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培峰
摘 要:墾利區是東亞飛蝗的蝗災重災區,蝗災等級高,蝗區面積大,每年山東省都會在東亞飛蝗防治方面花費巨大資金,所以對加強墾利區東亞飛蝗的防治的研究變得尤為關鍵?;诖耍疚暮唵谓榻B了墾利區東亞飛蝗災的發生因素,并從生態治理、生物防治和農藥治理等方面詳細討論了東亞飛蝗的防治辦法。
關鍵詞:東亞飛蝗;生態治理;生物防治
中圖分類號:S43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233034
東亞飛蝗是世界性害蟲,在我國沿海地區尤其黃淮地區爆發十分嚴重。發生蝗災時,大量的蝗蟲會吞食禾田,破壞農作物,民間對蝗蟲甚至有“蝗蟲一過,十家九窮”的說法,可見蝗災對農業生產危害之大。
1 墾利區東亞飛蝗災害發生的因素
墾利縣蝗區處于黃河入??趦砂叮F有蝗區面積148295hm2,共劃分11個小蝗區。其中1類蝗區93230.4hm2;2類蝗區32308.5hm2;3類蝗區22756.1hm2。蝗區面積大,地理和植被條件復雜,蝗蟲適生地較廣,常年發生較重,是東營市乃至山東省較大的重點蝗區之一。
研究表明,11—1月的氣溫會影響東亞飛蝗的越冬卵死亡率,這3個月的氣溫越高,則東亞飛蝗越冬卵死亡率越低,反之則越高。而最近2a,墾利區的冬季溫度均較常年高,2015年4季度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0.7℃,2016年春季平均氣溫接近常年略偏高,這就為東亞飛蝗的存活提供了提供了條件;東亞飛蝗的卵需要產在堅實的土壤中,當發生干旱時,含水量低使土壤更適合東亞飛蝗卵的繁殖,墾利區位于黃河入海口,在干旱季節會發生斷流現象,斷流后的土壤更適合東亞飛蝗產卵[1]。
目前全球變暖的驅使下,冬季溫度逐年上升,更為蝗蟲越冬卵增加提供了條件,草場退化等因素為蝗蟲產卵提供了場地,而蝗蟲天敵的生存環境不斷惡化,這些條件都使得第2年的蝗災爆發嚴重。
2 墾利區東亞飛蝗的防治辦法
2.1 生態治理辦法
治理蝗災的根本辦法是保護生態環境,因蝗蟲必須在植被覆蓋率高達50%的地方產卵,所以利用種養結合的生態手段治理墾利區的東亞飛蝗災害會有顯著效果。所謂種養結合,就是農民要在河漫灘區域將沒有利用的荒地進行開墾,種植上農作物,在湖灘泛水區開挖水坑,讓泛水區的地面高于水面,可以進行種植,從而增加墾利區的植被覆蓋率,并在水中放養魚、蝦等,形成上糧下魚的養殖模式。同時,農民還可以針對一些無法種植的湖灘泛水地和地外洼地進行封育,使其中的蘆葦生長茂盛,以此增加墾利區的植被覆蓋率。
經研究人員試驗發現,在地面種植果樹,水中放養魚蝦的上果下魚養殖模式對東亞飛蝗的防治最有效,基本杜絕了蝗蟲的出現。在河漫灘荒地種植棉花、大豆這些農作物的防治效果也同樣明顯。以小麥和魚蝦結合的上糧下魚或者利用水稻進行開荒的防治手段雖也能大幅度減少東亞飛蝗的災害,但還是無法徹底消滅蝗蟲??傊畬嶒炞C明了無論是哪種生態治理辦法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少東亞飛蝗帶來的災害,農民在利用生態治理蝗災時要盡量種植蝗蟲不喜食的植物,破壞蝗蟲的生存環境,切斷蝗蟲的食物來源,從而降低東亞飛蝗的密度。
2.2 生物防治辦法
利用生物防治辦法對墾利區的東亞飛蝗進行防治主要是保護農田中飛蝗的天敵,如農田蜘蛛、鳥類或蛙類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保護蛙類。蛙類與蝗蟲生活的生態類型相同,所以在墾利區這種蝗災嚴重的地區,田間蛙類也特別容易生存。資料顯示,每只青蛙在夏季消滅的害蟲可達1萬多只,每只澤蛙平均1d吃掉的害蟲量也在100~200只,蟾蜍在夏季的捕食量也可近萬,因此,農民保證莊稼地中的蛙類數量可以很大程度上消滅蝗蟲。另外,鳥類對農作物的安全也起著關鍵作用,如田鷯、燕鸻等以蝗蟲為食的鳥類在育雛階段會捕食大量的蝗蟲,一對燕子親鳥和一窩燕子雛鳥每月捕食的蝗蟲可達1萬5千多只。
2.3 農藥治理辦法
在對墾利區飛蝗進行農藥治理可以使用銳勁特4ULV或45%達斯奔油劑。在噴灑銳勁特4ULV時,可以采用地面噴霧或飛機噴霧。地面噴霧利用噴粉機向田間進行噴灑,噴幅為10m,用藥量1500mL/hm2最好。飛機噴霧是利用農用飛機噴霧,飛行高度一般在7~10m,噴幅為100m,用藥量750mL/hm2。利用銳勁特4ILV進行防治的效果比較明顯。45%達斯奔油劑要利用噴霧機,在田間噴灑300~500mL/hm2的藥劑。
3 結語
東亞飛蝗嚴重干擾了墾利區乃至山東省的農業生產,造成農民經濟發生損失。由分析可知,夏季蝗災爆發的主要原因是冬季氣溫高,飛蝗越冬卵數量龐大,夏季干旱,使得土壤堅硬適合飛蝗卵繁殖,植被覆蓋率低使得蝗蟲產卵場地多,產卵數量多。墾利區農民利用生態治理的辦法,在河漫灘區域進行植被覆蓋,實行上果下魚的種植方式,保護田間生物,利用蝗蟲天敵進行治理,再選擇環保的農藥合理噴灑,最大程度減少了墾利區蝗災的爆發。
參考文獻
[1]王同偉.山東省東亞飛蝗發生影響因素及治理新技術[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