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愿 高銘
摘 要:語言是一種思維的表現方式,思維異同的直接反映是語言的異同。在漢英翻譯時,常常會出現一些語言錯誤,主要是因為譯者習慣用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去譯成英語的文本,沒辦法在翻譯的時候轉換思維方式。這種翻譯問題的出現主要是由于文化缺失,從而導致翻譯時的語義的缺失。在此通過一些實例,來使讀者進一步的了解漢譯英中的語義缺失。
關鍵詞:文化缺失;漢英翻譯;語義缺失
語言是文化的產物,也是文化的載體。語言、文化、翻譯這三者之間是一種動態交互的依存關系。發展文化能有效促進語言的發展,文化也需要語言來傳播和繼承。語言作為記錄人類歷史和文化的工具,任何一種語言都有著其獨特的文化特色和內涵,這就使得翻譯成為了語言和文化中進行轉換、促進交流的重要手段。劉宓慶曾說過,“語言中幾乎處處有所謂的‘文化符號,留待譯者‘解碼。”所以在漢英翻譯中,譯者首先要做的事對中文文獻中的文化符號解碼。這些文化符號都是我們所在的社會環境的反映,需要悉心分析、敏銳觀察才不會出現錯漏。通過仔細地解碼之后,譯者還需要用英文將文獻中的文化信息進行重新編碼。
而詞的概念意義其實是這個詞的認知意義或者是指稱意義,當然也是詞語最基本的意義,是對事物的反映和概括。在形容客觀的事物時,總是會或多或少的受到自身民族文化的影響,從而導致一些詞語在中文的文化里有,但是在英語文化當中卻沒有。比如在中文里會出現一些反映了漢語言的風俗文化的詞語,在英都是文化概念的空缺,也就是文化缺失。
一、 文化差異
文化對于語言的生成和發展的影響體現在語法特征上。
由于我們的祖先居住在亞州東部北溫帶,這里氣候比較溫和,很少出現非常惡劣的氣候,然后半封閉的大陸型地理環境與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使得他們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在漢語語法中,這樣的思想文化的表現形式是:以意統形,強調意義的連貫,但卻不在意形式標記,這樣的句法特征為意合,語法特征為隱形,詞語的意義需要在句子或者是一定的語境中才能體會。漢語的詞匯,主要是由單音節詞和雙音節詞組成,但是詞的組合是比較方便的,只要是合乎事理,表意明確就可以組合在一起了,造句也比較簡單,不需要去考慮形式是否一致。
但是英國就不一樣了,他們的祖先居住在干燥的平原和海岸邊,常常受到暴雨風霜的襲擊,在那個不發達的時代,對于自然的襲擊只能冷靜面對,與自然爭奪生存的希望。久而久之,英國人就形成了人與自然是對立關系的認識。這樣的認識文化使得英語的語法特征是顯性,句法特征是形合,詞序結構也比較自由靈活。
因此,漢英翻譯不僅僅是語言的轉換,可以更確切的說,是一種文化轉換。兩種文化的共性使轉換成為可能,但是文化的差異又決定著這種轉換不可能完美,而譯者所做的事情就是讓這種轉換無限接近于完美。
二、 語義缺失
“不同的文化用不同的語義范疇分解和描述世界。因此,一種文化里有的語義在另一種語言里可能就不存在”,這就造成了漢英翻譯中的語義缺失。
對于初學者而言,關于翻譯的酸甜苦辣體會并不深,所以往往會將漢語語義的翻譯看得過于簡單,認為不僅是對于熟悉的詞語“不在話下”,即使是不認識的詞語,那也是翻一翻漢英詞典就“迎刃而解”了。但是,真的有這么簡單嗎?當然不是。在漢語中,詞語重復的現象出現的頻率很高,這是通過刻意地重復來營造韻律、增強力度的一種常用的修辭模式。如“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朱自清《匆匆》)這是屬于典型的排比結構,而除了句型的結構前后一致外,“過去”這個詞在這句話中重復出現了三次。雖然在英語的修辭手法中也存在著排比,但是同一個詞組在句中反復運用的情況并不多見,反而是運用一些詞性相同、詞義相近的詞組。比如朱純深所翻譯的這一句,“Thus-the day flows away through the sink when I wash my hands, wears off in the bowl when I eat my meal, and passes away before my daydreaming gaze as I reflect in silence.”朱純深在翻譯這一句話的時候并沒有運用三個重復的詞組,而是采用了英語中的審美模式,選擇了三個同義詞組,“flow away”、“wear off ”和“pass away”,這樣使得譯文的表達更加傳神達意。還有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這句中的三個好字不能直接翻譯成good或者是well而是應該根據所需要的動詞來在英語中找出地道的搭配關系來選詞,所以可以翻譯成“Keep fit, study well and work hard”。
漢英翻譯的過程中,詞語意義的轉換應當是對等的,對應的程度,又可以分為以下四種情況:
(一) 完全對應:即漢語的詞語所表達的意義要在英語中找到完全相對應的詞組來表達,兩種語言的意義在任何上下文中都得完全相等。但是這種完全對應的情況,僅僅是限于一些通用的科技術語和少數的專有名詞。比如:天文學—astronomy,莎士比亞—Shakespeare,鋁—aluminum,紐約—New York,等等。在普通詞匯中,也有一些意義偶合的現象,主要都是一些通用名詞。如:頭—head,眼睛—eye,腳—foot,手—hand,等等。
(二) 部分對應:即漢語的詞語與英語的詞組在意義上有部分的重疊。比如“父母”這個詞,翻譯成英文是“parents”,但是這個單詞既可以指“父親或母親”,也可以指“養父或養母”,所以在翻譯成英文時,有歧義的時候需要特地強調是否是親生父母。還有漢語中的“農民”這個詞本身是作為一個中性詞語,但是如果翻譯成“peasant”,在英語當中就帶有貶義的意思了,指的是舉止粗魯或沒有教養的人,因此就需要翻譯出英語中同樣是中性詞的“farmer”比較恰當。
(三) 交叉對應:即一個漢語詞的詞義可以對應幾個英語詞的詞義,反之亦是如此,從而形成交叉的詞義對應關系。如:漢語中的“看”,對應英語中的“see”、“watch”和“read”,看電影譯成“see a film”,看書譯成“read books”,看電視則是“watch TV”。
(四) 完全不對應:由于文化差異的存在,漢語中有些詞帶有濃厚的社會文化、風土習俗色彩,折射出了中國鮮明獨特的文化特色,導致譯者無法在英語中國找到確切的對應詞。如:“四書五經”、“陰陽”、“糖葫蘆”、“胡同”、“普通話”等等。這就是文化缺失現象的一種反映。
然而,對于這種文化缺失導致語義空缺的現象,我們并非無計可施。盡管語義空缺是客觀存在的現象,但是譯者可以通過恰當的漢英翻譯策略,使得絕大部分的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詞語都可以在英文中表達出來。這些文化特色強烈的詞語也在翻譯中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與互動。
(作者單位:中國計量大學現代科技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