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凱
摘 要:樹莓是一種經濟型的灌木果樹,樹莓除了可以食用,在天然香料、化妝、醫藥、保健等方面都有著非常廣泛的用途。同時還可以出口創匯,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本文通過對樹莓的生存習性及種植、管理技術的詳細介紹,希望可以提高樹莓的產量及質量,促進樹莓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樹莓;種植技術;管理技術
中圖分類號:S66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233188
樹莓是薔薇科懸鉤子屬植物,主要范圍分布在北方。近年來,人們對樹莓的逐漸認可,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產量也隨之不斷增長。因此,對于樹莓高產優質種植技術的研究,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1 樹莓的形態特征及生長條件
樹莓為叢生植物,株叢地面以下的部分可多年生,根系分布較淺,地上部分每年春天從根部發出萌芽,第1年進行營養生長,第2年開始開花結果,開花結果后就會枯死,來年再萌發新芽,周而復始。樹莓花色主要為白色或者粉紅色,花朵具有雌雄2性。果實為聚合漿果,柔嫩多汁,多為楔形或長圓形,有紅、黑、黃等多種顏色,果重平均為6~15g。種植3~4a便進入盛果期,產量可達15000~22500kg/hm2,且至少有20a以上的經濟壽命。樹莓具有極強的適應能力,耐寒、耐旱、喜光、耐瘠薄。且抗病蟲害能力極強,生長快,生命周期達25~30a。在pH值6.2~7.6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中即可種植。
2 樹莓的栽培種植技術
種植時間:樹莓應在春季土壤解凍之后而苗木萌芽之前即3—4月栽種。種植方式:先挖好寬60~70cm,深40~50cm的定植溝,在定植溝內挖寬30cm,深30cm的栽植穴,雙行栽植植株行距為株距0.5m×小行距0.8m×大行距2.5m,栽植密度栽植667株/666.7m2為比例,單行栽植植株行距為0.5m×2.5m,栽植密度栽植534株/666.7m2為比例。
3 樹莓的管理技術
3.1 合理修剪、搭架牽引
樹莓每年要進行2次修剪,第1次修剪在早春的3月上旬,根蘗萌發的前期,將上一年的結果枝齊地剪除,不留殘樁;在7月上旬進行第2次修剪,在樹莓生枝現蕾期,遵循去弱枝留強枝的原則,留枝19~20個/m2,留枝比例為留枝5000~5500個/666.7m2之間。
樹莓的枝條大多為直立型,枝條普遍較細,在枝條長度達到1.5m左右時會下垂觸地,尤其是在結果期。因此,樹莓在生長期間要進行搭架牽引,可以在樹莓定值行內5~10m左右立一個高1.28~1.5m的支柱,同時拉上2道鐵絲,上層鐵絲落在支柱頂端,下層鐵絲拉在據地1m左右的位置,然后將枝條牽引固定到鐵絲上即可。
3.2 田間管理、肥料管理
在大雨及澆水之后,要對定植行間進行中耕,為免傷及樹莓根系,中耕深度在5~6cm即可。做好果園的除草工作,既能防止雜草爭水爭肥,又能疏松土壤。
樹莓每年應施肥3次,1次基肥,2次追肥。宜在秋季施基肥,采取溝施或者鋪施的方式,因為樹莓的根系在秋季進入生長高峰,早秋施肥可以增加土壤肥力,促進根系的生長。基肥主要是腐熟的農家肥,也可適量的加入如尿酸、磷酸銨等的化學肥料。肥量在按每1kg樹莓果實施肥1.5~2.0kg的比例。溝施的方式是先在定植行的兩側各挖深寬皆為30cm的深溝,然后將土摻入肥料中,并拌勻,再覆土灌水。鋪施是在定植行內均勻的鋪灑有機肥,并淺翻5~6cm,然后培土鋪平,再放水沉實。同時還要在根蘗萌發期(4月上旬)及現蕾期(6月份)進行2次追肥,第1次追肥主要是尿素,肥量施肥15~20kg/666.7m2為比例。而第2次追肥則施以復合肥及硫酸鉀,肥量施肥25~30kg/666.7m2的復合肥及20~25kg的硫酸鉀為比例。同時為了促進果實膨大,增加枝條營養,還要在8—9月的果實采收期,每隔10~15d噴施1次0.3%尿素+0.3%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
3.3 病蟲害防治
防治病蟲害,為了減少病蟲害發生的場所,要及時的將果園的病蟲果、落葉、及雜草清出,及時修剪病、殘、死枝。并將它們進行集中燒毀。以減少化學藥品對環境造成污染。同時通過增施有機肥及控制留枝量等方式,達到壯枝抗病的目的,從而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3.4 適時采收
適時采收是控制果品質量的關鍵,果實采收過早,口感差,產量低;采收過晚,果實變色,容易霉爛變質。在樹莓果實變為深紅色且具有光澤時即可成熟采收。采收宜在晴天上午沒有露水之后,避開高溫時段,1~2d采收1次,要輕拿輕放,為了避免容器底部的果實壓傷,可以將采收的果實放于便于運輸的有空的塑料籃筐中。
4 結語
隨著近年來人們對樹莓營養保健功能的逐漸認可,國內市場對樹莓的需求迅速增長,國際市場也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因此,樹莓有著非常廣闊的市場前景,培育高產優質的樹莓,形成樹莓產業化發展,從而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畢海林,楊正松,楊洪濤,等.秋福樹莓組織培養和快速繁殖技術研究[J].江西農業學報,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