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辰
作為長期在外交第一線工作的外交官,在與駐在國官員和民眾的接觸中,如何真正樹立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做好增信釋疑、化解矛盾的工作,是對我們綜合素質的一個重大考驗,同時也是檢驗我們外交工作水平的一項基本指標。
近年來,中國的迅猛發展引起西方社會的某些不適,而講好中國故事就是要消除各種偏見和誤解,宣示中國進一步改革開放的決心,樹立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在國際舞臺上爭取更大話語權,為全方位拓展海內外利益爭得先機。中國作為建設性力量的崛起,無意挑戰現有的國際經濟秩序。在國際事務中,中國決不強加于人,也決不接受被人強加。傳統中國“己不所欲,勿施于人”的理念已為西方所接受,被稱為黃金法則,并認為要優于基督教“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白銀法則。
要講好中國故事,一是要做到實事求是、實話實說。我們要向外界表明,中國正處于將起未起、大而不強的階段,總體上仍屬于發展中國家,但同時也具備發達國家的某些特點。十幾年前,筆者在與一位美國外交官交流時,他對中國加入WTO后的迅猛發展贊不絕口。筆者告訴他,中國沒有他說的那么好,也不像外界某些報道說的那么壞。中國有能力解決自己面臨的問題。中國的事情絕對不容任何外來勢力的干涉。他對此表示認同。
要講好中國故事,二是要做到以理服人,有根有據。作為外交官,我們面對的很多是駐在國精英。在今天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他們對于中國的了解不少。要向他們講好中國故事就必須既要有理論高度,也要注重數據細節,介紹情況要邏輯嚴密,言之成理。比如不久前,一位德國教授詢問,為什么中國政府那么急于建設三峽大壩?筆者列舉了中國當年電力嚴重短缺的數字,一一詳細說明了三峽工程對于當地發電、防洪、航運的重要性。他聽后覺得茅塞頓開。
要講好中國故事,三是要做到有的放矢,對癥下藥。要想讓故事取得良好效果,就必須根據對方的職業、地位、性格特點、知識范圍、理解能力、興趣愛好,有針對性地去做工作。不久前筆者和一位德國社民黨前高官交談,特別注意從上世紀70年代初社民黨執政時期中(西)德建交偉大意義的角度切入,并對前社民黨領導人、已故前總理施密特大加贊揚,使此次談話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要講好中國故事,四是要做到求同存異,海納百川。我們畢竟是在價值觀念、意識形態迥異的國家工作,對方不可能時時處處都和我們的看法一致。那么我們就要做到求大同,存小異,容納不同的意見和看法。以今天中國的國際地位和政治經濟實力,我們完全有必要、有能力以恢弘的氣度和博大的胸懷去迎接任何挑戰。中國故事必將通過我們這一代外交人的努力在世界各個角落回響?!?/p>
(作者是中國駐歐洲某國外交官)
環球時報2018-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