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作東 徐玉敏 林秀清
摘 要:隨著我國農業不斷發展,當今新型栽培技術也層出不窮。水稻與小麥、玉米并稱為“中國農業三大支柱”,其年產量直接影響著人們生活質量。我國作為水稻種植大國,通過加強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對加強我國民生有著重要意義。基于此,本文重點探究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包括栽培準備工作、秧苗培育、水稻栽插、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
關鍵詞: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管理;施肥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233135
水稻作為我國人民日常生活涉及最為廣泛的糧食作物。據有關調查顯示,全球水稻種植面積占據谷類作物的24%。隨著我國人口數量不斷增加,水稻種植壓力也越來越大。因此,為了能夠全面提高水稻年產量,必須要加強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工作。水稻高產優產需要以科學技術作為依托,只有采用更加先進的栽培技術,才能夠鞏固水稻種植在農業中的地位,讓我國從農業大國進一步向農業強國的方向邁進。
1 水稻栽培前的準備工作
前期準備工作主要包括水稻品種選擇和基本建設2個層面。在建設稻田過程中,需要重點選擇土壤保水性好、土地肥沃的田地;需要對所選的田地進行翻耕作業,翻耕時期通常是在秋季,翻耕深度要控制在18m左右,在翻耕過程中,為了能夠保障土壤肥力,可以加入一些農家肥和有機肥,施肥量為15m3/hm2左右;在土地翻耕工作結束之后,需要進行耙平處理,并做出排水溝渠。
在選擇水稻品種時,需要結合當地的地力狀況、氣候、土壤條件等因素進行選擇。并在此基礎之上,需要分析水稻品種的抗病蟲、抗倒伏等特性,并在正式栽培前進行試驗工作,避免出現栽培損失問題。
2 田間管理
采用科學栽培方法種植水稻,在前期需要進行選種播種,后期田間管理同樣非常重要。例如灌溉、曬田等都是水稻后期重要的管理環節。曬田是將稻田中的水曬干后,隔1周時間再注入1次新水,在新水注入量需要維持3d左右,之后再曬田、再注入新水。這樣反復曬田幾次,即完成了曬田工作。待到水稻到了抽穗時期,需要保持土壤的濕潤度,在抽穗時期給予充分水分,從而避免水稻生長質量。這就需要加強田間管理工作,加強稻田中的雜草處理和驅蟲工作,這樣即可為水稻健康發展創造先決條件。
3 高效施肥
施肥作為提高水稻產量的重要因素,在施肥過程中需要注重肥料用量,合理搭配氮磷鉀肥、有機肥等,并結合葉面肥和土壤肥力進行綜合考慮。同時也要分析地域條件以及水稻品種狀況,采用最合適的肥料促進水稻健康生長。基肥施用需要防水泡田前加入尿素,用量為 10kg/667m2、磷酸二銨,用量為 10kg/667m2、硅肥 50kg/667m2,將上述的肥料混合均勻之后撒到稻田中。同時,分蘗肥施加可以采用硫酸銨8kg/667m2,在水稻插秧1周后進行追肥。第2次施加分蘗肥通常是采用尿素5kg/667m2,在6月中旬時期水稻會長到6葉,這時需要再次施肥,此時施肥能夠大大提高肥力。當然,需要根據水稻的生長狀況可以施肥,在水稻生長到7個半葉時,施加尿素,施加量為5kg/667m2.穗肥主要采用尿素和硫酸鉀結合施加,施加量為1kg/667m2和2kg/667 m2。在7月初水稻生長到2葉,要抽出50%進行施加。
4 病蟲害防治
防治鼠害,在播種前5d,在栽培地區大范圍投入老鼠藥,從而降低鼠害的發生幾率;在水稻生長過程中根據早稻、晚稻配置破口藥,并將藥劑噴灑在水稻上;需要工作人員掌握當地常發病,及時了解當地病蟲測報信息,做好田間調查工作,這樣即可及時發現病蟲害、以及解決病蟲害。此外,病蟲害防治盡量選擇無毒農藥,在水稻分蘗時期和始穗時期,需要進行水稻螟蟲防治工作。農業防治主要是對田地進行翻耕,冬季要去除田間雜草,從而降低第2年水稻發病幾率。只有能夠選擇良種、合理施肥、合理控制種植密度、做好灌溉工作,才能夠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降低病蟲害影響。
5 結語
隨著我國水稻種植業不斷發展,作為我國“三大農作物”之一,加強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尤為重要。本文結合了實際工作經驗,從7個方面闡述了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的應用方法,只有做好每個環節才能夠保障水稻產量,降低病蟲害發生幾率。這樣才能夠推動我國水稻種植行業發展,讓我國從農業大國逐漸走向農業強國,提高我國農業在國際中的地位。
參考文獻
[1]朱德峰,張玉屏,陳惠哲.中國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創新與實踐[J].中國農業科學,2015.
[2]倪曉梅.水稻高產關鍵栽培技術措施[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
2016(6):27.
[3]岑天文.水稻栽培技術對水稻高產的影響[J].農技服務,2015
(22):123-124.
[4]韋艷繁.水稻高產栽培的重要技術措施[J].南方農業,2017(5):1.
作者簡介:趙作東(1975-),男,吉林省輝南縣人,農藝師,大學,研究方向:作物高產栽培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