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德剛
土耳其24日迎來總統與議會“二合一”大選。截至本報發稿時的初步計票結果顯示,埃爾多安及其領導的正義與發展黨分別在兩項選舉中領先。這次選舉標志著土耳其政治迎來“百年變局”,可謂意義非凡。
首先,這是土耳其經歷近百年的議會制后首次邁入總統制的大選。去年4月,土耳其有關總統制的修憲公投獲得通過。但受近年來經濟增速放緩、就業不佳、里拉貶值以及選舉政治的“鐘擺效應”影響,普通選民對究竟誰更適合擔任總統存在嚴重分歧。不管此次總統大選花落誰家,土耳其政治發展已進入分水嶺。掌握實權的總理職位將被取消,總統作為三軍統帥和國家元首,權力將進一步集中,包括任命副總統和部長、兼任黨魁、解散議會、制定預算、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等。
其次,這次總統大選決定了土耳其未來集權還是分權的改革方向。當前選舉最值得關注的兩位競爭者是:來自正義與發展黨的候選人埃爾多安和來自共和人民黨的穆哈雷姆·因杰。埃爾多安強調,當前土耳其面臨打擊民族分裂勢力、恐怖主義和“居倫運動”,以及應對經濟下滑和敘利亞亂局等多重挑戰,正發黨和埃爾多安本人長期執政,經驗豐富,善于在紛繁復雜的國內和國際環境下統籌各種資源,帶領土耳其人民走出困境。而穆哈雷姆·因杰則指責埃爾多安及其正發黨長期執政,導致利益集團固化,引發民主與自由的倒退,動搖了土耳其世俗化的立國根基。因此,土耳其必須重回權力制衡的民主化道路。此次選舉,無疑是集權和分權之間的路線之爭。
最后,土耳其大選還將決定右翼政黨聯盟和中左翼政黨聯盟的前途。此次大選,正發黨、民族行動黨和幸福黨等右翼政黨形成“人民聯盟”;共和人民黨、人民民主黨和好黨等中左翼政黨形成“全國聯盟”。前者屬于保守主義陣營,后者屬于世俗主義陣營。兩大集團的形成進一步導致議會政治的“極化”。不管選舉結果如何,埃爾多安領導下的正發黨在議會長達16年的一超獨霸地位恐將受到挑戰,土耳其議會從“一超多強”到“兩極爭霸”的格局或將浮出水面。
土耳其總統和議會“二合一”選舉將對其內政和外交產生深遠影響。第一,土耳其大選將考驗軍隊在土耳其政治中的地位。自1923年獨立建國以來,土耳其長期走“文官執政、軍人護國”的道路,軍隊成為土耳其政黨政治的穩定器。2016年7月土耳其發生未遂政變后,埃爾多安領導下的土耳其政府對軍隊高層進行大規模人事調整,執政黨高層與軍隊結成政治聯盟。未來土耳其軍隊是否回歸價值中立,還是在各大政黨之間選邊站,都將取決于此次大選。
第二,經濟議題的政治化。埃爾多安能帶領正發黨長期執政,原因之一是土耳其經濟一度取得快速增長,成為中東乃至地中海地區的佼佼者。埃爾多安甚至制定雄心勃勃的“2023”百年目標,即到土耳其共和國建國一百周年時,國內生產總值將躋身世界前十強。目前來看,實現難度較大,加上近年來土耳其對發展中國家援 助增多,經濟增長乏力,經濟問題在未來或成為土耳其政黨競爭的主要議題。埃爾多安提前17個月舉行大選,主要是因經濟下滑這一隱憂。中產階層和青年群體將成為此次大選的重要“票倉”。如果埃爾多安繼續執政,其經濟政策將更具延續性,而新的執政者一旦成為“黑天鵝”而意外勝出,或將對經濟政策進行大幅度調整。
第三,土耳其將面臨“新奧斯曼主義”還是“大西洋主義”的抉擇。2002年正發黨執政以來,埃爾多安提出“新奧斯曼主義”,與歐美大國拉開距離,執行“向東看”政策,越境打擊庫爾德分裂勢力,在敘利亞北部阿夫林和曼比季等地區建立緩沖地帶;關注巴以問題,與俄羅斯和伊朗形成“阿斯塔納”和談機制,在卡塔爾、索馬里和蘇丹建立軍事基地,以擴大在西亞和非洲等傳統地區的影響力。共和人民黨候選人穆哈雷姆·因杰在中左翼勢力的支持下,一旦贏得大選,很可能會選擇修復與歐美的關系,甚至不排除重新“向西看”,與美國和歐洲大國的關系將被放在外交首位。
總之,在經過近百年的議會制后,土耳其即將迎來總統制,右翼與中左翼、保守主義與世俗主義、集權與分權的較量將從幕后走到臺前。作為世界上最年輕的總統制國家,土耳其政治模式究竟向何方向發展?正發黨一黨獨大的局面是否會被打破?未來政府究竟會“向東看”還是“向西看”?土耳其將再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
(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8-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