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紀以降的中美關系史上,同時擁有學者、外交官和跨文化者三種身份經歷者不乏其人,如衛三畏、柔克義和司徒雷登等人。由于時代的差異,芮恩施的三種身份經歷顯得與眾不同。在中美關系史上,他的跨界經歷是進步主義時代美國學者從政的縮影。作為學者,芮恩施的學術思想為20世紀初美國遠東政策提供了理論支撐,而且他利用美國政治學會對中美關系施加學術影響;他利用學者和外交官的雙重身份,來處理一戰時期處于危機中的中美關系,并因此陷入身份認同困境;作為跨文化者,芮恩施雖有促進中美溝通的良好愿望,但他是以美國強勢文化的姿態來“幫助”中國的弱勢文化,結果適得其反。在擔任駐華公使前后,以芮恩施為代表的美國政治學會學者群體活躍于中美外交舞臺上,并致力于建構一種帶有濃厚學者氣息的中美關系。需要指出的是,芮恩施鼓吹的“平等”與“自由”等道德價值,實質上仍是代表美國強勢文化的西方價值。
(摘編自《歷史研究》2017年第4期,作者:馬建標、林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