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雪征
摘 要:小麥是我國主要糧食來源之一,對小麥病蟲害進行科學防治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點明了在我國現階段的小麥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存在的時間誤區、灌溉誤區和藥劑使用誤區,同時針對這些誤區從播種前、播種時、返青拔節期、灌漿期四個時間段提出了綜合的治理方案。希望這些方案能夠為小麥的病蟲害防治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關鍵詞:小麥病蟲害;防止誤區;綜合治理技術
小麥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人們的日常飲食離不開小麥的身影,尤其在我國北方地區,對于小麥的需求量是驚人的。近幾年,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全球氣候的不斷變化,對于小麥的病蟲害防治工作日益得到人民群眾和政府部門的重視。對小麥的病蟲害防治,需要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將應急治理和預防治理結合起來,將病蟲害爆發造成的損失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
一、小麥病蟲害的防治誤區
小麥病蟲害一直是小麥種植者憂心的問題,很多種植者盡管采用了多種辦法,但似乎對于病蟲害的防治效果并不理想,這樣的結果很大部分是由于小麥種植者對于小麥的防治存在誤區造成的。首先,種植者對于小麥病蟲害防治的最佳時間缺乏清晰的概念,具有很強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往往是出現了病情,才想到要采取措施治理,但這個時候病蟲害已經很難得以良好遏制。這樣的觀念如果不加以轉變,往往會錯過小麥病蟲害最佳的防治時間,增加防治成本。其次,在灌溉方式上,部分種植者由于缺乏相關的科學知識,難以把握灌溉的度,導致種植環境水土失衡。有的種植者灌溉過多,使得麥田內長期積水不暢,小麥根莖難以呼吸而出現腐爛的現象,影響到小麥的生長效益;有的種植者灌溉過少,難以給予充足的水分和營養,小麥抵抗力薄弱,給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帶來難度。其次,很多種植者對于藥劑的使用也是迷茫的、混亂的。小麥的病蟲害包括紅蜘蛛、蚜蟲、葉枯病、銹病、白粉病等多種形式,這些病蟲害的爆發原因和爆發時間也是盡不相同。但對小麥病蟲害缺乏系統知識的種植者,在藥劑的使用方面存在明顯的誤區,往往難以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使用向對應的防治藥劑或者僅僅使用單一的藥劑應對多種病蟲害的爆發,直接影響防治工作的順利進行。
二、小麥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技術
1.播種前期的防治技術
在播種前期,種植者首先需要重新修整麥田,從源頭消滅蟲源,同時清除上一輪耕種時留下的麥茬,以保證麥田里有足夠新一輪小麥生長所需的麥菌。其次,種植者需要對麥田的土壤狀況進行考察,選取適宜生長的小麥品種,調整種植分布,避免小麥品種的單一化。最后,種植者需要精準把握小麥的種植時間和防治藥劑的使用種類。在這階段,種植者主要的防治對象是蚜蟲、黃矮蟲、地下害蟲等,可以采用辛硫磷、吡蟲啉、啶蟲脒、辟蚜霧等藥劑防治病蟲害。例如,河南省農科院植保所利用植保無人機對蚜蟲進行防治,植保無人機能夠極大地減少人力,提高防治效率,噴藥霧化效果好、藥液分布更均勻,藥液吸收效果更快速。植保無人機在飛行過程中帶動空氣產生旋轉氣流,能有效減少藥液的浪費,避免了傳統噴藥對操作人員的危害,空中作業也避免了對小麥生長造成的傷害。
2.播種時期的防治技術
在小麥的播種期間,是金針蟲等地下害蟲活躍的時期。在此期間,種植者一定要對灌溉重視起來,當土壤的濕度達到百分之三十五到百分之四十之間時,金針蟲等地下害蟲會下潛至深度,遠離小麥根部,達到防治蟲害的效果。此外,種植者還要科學的使用化學藥劑,根據病蟲害的種類和病情的嚴重程度,選擇藥劑的比例和濃度。例如,可以使用藥劑拌種,將百分之五十的辛硫磷乳油五百毫升或百分之四十的甲基異柳磷乳油五百毫升,兌水拌麥種兩百千克。也可以使用毒土、毒餌治蟲,毒土可用百分之二十的甲基異柳磷乳油兩百克拌細土二十五千克,播前撒入土壤;施毒餌可用七十五千克麥麩炒香后加水三十五千克拌百分之五十辛硫磷乳油五百克,每畝用量兩千克,在黃昏時撒在田間麥行,利用地下害蟲晝伏夜出的習性,將其殺死。
3.返青至拔節期的防治技術
小麥在返青拔節期患枯萎病可能性極高,同時還會遭遇吸漿蟲、紅蜘蛛的侵襲,種植者要時刻提高警惕。在這個階段,麥田里既有害蟲也有益蟲,在除蟲的過程中,不要過猶不及傷害到益蟲,應注重保障麥田的生態平衡。在防治病蟲害時,可以將除蟲劑與除菌劑結合使用,將混合的藥劑均勻地灑在小麥的葉子上;另外,種植者還應對麥田進行翻土,使藥物與土壤混合均勻,提升土壤抵抗病蟲害的能力;與此同時,種植者應調節好麥田的濕度,例如,使用百分之五十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一百克,兌水三十公斤進行噴霧,可以降低田間的濕度。如果這一時期田間濕度過大,不僅會帶來病蟲害,還會導致小麥倒伏,影響麥田出產量。
4.灌漿期的防治技術
小麥灌漿時期小麥開始逐漸成熟,同時也是是白粉病、紋枯病等病蟲害的高發時期。這個時期主要采用“一噴三防”的策略,種植者可以使用藥劑噴灌的方式,或者也可以在灌水的過程中添加防治藥劑的方式,大面積的進行管控和治理,防治病蟲害、防干熱風、防倒伏。例如,宿州市埇橋區汴河街道在小麥灌漿期間,大范圍宣傳小麥“一噴三防”方法和重要性,深入田間地頭,對農藥稀釋配比和噴藥方法技巧進行現場指導,并組織開展小麥病蟲專業化統防統治,提高防治覆蓋率,確保小麥“一噴三防”工作全覆蓋。此外,種植者要加強田間的水分的管理,以間歇灌溉為主,即灌一次淺水,待自然滲干至腳窩有水,再灌下一次淺水,以保障小麥順利灌漿。
綜上所述,在小麥蟲害的防治過程中,種植者一定要改變傳統的種植觀念,以科學的態度制定防治措施,根據小麥的生長特征合理地灌溉麥田和使用化學藥劑,降低小麥病蟲害的威脅性,提高小麥的生產數量和生產質量。
參考文獻:
[1]丁曉華.小麥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要點[J].河北農業,2018(02):39-41.
[2]王奇偉.小麥病蟲害全程綜合防治技術[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8(0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