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成 涂祈峰 蔡曉珍
摘 要:本文介紹了瑞昌“豬、沼、果”生態模式,并對模式發展過程中的技術體系、政策體系進行分析,為全面推進沼氣生態農業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農村沼氣;循環農業;資源化利用
中圖分類號:S216.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233141
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1]為貫徹落實中央綠色發展理念,瑞昌市開展以沼氣為紐帶的“豬、沼、果(苗)”種養一體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實現農業投入減量化、生產過程清潔化、廢棄物利用資源化,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1 發展背景
瑞昌市位于長江中下游南岸,屬低山丘陵區,地理坐標為E1156~11544,N2923~2951之間,瑞昌市土地總面積1423.11km2,其中:低山面積439.81km2、丘陵面積707.23km2、平原面積234.8km2、水域面積41.28km2、分別占瑞昌市總面積的30.9%、49.7%、16.5%、2.9%。下轄8個鎮、8個鄉、1個農場、2個林場、2個街道辦,總人口46.53萬,其中農業人口34.06萬人。瑞昌市耕地面積2.36萬hm2。2016年瑞昌市糧食生產面積1.86萬余hm2,油料種植面積1.4萬余hm2。瑞昌市糧食總產量10.3萬t,油料總產量2.52萬t,瑞昌市農作物秸稈產量22.4萬t,秸稈綜合利用率88.9%。傳統特色農業以水稻、山藥、蔬菜、油茶、生豬、茶葉、4大家魚與特種水產為主。2016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64.19億元,農業總產值25.59億元,瑞昌市財政收入25.61億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2818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237元。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農民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升級等多種因素作用下,為適應市場發展養殖業由過去家庭分散養殖向養殖大戶、養殖專業戶、規模化養殖場發展,2016年底,瑞昌市共有養殖場334家,其中規模化養殖場34家,養殖場分布小而散,養殖業糞污集中治理難度大,但為發展以沼氣為紐帶的“豬、沼、果(菜、苗)”種養一體生態農業模式提供有利條件。探索出一條綠色、優質、高效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為全面推進瑞昌市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建設綠色農業強市提供有力支撐。
2 模式簡介
瑞昌市南方“豬-沼-果”區域主體小循環生態農業模式以養殖小區、聯戶沼氣工程為主體,通過對養殖業糞污資源化利用,開展以沼氣為紐帶的“豬-沼-果(苗)”生態農業種植模式,促進農村清潔能源、沼肥利用,實現種植、養殖業良性發展。
2016年,瑞昌市已有“豬、沼、果(苗圃)”生態模式面積800多hm2,主要以油桃、翠冠梨、苗圃等為主,每年每667m2節約化肥300元,瑞昌市全年節約化肥約360萬元。沼渣沼液的利用,改變過去養殖場周邊污糞橫流、蒼蠅滿天飛的亂象。同時,沼渣、沼液的利用,改良土壤理化性能,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農產品品質,為解決農業面源污染、促進農村節能減排、現代農業轉型升級找到了有效途徑。
3 模式圖
模式流程圖如圖1。
4 配套措施
該模式以養殖業為龍頭,以沼氣建設為紐帶,聯動種植業、加工業等,多層次利用資源,改善生態環境,促使主體區域內有機物良性循環,從而實現經濟效益、能源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最大化。
技術體系,以沼氣為紐帶,利用山地、農田、水面、庭院等資源,帶動畜牧業、林果業等相關農業產業共同發展,沼氣池容積、養殖規模、果園面積合理組合,因地制宜開展“三沼(沼氣、沼渣、沼液)”綜合利用,從而實現對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促進生態環境建設、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農民收入等效果。其主要技術沼氣池規劃、設計與施工:根據養殖場養殖規模、果園面積、供氣農戶數等情況綜合考慮沼氣池建設規模,合理布局。沼氣池施工要求嚴格按GB/T 51063-2014 《大中型沼氣工程技術規范》操作;肥施用技術:沼肥不僅能顯著改良土壤,確保農作物生長所需的良好微生態環境,還有利于增強作物抗凍和抗旱能力,減少病蟲害,提高作物產量[2]。沼肥含有豐富的有機質、氨基酸、腐殖質、氮、磷、鉀等養分,易被果樹吸收,能增強果樹的光合作用,促進春梢生長和花芽形成,起到保花保果的作用,在果實膨大期施用,還能促進果實早熟,提高果品質。沼肥施果還能增強果樹長勢和防凍抗寒能力。果樹噴施沼液,對蟲害還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尤其是能抑制蚜蟲、紅蜘蛛等危害。沼肥包括沼液、沼渣。沼渣主要用作果樹底肥和冬季基肥。沼液可作追肥和葉面追肥。
4.1 沼渣的應用
沼渣是沼氣發酵殘余物,因其含有較全面的有機和無機固形物,具有速緩兼備的肥效特點[3]。沼渣用作果樹底肥,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和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能夠改良土壤。沼渣作基肥時,要按果樹生長的要求先行挖穴、然后分層施肥,施肥量一般為每穴施沼渣30kg,并可根據果樹品種不同及生長情況,可配以其它元素肥料。沼渣用作成齡果樹基肥時,在每年11月上旬將沼渣與秸稈、枯餅、土混合堆漚腐熟后,分層埋入樹冠滴水線外施肥溝內。用量一般為每株沼渣50kg,1.5kg過磷酸鈣和2~2.5kg枯餅,以及秸稈、垃圾肥堆漚100kg。施肥后應覆土。往后,每年應開溝施肥轉換錯位。
4.2 沼液的應用
沼液是人畜糞便及農作物秸稈經沼氣池厭氧發酵后的液體,營養豐富,含有大量N、P、K等養分及氨基酸、赤霉素、生長素等,被一致公認為目前最優質有機肥之一[4]。沼液中速效性營養成分高,用于果樹根外追肥和葉面施肥,收效快,利用率高。一般施后24h內,根系和葉片可吸收噴施量的80%左右,從而及時補充果樹生長對養分的需要。果樹的地上部分在每一個生長期前后,都可噴施沼液。用沼液作根外追肥時,先用清水稀釋2~3倍后使用,以防濃度過高,燒傷根系。沼液作保花保果肥時,在開花前和2次生理落果前,各噴施1次沼液葉面肥。
4.3 相關配套設施設備
沼氣利用,以集中供氣為主,主要設備沼氣貯氣柜、氣水分離器、脫硫塔、室外沼氣管網及農戶沼氣灶具等,室外沼氣主管網要嚴格按天然氣管網標準布設、安裝;沼肥利用,以作有機肥利用為主,主要向果園、菜園輸送。主要設施設備田間貯糞池、沼液輸送管道、水泵、沼氣專用運輸車等。
政策措施。市政府把綠色生態農業作為促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成立以瑞昌市政府分管領導為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農業局成立技術指導小組,堅持高位推進;科學規劃。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是實現生態循環農業綜合效益的保證,從養殖場規模、周邊基地沼肥消納能力、沼氣供氣農戶數三者統籌考慮,實現養殖糞便全量化進池、沼肥全量化利用;宣傳引導。生態農業建設,不僅是政府行為,更需要廣大群眾的參與和認可,使之成為群眾的自覺行為。通過宣傳培訓極大的調動群眾投入綠色生態農業建設熱潮;資金投入。爭取財政支持,通過統籌相關項目、資金多途徑投入,為綠色生態農業投入提供資金保障;科技服務。每年組織種養大戶、農技人員參加相關農業技術培訓班,提高科技知識與生態農業結合率,開展綠色生態農業技術試驗示范,高標準打造示范基地,充分發揮示范基地的輻射作用,以點帶面,整體推進。
運行機制,通過建立綠色生態補償機制,鼓勵農戶、家庭農場發展綠色循環農業,積極申報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有機食品,對申報“三品一標”農產品成功的,給予一定的財政補助;對實施“豬、沼、果(菜)”等沼氣生態循環農業的基地,在沼氣池建設、技術對接方面優先安排。
參考文獻
[1]張可興.生態經濟是山西戰略選擇[J].能源與節能,2016(3):1.
[2]許耀照,曾秀存,呂彪,等.沼渣與化肥配施對制種玉米生產和土壤肥力的影響[J].中國沼氣,2013(5):43.
[3]周孟津,張榕林,藺金印.沼氣實用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4]袁祖華,石洪艷.沼液在黃瓜上的應用效果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0(14):97-98.
作者簡介:王建成(1976-),男,江西瑞昌人,高級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村能源技術推廣與農業生態環境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