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侯英
摘 要:馬鈴薯是宣威市富民興市的主導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培育馬鈴薯產業是已經是宣威市農業產業中產業鏈建設最全的產業,但是宣威市的馬鈴薯仍然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就其原因主要由種薯退化、中耕管理、晚疫病防治等方面,但筆者認為宣威馬鈴薯種植在海拔1900m以上的高寒冷涼山區,交通不便,種收過程中的農業機械化程度低,生產成本高、種植效益低是制約馬鈴薯產業的主要因素。分析了馬鈴薯農機農藝融合的關鍵技術,探討了宣威馬鈴薯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方法。本文將從馬鈴薯的發展現狀、小型農機具的運用前景、對策建議等方面探索帶動區域性產業發展及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產業發展速度、促進馬鈴薯產業發展。
關鍵詞:馬鈴薯;農機;產業;發展
一、宣威市馬鈴薯的生產規模及現狀
宣威市土地面積60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93.27萬畝。全市28個鄉(鎮、街道)中,常年種植面積達5萬畝以上的有東山、龍場、寶山、樂豐、熱水、倘塘、板橋等7個鄉(鎮),3萬畝以上的有10個鄉(鎮、街道);2-3萬畝的有9個鄉(鎮、街道),1萬畝以下的有4個街道辦事處。種植區域主要分布在海拔1900-2300米之間的山區和半山區,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建設主要分布在東山、光山、寶山、黎山、西務區域五個片區12個鄉鎮。
隨著宣威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民物質活逐步豐富,農產品價值相對下降,勞動力成本斷攀升,農業機械化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2017年全市共完成13100畝馬鈴薯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的樣板。平均單產為2023.7kg/畝,比對照平均增產42.3kg/畝,平均每畝節約生產成本342.8元/畝,平均凈增收389.3元/畝,項目區實現總節本增效5099710.3元。輻射帶動50000萬畝馬鈴薯全程機械化生產,平均每畝節約生產成本330元/畝,總節約生產成本1650萬元。
二、制約馬鈴薯產業發展的因素
經過近年來的發展,宣威馬鈴薯產業具備了一定發展基礎,發展勢頭良好,但仍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除了種薯和種植方面的因素外,馬鈴薯種植和農機具的互適性成為制約馬鈴薯產業做強做大的主要因素。
1.農機具品種單一
大宗農機具在馬鈴薯產業上的運用主要集中在種植前期的耕地上,采收、分級、分揀、包裝環節運用較少,就其原因一是這一類型的農機具型號較少,二是價格較高、三是農戶種植馬鈴薯的面積較為分散,使用農機具的性價比低。宣威馬鈴薯單產普遍較低 ,再加上較高的土地及勞動力成本 ,大大限制了宣威馬鈴薯產業的發展 。因此研究宣威馬鈴薯農機農藝融合,以農藝提高產量,以農機規范種植,互相促進、科學融合,實現在降低勞動力成本的同時提高產量南方地區馬鈴薯產業的發展乃至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意義重大。
2.龍頭企業不強,帶動能力弱
一方面受歐盟精淀粉出口實行補助,精淀粉生產企業對我國的低價傾銷,導致市場價格下跌,利潤空間減小;另一方面我市受旱災和新品種研發的影響,原料基地建設滯后、收購價格低、加工產品單一,副加值不高,產業鏈不長等多種原因,加工企業開工不足,對農民生產的帶動作用有限,農民使用農業機械的積極性不高。
3.零散機械化、全程機械化、以及農藝農機融合三個階段并存
(1)零散機械化階段。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內宣威的馬鈴薯產業,由于馬鈴薯種植在海拔1900m以上的冷涼山區,多數地區土地分散、種植規模小,出現了零星機械化階段,即在旋耕、起壟等農藝要求較低的部分采用農機完成,而在播種、收獲等關鍵環節采用人工完成。農機只是用于減輕勞動強度,而沒有真正推動馬鈴薯產業的發展。
(2)全程機械化階段。2010年以后隨著人力成本的提升,機械化需求不斷提升,加上對國外先進馬鈴薯種植技術的引進與吸收,馬鈴薯全程機械化在宣威市主產區開始推行,在人力成本的壓力下,也逐漸開始全程機械化階段。由于土壤、地形、農藝差異等諸多原因,北方模式的全程機械化對宣威馬鈴薯產量、品質影響明顯,但暴露出了農機與農藝的不協調問題。
(3)農機農藝融合新階段。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鮮食馬鈴薯的品質要求不斷提高,多時段上市、多品種需求推動了馬鈴薯種植農藝的多樣化發展,加上勞動力成本的上升,進入了兼顧農藝與機械化的農機農藝融合新階段。馬鈴薯生產規模化、機械化、區域化及標準化管理,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農藥使用成本,降低化學肥料總用量,保護農業生產土地環境。通過農機農藝融合,減少馬鈴薯生產中的農藥使用,在生產中實現了精準給肥,減少了肥料的總用量,避免了肥料的浪費。
四、發展對策建議
1.加快馬鈴薯產業發展對策建議
(1)加強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完善現代種業園生產性投資建設,創新經營機制,走“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之路,注重育種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向市內外兩個市場需求,強化新品種研發,加大菜薯、加工型種質資源引進力度,制定新品種選育審定獎勵政策。
(2)推進標準化生產。按照“品種專用化、種植標準化、基地規模化、產品優質化”的要求,以規劃為抓手,推進土地流轉,推進規模化種植;落實標準化技術規程,推廣大薯做種、寬行種植、深種深蓋技術,增厚蓋土,擴大行距(單行從常規的0.5米擴大到0.8米,高壟雙行從常規的1.2米擴大到1.6米),縮小株距,適度稀植(畝種植2400-3000塘),提高大薯率;穩定秋冬馬鈴薯種植面積,推進三季串換,延長鮮薯上市時間,豐富市場需求。開展高產攻關,示范良種+農氮磷鉀配合作底肥+膜下滴灌+病蟲害統防統治模式、樹立高產典型。深化耕作制度改革,擴大玉米馬鈴薯四套四和純種面積,增加種植面積,豐富加工企業原料需求。
(3)加強農田農機裝備建設。緊緊抓住國家、省實施農田水利建設、中低產田(地)改造等政策機遇,加大項目爭取力度,年推進10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擴大綠肥種植、培肥地力、增施有機肥、推廣施用專用肥,提高耕地質量。整合購機補貼和合作社購機補貼項目,對購買馬鈴薯機收機播機械的大戶給予雙項補貼,同時,配套示范和推廣補助,帶動全程機耕作業,推進農業生產過程機械化進程,降低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
馬鈴薯規模化種植的顯著特點是土地成本和人力成本較高,而機械化生產效率較低,在相同的條件下競爭力不足,此外,宣威市經市場濟成熟,農民務工條件較好,機會成本高,馬鈴薯種植產業吸引力不夠。因此,效益性對馬鈴薯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這就需要馬鈴薯農機農藝融合要綜合考慮馬鈴薯種植的規模與成本關系、種植農藝與機械化融合度、機械效率提升與破損損失、農藝與田間管理、農藝人工附加成本、農藝與上市時期與市場價格的關系等一系列影響因素,以實現馬鈴薯種植的效益最大化,這就需要建立切實可行的面向效益優化的農機農藝融合方法,來指導與推進市場化馬鈴薯農機農藝的融合。
(4)加強農機與農藝科研部門的合作交流,促進馬鈴薯農機農藝融合。加強在馬鈴薯新農藝試驗階段的機械化作業程度,為推進新農藝的機械化作業打下基礎,同時在農機裝備的研制過程中要綜 合考慮農藝的作業要求,特別是影響到種植密度、出苗率、單株 產量等關鍵因素,盡量保留農藝的先進性。加強農機科研人員和 農藝科研人員的交流,防止閉門造車,減少不適用的農機具和難 以推廣的農藝研發,完善農機與農藝的協調機制,促進馬鈴薯農 機農藝融合,提升馬鈴薯產業競爭力。
(5)以市場和效益為導向,建立多種馬鈴薯農機農藝融合模式作業模式。根據不同區域消費者對馬鈴薯上市時間和飲食習慣篩選適宜的馬鈴薯品種和種植農藝,并以效益優化為目標,通過考察區域內馬鈴薯平均價格水平及勞動力成本來協調農機與農藝的矛盾, 建立效益優化的區域性的農機農藝融合生產模式。通過在多個典 型區域建立有針對性的農機農藝融合生產模式,實現整個南方地 區區域化馬鈴薯農機農藝融合作業體系的建立,最大限度的避免 無序競爭。
2.推進小型農機具助推馬鈴薯產業發展的對策
規范馬鈴薯種植用地、建立和完善馬鈴薯種植技術體系。綜合考慮機械化作業要求和馬鈴薯生長特性,選擇地塊集中、排水便利、土壤適宜且有市場基礎的片區作為馬鈴薯產區,并根據需求整治、規范生產用地,提高機械作業效率以及馬鈴薯的環境適應性,降低馬鈴薯生產的種植風險和市場風險。建立和完善適合南方地區的種薯庫,加強針對南方地區的馬鈴薯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規范馬鈴薯機械化作業流程,避免由品種病蟲發生。
提升貯藏能力,延長上市時間。健全種薯生產貯藏銷售鏈條,積極爭取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支持大戶、合作社、企業貯藏庫建設,著力在貯藏保質保鮮新技術,真正起到貯藏增值、均衡上市、穩定價格和延長銷售的功效。動員農戶推遲種薯收獲時期,推進種薯收獲分級后,實行蓋土貯藏,發揮頂芽優勢,提高大薯率。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財政長效投入機制,除國家的對農機具的購機補貼外,市級財政每年預算加工型馬鈴薯基地建設資金、冬農開發資金、確保年投入資金300萬元以上,用于馬鈴薯小型農機具的補助。
加強領導,嚴格落實責任。市級成立馬鈴薯小型農機具領導小組,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市政府分管領導任副組長,財政、發改等涉農相關部門主要領導為成員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市農業局,負責小型農機具的推廣日常工作。各鄉(鎮、街道)要成立相應的機構,認真履行職責,做好專項規劃,狠抓工作落實,完成各項建設任務。制訂馬鈴薯小型農機具產業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對小型農機具調供、研發納入責任考核,共同營造推進馬鈴薯產業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