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成付 楊林四 張維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改善并提高。我國作為一個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發展農業顯得尤為重要,農業也是我國發展的強大根基。我國想要加快發展腳步,就要大力發展農業,使農業基礎足夠穩定,沒有后顧之憂。農業氣象綜合業務服務系統中面臨的任務也是不容忽視的。
關鍵詞:農業氣象;監測;地區差異;科技發展
中圖分類號:S16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233211
引言
農業的發展一直是人們關注的問題,在當今社會,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業氣象綜合業務服務系統也在不斷地完善,很多省市都在改善農業氣象的現代化建設。很多氣象部門也進行了服務系統的設計,建立起了完整規范的農業氣象數據庫。這些系統的完善有利于農業氣象綜合服務體系的發展。
1 實現農業氣象綜合業務服務系統面臨的主要任務
1.1 建設專業化的農業氣象監測系統
農業氣象監測具有地域性的差異,面對這一特點,氣象部門需要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建設專業化的農業氣象監測系統,使其符合本地區的農業生產活動特點。對農業氣象觀測站的布局進行合理的調整,建立適應本地區的農業氣象觀測網絡系統,有效地提升農業氣象的發展。水分和土壤對農作物的生長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要對它們進行長時間的觀測。還要及時地監測農作物的長勢,種植面積和氣象災害。要建立系統完善的農業氣象試驗站,強化它的試驗能力。對大宗作物的監測,要建立專門的評估模型。進一步改善農作物產量的監測預報技術,在農作物的生長過程中,及時地發展作物的生長模型。農作物的播種期和收獲期都是不能耽誤的,要完善農用天氣預報技術,使其更加準確和精細,提高農作物的產量。
1.2 及時地監測和預報農作物的產量
面對突發的異常氣象災害,要增強各個地區的農業氣象服務系統,及時對農業的產量進行監測和評估。不僅要對我國的農業產量進行評估,還要對與我國糧食進出口有關的國外糧食的產量進行評估。對國家和省級的糧食作物產量進行及時預報,還要進一步擴大產量預報的范圍。要對重大農業氣象災害進行重點監測,及時建立預警系統。要充分地把早期預警系統和防范應對結合起來,充分利用農業氣象資源信息系統。要提高農業氣象綜合業務服務系統,還可以運用人工影響天氣的方法,來避免氣象災害的發生,減少損失,可以建立一些人工影響天氣的示范基地,進一步加強農業氣象服務系統。
1.3 準確有效地分析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會影響農業的生產力布局、種植結構和農業生態環境等,國家和省級相關部門要對氣候變化的利弊進行準確有效地分析,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要適時的評估氣候變化對糧食生產的影響,并進一步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法。要對農業氣候進行準確精細的分析,科學合理地規劃農業生產布局,要對農業種植結構進行合理有效地調整,建立有效的氣象災害防范系統。
2 農業氣象服務系統的設計取得重大成果
2.1 農業氣象服務系統的地區差異
農業氣象的綜合服務范圍比較廣,不同地區的農業氣象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農業氣象綜合業務服務系統的設計,主要是針對于具有共性的業務來開展的,對于軟件的開發和設計,也是在一些通用性比較廣的地區開展的。面對我國氣象災害多,分布范圍廣的情況,在很多省市開展農業氣象工作時,一些常規業務和管理規則是一定要包含在其中的。在種植農作物較多的地區,要進行集中的農業氣象分析,準確地進行數據的分析和匯總。及時地關注農業氣象情況,對病蟲害進行提早預防,要隨時關注農業的產量,土壤的基本情況,在農作物的關鍵生育期,一定要確保它們健康的成長。要對農業氣象數據進行準確的分析,還要對農業氣象災害的不良影響進行有效地分析,全面完整的服務于農業氣象綜合業務的設計與實現。
2.2 農業氣象服務系統促進了農業技術的發展
農業氣象綜合業務服務系統軟件的開發促進了農業技術的發展,這個軟件的開發旨在分析農業氣象的數據,搭建起軟件的交流平臺,這個離不開技術的支撐。農業氣象系統的開發是全面的,在全國各省進行開展,有效地實現了信息的收集、發布等。這一系列過程的進行都要求要系統化,標準化,要使農業氣象綜合業務服務系統向更高層次發展。目前,我國農業氣象的發展還有所欠缺,沒有統一規范的數據庫,也不能及時地整理氣象數據。因此,要建立完整統一的農業氣象服務系統,對發展農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農業氣象綜合業務服務系統有很多實例,要從重點實例進行分析,因為它涉及的內容范圍比較廣,要根據當地的農業氣候和資源來發展農業氣象服務系統。
3 總結
我國農業氣象的發展還面臨一系列的問題,農業氣象監測系統不夠完善,農作物的產量沒有及時準確的預報,農業氣候和資源的分析也沒有達到要求。面對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的情況,解決這些問題刻不容緩。要完善農業氣象綜合業務服務系統的設計,使它更符合本地區農業的發展情況,進一步促進農業技術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蘇,楊太明,黃向榮,等.江淮農業氣象綜合服務自動化系統[J].安徽農業科學,2014,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