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秀麗
摘 要:馬鈴薯是我國重要糧食作物之一,近年來我國在積極進行現代化農業建設的過程中,加大了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研究力度。本文以黑龍江漠河地區的馬鈴薯種植為例,對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的實踐應用展開了探討,希望為我國農業經濟的全面發展奠定一定理論基礎。
關鍵詞: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實踐策略
中圖分類號:S53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233097
黑龍江漠河地區屬于高寒地區,夏季擁有充足日照條件,但是整體氣候相對寒冷,無霜期為80~90d,較大的晝夜溫差等氣候條件下,為馬鈴薯的栽培和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目前,黑龍江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馬鈴薯種植產地,黑龍江省馬鈴薯種植面積高達45萬hm2,近年來,當地為了提升馬鈴薯質量和產量,積極踐行了以下高產栽培技術。
1 選地與整地
黑龍江漠河地區夏季擁有充足的日照且晝夜溫差較大,疏松、肥沃的土質能夠在農作物灌溉時形成良好的排水效果,沙質土壤pH值在4.8~7.0之間,呈微酸性。根據這一氣候和土壤特點,在實際進行馬鈴薯種植的過程中,要想降低雜草、殘株帶來的病蟲害傳播危害,應采用輪作倒茬的方式,根據馬鈴薯作物生長習性以當地的氣候特點,麥類、谷子和玉米等應為前茬作物。在整地過程中,應在伏天和秋季進行,進行45~50cm的土壤深松。
2 選種與播種
種薯應在播種前20d出窖,應對種薯進行全面檢查,確保其沒有病斑、尖頭、畸形和腐爛塊莖的基礎上,才能夠將其放置于散射光下展開催芽處理。播種催芽后的種薯,能夠提升薯苗的整齊性和健康性,為植株健康發育奠定良好基礎。0.5cm應為最佳機播芽長,而1.0cm應為最佳人工播芽長控制范圍。
在播種種薯前2~3d,應展開種薯切塊操作,切塊大小應適中才能夠保護養分和水分,為幼苗健康發育奠定基礎[1]。因此25~50g為最佳切塊大小,每個薯塊的芽眼應控制在1~2個,切塊應呈立體狀,盡量帶有豐富的薯肉。如果切刀被腐爛薯感染,那么應使用0.1%~0.2%高錳酸鉀溶液或1:200漂白粉對切刀進行浸泡消毒后再使用,消毒時間應控制在10s。
黑龍江漠河在對馬鈴薯進行播種時,根據當地氣候條件,通常應在4月底—5月初進行,播種前應對土壤溫度進行測量,10cm土壤的溫度如果在7~8℃之間,就可以展開播種,10~12cm為播種深度控制范圍,要想保證馬鈴薯盡早出苗、降低薯塊腐爛發生的概率,就可以對淺播的方式進行應用。
3 田間豐產技術
3.1 中耕
馬鈴薯播種后的14~21d期間,要想促進地溫的升高,并合理展開鋤草工作,可以通過減薄覆土的方式。首次中耕培土應在馬鈴薯出苗后15d左右進行,而在出苗后20~25d之間可以進行第2次中耕培土。
3.2 病蟲害防治措施
黑龍江漠河在對馬鈴薯進行種植的過程中,影響馬鈴薯健康生長的一個關鍵病害就是晚疫病,必須合理采取防治措施。通常情況下,應在每年的7月15日之前施用1次藥劑,在預防該病害的過程中,每7~10d可以噴灑1次藥劑,而在治療過程中,每7d就應當噴灑1次藥劑[2]。800倍液25%甲霜靈和800倍液代森錳鋅等藥劑都具有良好的晚疫病防治效果。同時還可以應用400~500倍液的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進行環腐病和青枯病的防治。
影響馬鈴薯健康生長的蟲害主要有地老虎、蠐螬和螻蛄等,在對病害進行防治的過程中,可以使用農家肥,在農家肥未腐熟的情況下,噴灑殺蟲劑并將塑料薄膜覆蓋其上,帶其腐熟以后,就可以進行地老虎、蠐螬和螻蛄等蟲害的防治,而在對蚜風畢克、氯化樂果等藥劑進行應用的過程中,能夠有效的對蚜蟲進行防治。
4 適時收獲
確定馬鈴薯收獲最佳時間對于保證馬鈴薯的質量和產量具有重要意義。通常情況下,當馬鈴薯的塊莖不再繼續膨大,能夠同植株輕易分離時就可以展開收獲,此時多數莖葉都開始變成了黃色[3]。在應用相關設備進行收獲操作時,應盡量避免對馬鈴薯造成損傷,收獲的同時還應及時將畸形、發生腐爛或帶傷的馬鈴薯剔除,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健康的馬鈴薯在保存過程中不會被感染。在馬鈴薯收獲以后,還必須加大對塊莖的保護力度,嚴禁其發生受凍或被雨淋濕現象,更不可以長時間對其進行暴曬。
5 結語
馬鈴薯是我國重要糧食作物之一,黑龍江地區良好的日照、氣候、土壤和溫度等條件,為馬鈴薯的高產優質培育提供了天然保障。在這種情況下,當地在積極進行馬鈴薯種植的過程中,就必須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結合自身發展需求,實現技術的創新,為馬鈴薯高產栽培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栓全,張成娥,鄧西平,等.陜北新修梯田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研究[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16,18(1):60-64.
[2]黃欠如,葉川,余喜初,等.丘陵紅壤旱地春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研究初報[J].江西農業學報,2017,12(3):22-26.
[3]王永生,張平,吳振宇,等.淺論馬鈴薯高產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技術[J].新農村(黑龍江),2015(1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