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彪
水城縣植保植檢站 楊恩蘭
摘 要:介紹了水城縣茶葉常見病蟲害,重點從癥狀、傳播途徑、發病規律、綜合防治等方面進行綜合闡述,為茶葉的種植與管理研究提供理論指導。
關鍵詞:獼猴桃;病蟲害;綜合防治方法
2017年水城縣茶葉累計種植面積10.65萬畝,投產茶園7.26萬畝,產量0.07萬噸,產值2.71億元。據調查統計,水城縣獼猴桃常見的病害有炭疽病、茶餅病、茶煤病等,常見的蟲害有假眼小綠葉蟬、茶蚜、茶尺蠖等。為了提高茶葉的產量和質量,加強病蟲害防治很有必要。本文從多方面提出了茶葉病蟲害防治的策略,旨在為茶葉病蟲害防治提供一定的經驗。
一、炭疽病
1.癥狀識別
主要為害當年生成葉。從葉片的邊緣或葉尖開始發病,初為水漬狀淺綠色病斑,后水漬狀逐漸擴大,病斑變為黃褐色。后期由褐色變為灰青色,病健組織分界明顯,病斑正面散生許多細小的黑色粒點,即分生孢子盤。早春在老葉上可見到黃褐色的病斑,其上有黑色小粒點這是越冬的后期病斑。
2.傳播途徑和發生規律
病原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盤在病葉組織中越冬,第二年春季溫度在20~25℃左右,病菌產生分生孢子,孢子成熟擠破表皮向外彈射,而后借風、雨傳播到健康葉片上,在有水膜的條件下萌發,侵入葉片組織中。發病盛期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發生。
3.發生因素
(1)寄主抗性:品種間抗病性差異明顯。
(2)環境:高溫高濕有利于病害發生。陰雨連綿的秋雨季節發病重常造成該病流行。低洼地比山坡發病多,品種間也有差異,葉質薄、持嫩強的發病多。
(3)栽培:①生產上偏施、過施氮肥,缺少鉀肥的茶園,易發病。②霧多、露水重的高山茶園易發病。
4.防治措施
(1)農業防治。①選用抗病品種。②增施有機肥料,或氮鉀混合肥以提高抗病力,減輕發病。
(2)藥劑防治:深秋或初春噴1次50%多菌靈WP800~1000倍液,以減少越冬菌源。
二、茶餅病
1.癥狀識別
為害嫩葉和新梢,花蕾及果實上也可發生。(1)葉片:病斑多發生在葉尖和葉緣,先為淡黃色水漬狀小點,后漸擴大為圓形。病斑背面突起,呈饅頭狀,上生灰白色或粉紅色粉末,最后粉末消失,突起部萎縮成淡褐色枯斑,邊緣有一圈灰白色,形似餅狀。(2)花蕾、嫩莖、幼果:病部均表現輕微腫脹,重的則呈腫瘤,后期病部都漸變為暗褐色潰瘍斑。嫩莖上常彎曲腫大,受害部易折斷或造成上部芽梢枯死。
2.傳播途徑和發生規律
以菌絲體在病葉活體上越冬或越夏。春季當平均溫度15~20℃,形成擔孢子。擔孢子在夜間釋放,隨風飛散,落到新梢嫩葉上,遇有水滴時開始萌發,侵入組織,后產生新病斑。7~11月份發病。
3.發生因素
(1)品種間有抗病性差異。
(2)高山、山谷、陰坡茶園,由于多霧露,日照少,濕度大,氣溫低,因此發生嚴重。
(3)管理粗放,雜草多,施肥不當,遮蔭,發生也多。
4.防治措施
(1)檢疫:非病區引進苗木時要認真檢查,發現病苗馬上處理,防止該病傳播、擴展。
(2)農業防治:勤除雜草,適當增施磷、鉀肥,以增強樹勢,減輕發病。在采摘期和冬春休眠期,徹底清除發病芽葉,減少初侵染來源。
(3)藥劑防治:①冬春季可噴0.2%~0.5%硫酸銅溶液殺滅越冬菌源。②若連續降雨,應馬上噴藥防治。藥劑選用20%三唑酮EC100倍液。隔7~10天噴1次,連續2~3次。
三、茶煤病
1.癥狀識別
茶樹發病后,枝和葉上滿布一層煙煤狀黑霉,發病重的茶園成片黑色,故名茶煤病。主要發生在茶樹中、下部的成葉、老葉上,嫩芽、嫩梢也可發生。發病初期葉片正面出現黑色圓形或不規則形的小斑,后逐漸擴大,嚴重時黑色煤粉狀物覆蓋全葉。
2.傳播途徑和發生規律
病原以菌絲體、子囊殼或分生孢子器在病部越冬。翌年溫度適宜,孢子飛散,落在黑刺粉虱、蚧類、蚜蟲等分泌物上,攝取養料,進行生長繁殖,并借昆蟲活動進行傳播。
3.發生因素
管理粗放,蔭蔽潮濕,蟲害嚴重的茶園,有利于該病的發生。
4.防治措施
(1)農業防治:適時修剪,合理施肥,勤除雜草,增加通風透光,增強樹勢。及時防治粉虱、蚧類和蚜蟲的為害。
(2)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可噴灑0.6%~0.7%石灰半量式波爾多液;秋冬季茶葉停采期間可噴灑0.5波美度石硫合劑。
四、假眼小綠葉蟬
1.形態特征
(1)成蟲:淡綠色,前翅透明,微帶黃綠,周緣具淡綠色細邊。后翅透明,具珍珠折光。(2)卵:新月形,初為乳白色,漸轉淡綠。(3)若蟲:共5齡,初為乳白色,隨蟲齡增長,漸變淡黃轉綠,3齡時翅芽開始顯露,5齡時翅芽伸達第5腹節。
2.為害癥狀
以若蟲、成蟲刺吸嫩梢芽葉汁液,雌成蟲在嫩梢內產卵,導致嫩梢輸導組織受損,養分喪失,水分供應不足。芽葉受害后表現為凋萎、葉脈變紅、葉尖葉緣變紅以至枯焦,節間短縮,全年尤以第2輪茶受害最重。
3.發生規律
(1)發生世代:一年發生4~6代,世代重疊。5月下旬~7月下旬為發病盛期。(2)越冬:以成蟲在茶叢內葉背、綠肥雜草,或其他植物上越冬。(3)發生因素:①氣候因素。生長發育與繁殖的最適溫為20~26℃。②栽培因素。背風向陽的茶園,越冬蟲口存活較多,春季發生較早。
4.防治措施
(1)農業防治:加強茶園管理,及時清除雜草,減少越冬和當年的蟲口。
(2)藥劑防治:各代若蟲孵化盛期及時噴灑10%吡蟲啉WP2000倍液,或1.8%阿維菌素WC3000~4000倍液。
五、茶蚜
1.形態特征
(1)成蟲:分有翅蚜和無翅蚜2種。有翅蚜黑褐色有光澤,前翅中脈分二叉。(2)卵:長橢圓形,初產時棕褐色,后轉漆黑而有光澤。(3)幼蟲:有翅若蚜棕褐色,翅芽乳白色。無翅蚜稍肥大,近卵圓形,棕褐色。無翅若蚜體小色淡,淺棕或淡黃色。
2.危害癥狀
成、若蟲刺吸嫩梢、嫩葉汁液,被害葉多皺縮卷曲,嚴重時新梢不能抽出引起落果。排泄蜜露致煤污病發生
3.發生規律
(1)發生世代:1年發生數代,世代重疊。4~5月為發病盛期。(2)越冬:以卵越冬,甚至無明顯越冬現象。(3)發生因素:①氣候因素。氣溫在16~25℃時,茶芽生長加快,茶蚜蟲口迅速增長。②栽培因素。徒長枝、長勢旺盛芽頭多又嫩的茶園,短期內茶蚜蟲口驟增。③天敵。主要的為七星瓢蟲、異色瓢蟲和蚜繭蜂等。5月上旬至6月各類天敵大量出現,成為茶蚜種群的重要限制因子之一。
4.防治措施
(1)農業防治:剪除被害枝,集中處理。
(2)生物防治:保護利用天敵。
(3)藥劑防治:生長前期噴10%吡蟲啉WP3000倍液,或48%毒死蜱EC2000倍液。
六、茶尺蠖
1.形態特征
(1)成蟲:全體灰白色,翅面疏被茶褐,或黑褐色鱗片。(2)卵:橢圓形。初產時鮮綠色,后變灰褐色,近孵化時黑色。(3)幼蟲:共4~5齡。初孵幼蟲黑色,2齡頭黑褐色,3齡茶褐色,4、5齡灰褐色,蛹長橢圓形,褐色。
2.危害癥狀
1齡幼蟲僅咬食芽葉上表皮和葉肉,致葉面成褐色點狀凹斑;2齡側從嫩葉邊緣向里咬食形成缺刻;3齡后食量大增,往往連葉脈、葉柄一并食盡。嚴重發生時,葉片全部被吃光,僅留禿枝,致樹勢衰弱,耐寒力差,易受凍害。
3.發生規律
(1)發生世代:一年發生6~7代。(2)越冬:以蛹在樹冠下土中越冬。(3)發生因素:①發生時期。3月初越冬蛹開始羽化出土。一般4月上中旬第1代幼蟲開始發生,為害春茶。第2代幼蟲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發生,第3代幼蟲于6月中旬至7月上旬發生,均為害夏茶。②氣候因素。凡陰雨連綿,或多霧多露、溫度高,有利于成蟲羽化和卵的孵化,蟲口會逐代迅速上升。③栽培因素。茶樹生長好、留葉多、較郁閉的茶園往往發生較多。避風向陽、溫度較高、土壤濕潤的茶園第1代發生較早。④天敵。主要有茶尺蠖絨繭蜂。
4.防治措施
(1)農業防治:秋冬季深耕施基肥,清除樹冠下表土中蟲蛹,深埋施肥溝底。
(2)物理防治:在成蟲盛發期,設置黑光燈進行誘殺。
(3)藥劑防治:茶尺蠖防治的重點是第4代,以第1、2齡幼蟲盛期施藥最好。藥劑可以選用25%溴氰菊酯EC2000~3000倍液,或0.2%苦參堿EC1000~1500倍液。
七、結語
綜上所述,茶葉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化學農藥的大量使用,直接威脅到農產品的質量安全,而殘留在土壤中的農藥造成的農業面源污染,更與農業生態環境息息相關。減少化學農藥使用數量,采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是實施綠色防控、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產品質量和農業生態安全的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1]郭普,張其安,程善閩,等.植保大典[M].北京:中國三峽出版社,2006:257-258.
[2]任自忠,苑鳳瑞,張森,等.新編植物保護[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34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