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午平
摘 要:人們生活質量的提升,促進了養殖業的高速發展,豬養殖作為畜牧養殖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其產業化深入發展下實現了由“千家萬戶”向“規模化生產”的轉型發展。而規模化育肥豬對豬養殖疾病預防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結合筆者實踐經驗,對規模化育肥豬的疾病預防管理進行了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育肥豬;疾病預防管理;規模化飼養
中圖分類號:S85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233103
隨著豬養殖業產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規模化育肥豬已成為肉豬生產的重要手段。在規模化飼養豬的過程中,育肥豬工作的好壞對豬場盈利具有直接影響作用。由于規模化育肥豬豬的數量相對較多,苗豬來源不同,加之育肥周期時短,因此加強規模化育肥豬的疾病預防管理至關重要。
1 建立科學規模化飼養管理模式
建立科學規模化飼養管理模式是提升養豬經濟效益的重要渠道,也是降低豬病蟲害的關鍵舉措。對此,在進行規模化養豬時,可通過建立“三點式”生產體系進行養殖管理。即,將“配種、妊娠、產仔”為一點,“生長肥育”為一點,“主豬育”為一點,進行分層次精細化管理[1]。建立“三點式”生產體系,實現了“豬舍布局科學設計”、“分階段隔離”、“最合理飼養量”等畜牧養殖科學原則的有效落實,有效降低了豬疾病的發生與傳播概率。
與此同時,在“三點式”生產體系中,豬舍的科學選址與合理布局至關重要。對此,可從豬舍的區域定位、產地面積、基礎設施建設(電、水、交通等)、防疫環境、糞便處理以及養殖場發展等角度出發,進行綜合分析與考慮。例如,對于豬舍的區域定位而言,應保證以下幾點要求:遠離居民生活區(至少1000m以上),遠離工業、農業、生產污染源(不可低于1000m),地勢平坦,交通便利,地下水位不高,通風性佳;用地面積依據養殖戶的投資能力與豬的生產能力而定,以每頭肥豬用地面積3~4m2進行計算,每單元20~26頭為標準,建立單元式養豬舍,用以實現豬養殖的“全進全出”飼養目標。
此外,在規模化育肥豬飼養過程中,需進行分群與調教管理。即在仔豬斷奶、保育后再次進行“育肥”區后,需依據豬的品種、體重、體能等情況進行分群處理,用以避免“以大欺小”、“互相咬斗”等問題的產生。對于條件有限的養豬戶,可通過在豬鼻處噴灑酒精或在夜間進行先混群再分群的方式進行組群。另外,在進行育肥豬時,為提升“自繁自養”質量,保證豬舍清潔,提升疾病預防效果,可需依據豬舍實際情況對育肥豬進行“臥睡”、“采食”、“排泄”調教,使豬養成地位規律,形成良好習慣,降低豬將糞尿排泄在食槽中的現象的產生。
2 加強疾病防疫力度
規模化育肥豬的疾病預防工作是豬養殖工作的重點內容,在此管理過程中應堅持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管理理念進行具體實踐操作。
依據豬群的實際情況(包括免疫情況、傳染病流行情況、常見病蟲害等)制定免疫程序,并嚴格依照免疫程序對豬瘟、細小病毒病、乙型腦炎病、偽狂犬病以及豬支原體肺炎、萎縮性鼻炎等主要疾病進行免疫疫苗接種。
通過制定完善的豬疾病預防管理制度,進一步加強規模化育肥豬的疾病防疫力度。如,通過制定門衛管理制度,加強對工作人員、外來人員的管理,避免病原體的攜帶污染;通過制定日常清潔管理制度,提升豬舍清潔度,為豬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
此外,通過引入先進的疾病防疫技術,提升豬自身免疫力,降低豬疾病的發生率與傳染率。如應用“早期離奶技術”進行疾病預防;利用芬苯達哩伊維菌素對育肥豬進行體表、體內寄生蟲(蛔蟲、姜片蟲、虱子等)的及時驅除;采用水質檢測技術對豬飲用水進行檢測,保證豬飲用水的安全性。
3 加強育肥豬保健工作
在規模化育肥豬疾病預防管理中,需樹立保健意識,通過建立保健體系。制定合理的用藥方案,提升疾病預防管理質量,保障豬的健康生長。例如,在日常觀察與資料分析總結上,對豬場常見病的發病規律進行準確掌握,并制定合理的用藥方案,在育肥豬易患病前的1~2周內,為豬喂食5~7d的“超氟粉”或“米奇”,用以降低14周齡或18周齡育肥豬患圓環病毒病、仔豬副傷寒、鏈球菌病、藍耳病、巴氏桿菌病以及胸膜肺炎、氣喘病等主要疾病的概率。
此外,為保證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提升管理整體質量,相關工作人員應樹立“安全豬肉”意識,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對豬整個生命周期的全過程監督管理,包括豬飼養、豬疾病防疫、豬屠宰、豬肉加工、包裝、運輸、儲存、銷售等。與此同時,在衛生防疫管理中,需選用國家批準的產品進行科學用藥,提升規模化育肥豬消毒與免疫工作質量,實現疾病預防工作的制度化、科學化、全面化、精細化管理。
4 結論
以“預防為主”的規模化育肥豬管理,對促進豬健康生長,保障豬肉生產安全性,提升豬場經濟效益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本文旨在通過對規模化育肥豬的疾病預防管理的研究,為豬養殖戶提供參考依據,提升規模化育肥豬管理水平,促進豬養殖業的優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