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維平
摘 要:產蛋雞的育雛期是指從出殼到6周齡(即1-42日齡)。雛雞階段飼養管理將直接影響著雛雞的生長發育、成活率、免疫力,產蛋雞的產蛋性能,以及養殖戶的經濟效益。因此雛雞的飼養管理是養好青年蛋雞,產蛋雞的基礎,是養好一批優秀產蛋雞的關鍵。在實際飼養管理工作中,要根據雛雞的生理特點,注重育雛前,育雛中,育雛后的溫度,濕度的適宜環境。加強水,飼料的營養管理。合理防疫,科學的做好蛋雞育雛工作。
關鍵詞:蛋雞;育雛期;飼養管理
一、做好蛋雛雞育雛前的準備工作
1.育雛舍的清潔消毒
做好蛋雛雞育雛雞舍環境控制,消毒是關鍵。進雛前要對育雛舍內外進行全面清掃,清洗并嚴格消毒。舍外四周可用5%~8%的燒堿溶液噴霧消毒;舍內經過清掃,沖刷晾干后,可用2%~3% 的熱氫氧化鈉溶液。間隔1~2天后,進行高錳酸鉀福爾馬林密閉熏蒸,按照甲醛(40%)10毫升/立方米、高錳酸鉀5克/立方米計算用量。不同情況下,用量有所不同,但比例為2:1。封閉24h以上打開門窗進行通風。如果是地面平養育雛,進雞一周前還要將墊料在陽光下暴曬,進行自然消毒。
2.進雛前,供電、供暖、供水等基本設施要準備齊全
在進雛前要對育雛舍提前生火預溫,尤其是在秋后季、冬季、早春,提前2~3天生火,讓墻壁、地面、設施都熱透,保證雛雞入舍時環境溫度均衡,穩定,同時符合規定攝氏35度的標準。
二、育雛期的管理要科學合理
1.控制適宜的溫度和適當濕度
由于雛雞體溫調節機能尚不完善,雛雞對溫度變化十分敏感,要提高育雛成活率,就要控制好適當的溫度和濕度,初生雛雞需要的溫度較高,一周齡雛雞所需溫度為33~35℃.以后每周平均可降2~3℃,約6-7周后,雛雞就可適應自然環境了。雛雞對濕度的要求一般控制在1~10日齡為60%~70%,10日齡后保持在55%~60%。如果濕度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雛雞的生長發育。
2.注意通風換氣
雛雞的體溫高,代謝旺,從第2周起要注意適當進行通風,盡量做到既保證舍內適宜的環境溫度,又要保持舍內空氣的流通,以防止因空氣質量差而誘發呼吸道疾病。
3.合理的光照和飼養密度
光照能夠提高雞的新陳代謝,增進食欲,使紅細胞血紅素含量增加;促進機體內鈣磷代謝。一般多采用漸減式光照法:1~3d采用全天24h光照,4~7d為19h,第二周為15h,自第三周起為每天11~12h光照。光照強度具體為:每15平方米雞舍第一周用40W的燈泡一只,懸于離開地面2m高的位置,第二周開始換用25W的燈泡即可。飼養密度直接影響雛雞的生長發育,特別是雛雞的整齊度。一般一周齡的雛雞20只/平方米左右為宜,隨著日齡的增大,逐漸減少飼養只數。
4.飲水與開食
在雛雞開食前要先飲水。1~7日齡,可在飲水中加葡萄糖和電解多維,以利于雛雞卵黃體的吸收。另外,可視情況有目的地在飲水中適量添加抗菌類藥物。要確保飲水的清潔衛生,晝夜不可斷水。喂料應掌握少喂勤添的原則,喂量以八成飽為宜。第1周可日喂7~8次,1周后改為每天飼喂5~6次,隨時注意飼料的消耗變化。
5.斷喙
為防止發生啄癖和減少飼料浪費一般在8~10日齡進行斷喙。為減少應激反應,斷喙前后2天應在飼料中加2mg維生素K.在操作中應注意斷喙位置,可在上喙1/2,下喙1/3處切下,切后應繼續將喙在烙片上停留一會以利于止血。斷喙后要保證水料的充足,料槽要厚鋪飼料.減少應激。
三、注意做好日常管理
1.保持環境安靜,做好衛生消毒
雛雞非常膽小,外界的干擾會對雛雞產生嚴重的驚群,致使雛雞互相擠壓而引起死亡。因此,育雛室要保持環境安靜,防止驚擾。搞好育雛舍內外及育雛用具衛生和消毒,消毒時要兩種或兩種以上消毒液交叉使用。平時應注意做好舍內環境衛生工作。舍內外要保持清潔衛生,糞便每天及時清除,飲水、喂料器具要經常清洗消毒,消毒時要兩種或兩種以上消毒液交叉使用,帶雞消毒每周至少2~3次。
2.飼料與營養
雛雞采食量不大,但對飼料品質要求較高,應保證供給適口性強,易消化,營養豐富的全價顆粒開口,雛雞飼料以滿足其生長需要。
3.制定合理的防疫制度,做好防疫和驅蟲
根據雛雞的品種、育雛季節以及當地疫病的流行特點制定適合的防疫程序實施防疫接種和驅蟲。
四、雛雞的體重和均勻度
1.雛雞的體重對青年雞和產蛋期影響很大,所以要定時稱重,保證體重在育雛期達標,可以根據各個品種的飼養管理手冊的體重標準進行重.標準體重的雛雞,免疫力非常好,疾病就少,用藥也少,蛋品就好。
2.雛雞的均勻度也是育雛的關鍵,要合理控制密度,隨著日齡的增長及時分群.均勻度越好,產蛋雞上高峰越快,蛋雞高峰維持時間越長,經濟效益越好。
3.總之,雛雞的體重是環保指標,均勻度是經濟指標.是蛋雞行業發展的瓶頸.所以說育雛期的管理很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