詞:永順;紅色文化產業;轉型
一、永順紅色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
(一)資源建設
湘西是少數民族聚集地區,有著十分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特別是以賀龍、任弼時等革命家領導的紅二六軍團,在此建立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成功策應了中央紅軍長征。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所在地——永順塔臥被民間譽為“紅都”“江南延安”,其紅色資源、革命文化底蘊極其深厚,社會價值極其珍貴。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舊址現保存有中共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省委、省革命委員會、湘鄂川黔省軍區、湘鄂川黔省委黨校、中國工農紅軍第四分校、保密局、供給部、無線電臺、等十余處革命文物舊址和戰場遺址。舊址全系木結構建筑,占地6280平方米,建筑面積5720余平方米。另有蘇維埃郭亮縣政府、紅軍醫院、兵工廠、十萬坪作戰指揮部以及云山“五蓮洞”——剿滅永順大土匪李蘭初處等舊址。
(二)隊伍建設
成立了“紅歌紅藝隊”、“蘇區管樂隊”、“蘇區嗩吶隊”、“蘇區曲藝隊”、“蘇區表演隊”、“蘇區演唱隊”和“資源搜集組”、“文藝創作組”等“六隊兩組”。
(三)內容建設
組織專家學者編撰出版發行了一本紅色文化書籍《紅色塔臥》。宣傳文化部門組織州級以上作家創作發表了中篇小說《策應長征》、組詩《勝利之歌》和《媽媽對我常說一句話》、短篇小說《三個女兵》等一批紅色文藝作品。群眾文藝團體創作了《古楓抒懷——塔臥人民懷念賀老總》、《紀念塔下的花環》、《烈火金剛丁祖華》、《清明時節的思念》等作品,編寫了《塔臥百年史話》、《塔臥百年教育》、《塔臥百年商業》等資料。
(四)活動建設
以永順塔臥為中心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戰略地位、歷史貢獻、重大影響,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近年來,在國家、省、州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作為國家重點扶貧對象的湘西地區—永順的發展得到各方的高度關注,各種活動建設項目不斷落實。如何使永順部分地區進一步發展,脫離貧困,進一步促進永順紅色文化的深度開發和充分利用,成為了國家、當地政府等的重要工作內容。永順紅色文化產業的轉型研究有利于黨和人民政府更好的通過精準扶貧、脫貧攻堅,實現少數民族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縮小貧富差距;有利于相關企業家投資,帶動經濟發展;有利于全面整合資源,實現紅色文化產業的成功轉型。
(五)設施建設
永順縣全縣現有紅色文化市場管理機構1個,文化館1個,圖書館1個,美術館1個,博物館(紀念館、民俗風光館)3個,各類館藏文物達17000多件,數字電影院2個,30個綜合文化站,35個農民文化活動基地,農家書屋300家,州縣級非遺傳習所34個。完成了縣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中心建設,建設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網點324個,文化資源共享工程覆蓋率達99%,縣、鄉、村三級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網絡基本形成。有三星級酒店1家,二星級酒店3家;旅行社2家。賓館、旅行社基本實現了標準化、規范化管理,景區建設不斷加強,旅游接待基本能夠滿足游客的各種需求。
二、永順紅色文化產業的轉型方向
(一)從“個別發展”到“整合資源”
發展一個核心、建設二個聚散地、提升六大旅游區、打造十二個風情鄉鎮、建設二十個美麗鄉村示范點、完善一系列服務體系。
第一,開發紅色文化產業的所有子項目,對各種可以發展的紅色文化和產業項目進行分冊登記,全面了解掌握各種潛在的紅色資源。第二,強化區域聯動機制,積極打造依托永順的紅色旅游文化網,與周圍的各種旅游景點合作,進行區內、區間、區外資源整合。例如與毗鄰的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進行合作等,重新打造一條新的旅游路線,爭取做到貫穿文化鏈條線。第三,使自然文化資源和社會文化資源更加默契合理的結合,不再以單獨鎮、單獨資源作為主體,而是以永順作為主體,進行資源的有機分配和整合。
(二)從“紅色生意”到“紅色創意”
近年來,紅色旅游浪潮席卷而來,紅色旅游日益紅火,隨著紅色旅游的“快餐式”發展,紅色產業發展面臨著較為嚴峻的形勢。其中最大的阻礙是商業氣息越來越濃,人們對紅色地區的偏見越來越深。解決紅色文化地區周圍大大小小的“生意”問題,迫在眉睫。
實現從“紅色生意”到“紅色創意”,并不僅僅是改變賺錢的方式,而是讓人們實實在在的被永順的紅色文化產業所吸引。不是抄襲仿照的模式,而是別出心裁的創意。以底蘊深厚的紅色文化為基礎,努力尋找文化與市場的結合點,形成以文化娛樂、文化旅游、文化教育和文化藝術為主要內容的文化產業體系。在創意方面:摒棄傳統的跟團介紹,使游客融入紅色生活,還原當時的生活方式。積極運用計算機技術、3D技術、情景模擬技術,使游客真實感受當時的戰火氛圍,喚起其熱血情感。加入潮流因素,拍攝相關紀錄片,利用名人效應,打造不同于傳統紅色地區的新型紅色形象。
(三)從“營造紅色氛圍”到“提高紅色素養”
很多紅色旅游景點,通過唱紅歌、演話劇、裝點紅色飾物等方法來烘托紅色氛圍。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讓人們感受到當時革命的魅力,但有些地區卻過分側重于營造紅色氛圍,而忽視了紅色素養。
永順地區的紅色文化氛圍相對較濃,但該地區有些居民的紅色素養還有些欠缺。甚至包括當地旅游講解的專業人員,他們對當地紅色文化存在局限性了解,不能從心底認同革命精神。有些游客也不能很好的理解紅色文化的本質內涵。在這方面,要提高他們的紅色素養,加強對當地居民的素質培養和知識教育,在當地開辦專業導游培訓班,提高導游的人文意識和服務技能,并促進相關工作人員的整體知識水平的提升;建立科學的工作人員的到崗制度、督促機制,使其更加專業地講好紅色文化,弘揚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紅色精神。
與此同時要突出抓好隊伍建設,著力在老區塔臥、萬坪抓好紅色文化隊伍建設,組建紅色文化群眾藝術團體。突出抓好活動建設,重點抓好墟場文化、廣場文化、節日文化、晚會文化等活動中的紅色文化活動建設。突出抓好內容建設,組織專家學者編撰出版發行紅色文化書籍等。
三、永順紅色文化發展的未來預想
(一)轉變觀念:形成永順紅色文化產業鏈條
紅色文化產業是產業,因此就必須進行工業化的批量生產。所以,它必須以市場為導向,而不能單純的按個體發展。形成永順紅色文化產業鏈條,要在整合資源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的實現資源的產業化。首先,各種紅色文化資源之間要相互鏈接,產生規模效應和互動效應。其次,要延伸產業鏈條,文化產業需要“跨界”發展,紅色文化產業更要“跨界”發展,強化紅色文化產業與現代服務業、制造業、新農村建設等方面的融合;拉伸產品線,創造新的增值空間。最后,調整自身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實現集約化、品質化的轉化,聯合、兼并、重組,實現區域經營,引導紅色文化產業集聚,形成完備的紅色文化產業集群,打造紅色文化產業特色地區,保持一條完整的永順紅色文化產業鏈,實現文化旅游、全域旅游。
(二)整合優勢:打造永順紅色文化產業形象
隨著永順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發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減慢了,因而對紅色文化產業的發展制約不斷加深,永順紅色文化地區經濟運行增長速度出現明顯放緩,增長乏力。由此,永順紅色文化產業打造其獨特的魅力形象是具有重要意義的。根據永順縣人民政府門戶網上的相關數據,目前永順作為國家精準扶貧的試點地區,其對外的形象還局限于:“待開發狀態”;人們對永順地區的了解也是很淺顯的。因此,打造永順紅色文化產業形象,不僅有利于提高永順地區的地區影響力,而且有利于永順紅色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根據品牌效應吸引投資、與外資或企業合作,從而樹立起屬于永順紅色文化產業特有的產業形象。
(三)利用技術:提升永順紅色文化產業知名度
利用先進的技術,是目前人們提高知名度的一個重要途徑,平臺推廣、互聯網營銷、多媒體信息共享等都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知名度。利用技術提升永順紅色文化產業的知名度,是轉型的最重要環節。永順雖然具有多種紅色文化資源,但因為經濟、地理、交通等因素,其知名度不是很高。人們一提到紅色文化產業,首先想到的都是延安和井岡山。而作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所在地的永順塔臥,被民間譽為“紅都”“江南延安”,其知名度卻很低。因此,在永順紅色文化產業轉型的重要環節,要利用微信、微博、直播平臺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傳;利用網絡購物平臺,增加永順紅色文化產品的銷售數量;利用媒體、電視臺等制作一系列宣傳片和紅色文化影視。在這個萬物皆媒的時代,微信、微博、直播平臺已經是最基礎的媒體平臺,利用大數據分析,為永順找到更為合適的傳播媒介,是當前永順紅色文化轉型的重要任務之一。與此同時,由于永順是國家精準扶貧的試點地區,與政府合作,共同打響永順紅色文化產業的知名度,既符合國家利益,也能夠促進永順地區的發展。
四、總結
此次研究通過分析永順紅色文化產業的現狀,點明了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關轉型的方向和對永順建設的未來預想;除此之外,永順地區的紅色文化產業發展還應該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新發展理念相結合;開發永順地區的紅色文化產業,不是一蹴而就的,這不僅僅是永順一個地區的大事,更是中華民族的大事。使永順得到較大程度的轉型,推進永順地區紅色文化產業的創新與發展,發揮出時代價值和精神魅力,體現中華民族文化瑰寶的藝術,是我們的共同期望!
[參考文獻]
[1]于天.淺析我國紅色文化產業發展策略[J].大舞臺,2012(08):291-292.
[2]張彬彬.中國紅色旅游發展與布局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
[3]永順縣人民政府門戶網 2017-03-20 2017-12-24[引].
[4]李佳.湖南省永順縣文化產業政策法規問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
[5]謝建輝、劉春玲.“大西柏坡”紅色旅游發展對策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3,52(17):4256-4259.
[6]李敢.紅色文化產業發展邏輯的轉型研究:從“紅色生意”到“紅色創意”[J].天府新論,2016.
[7]周云倩、劉園園、柳茜茜.論中央蘇區紅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策略[J].中國市場,2016(42):52-53.
[8]田修勝、龍玉.湘西紅色文化資源在增強少數民族對執政黨認同感中的應用[J].懷化學院報.2017第3期(20-22).
(作者單位:懷化學院,湖南 懷化 41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