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桂敏
摘 要:林業作為生態環境的主體,承擔著改善生態環境、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重任,對于社會穩定和發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為了確保林木的培育質量,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就要不斷改進林業管理措施,提升林業培育技術。病蟲害是林業發展最大的阻礙,因此,對林業病蟲害防治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如何進行有效管理也成為林業發展的重點。
關鍵詞:林業;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管理
一、林業資源狀況
我國是林業資源大國,森林占地面積總量大,但是整體來看,人均占有量少,森林資源分布不均勻。我國的林業資源大多分布在南部地區及東北地區,落葉松是我國東北地區的主要樹種,其生長速度較快。為了適應現階段林業工作的要求,必須優化落葉松等林木的栽培策略,確保我國森林經濟的穩定性運作,實現我國森林整體面積的擴大。
二、病蟲害防治管理現狀
1.林業的病蟲害防治工作不到位導致蟲害發生的面積很廣泛
林業生產的過程中一旦發生病蟲害,其所影響的范圍是無法合理控制的,一個縣城的病蟲害的影響面積幾乎達到十幾萬畝,而且還呈現逐漸上漲的趨勢,尤其是當前很多地區在種植樹木的時候選擇的種類比較單一,病蟲害造成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再加上全球氣候變暖的現象日益嚴重,暖冬使病蟲害的死亡率大大降低,即便是在冬季,林業的病蟲害的影響范圍也無法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影響的面積還處在不斷上升的趨勢。
2.林業產業中病蟲害的潛在威脅在不斷擴大
首先,當前林業建設的時候天然森林的比例逐漸下降,多數都是人工種植的樹林,人工構建的林業生態系統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完美,天敵的數量、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等都存在諸多的問題,人工病蟲害感染的可能性也大大提高。其次,林業病蟲害防治的工作缺少科學使用農藥的意識,多數管理人員過度依賴農藥的使用,一旦發生病蟲害,第一時間求助于農藥,導致病蟲害抗藥性逐漸提升,效果下降。且很多員工在使用農藥方面缺少量的控制,大量使用高濃度的農藥對于樹木的生長以及生態環境的污染都有一定的影響。
三、林業栽培技術
1.直接培苗技術
在林業栽培的過程中,直接培苗技術使用較廣泛,此種技術指的是在苗木的生長區域直接播撒樹種或栽種幼苗。在使用直接培苗技術時,需要注意兩點:(1)是選擇較為適宜的時間。直接培苗技術因為是在林木生長的區域進行,所以戶外性特點十分顯著。無論是樹種還是幼苗,其對于自然環境的水分、溫度等不具備較強的適應性,所以選擇合適的時間能夠提升培苗的成活率。(2)是在使用直接培苗技術時要具有針對性。直接培苗技術適合在自然生態環境較好的區域進行,因為環境具有完整性,幼苗的成長需要會更加充分,有利于苗木生長。
2.集中育苗技術
(1)在集中培育時,需要有效計劃其密度等。集中培育的特點面積小、苗木多、統一性強,所以培育時必須要做好其未來生長的規劃,才能保證壯苗。(2)系統管理苗木培育區,包括水肥的供應、病蟲害的預防等。另外,也要確定培育的周期,因為不同樹種的幼苗培育期不同。(3)移栽時,要盡可能保持栽種環境和培育環境的一致性,可以提升栽種的成活率。
四、林業病蟲害防治管理措施
1.提升林業病蟲害防治水平
要加強病蟲害預測工作,對于涉及范圍比較廣的、突發性強的病蟲害應進行長期監測,以便能夠及時遏制病蟲害擴散的苗頭,避免病蟲害影響更多的林木生長。林業站還要定時調查病蟲害的發展動態,并利用林業資源和氣候等因素開展預防工作;采取生物防治措施,通過培養天敵和引誘劑的方式維持系統的穩定,并起到防治病蟲害的作用;還應提升病蟲害防治工作的科技含量,利用現代科技對森林資源進行實時監控,在早期預防中也可以引進先進技術,將防治和治理工作真正落實。
2.加強病蟲害預報工作
預測預報是林業病蟲害防治中的重要工作,必須將檢測工作擺在第1位,對所有的林業資源進行調查,這樣才能全面地掌握林業病蟲害出現的區域,然后針對區域指派專人進行調查,發現并確定病蟲害的種類以后,要及時采取措施消除。在做好監測工作以后,林業管理部門應該對所有的病蟲害類型和危害進行了解,找到害蟲爆發率較高的區域,尋找發生的規律,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參考。接著要建立病蟲害防治平臺,對所有區域加強監管,不要放過任何一個角落,從而提升防治成效。
3.生物防治
在林業病蟲害的防治中,生物防治技術也被廣泛應用。此種技術的使用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是使用生物藥劑。生物藥劑的效果雖然沒有化學藥劑顯著,但是從長期發展來看,其對于環境以及生態多樣性的發展不會有顯著的影響,所以生物防治是綠色發展理念下林業發展采用較為廣泛的一種手段。第二是培養害蟲天敵。從目前的資料分析來看,害蟲存在著一些蟲類天敵,培育這些蟲類可有效抑制蟲害,有益于林業發展。
4.健全檢疫宣傳機制
通過對林木資源檢疫宣傳制度的優化,可以提升病蟲害防治效益,這需要優化宣傳教育方案,使社會大眾充分意識到林業病蟲害防護的必要性,實現與林業檢疫機構的積極性合作,增強人們對病蟲害防治的重視,健全林業病蟲害防治體系,確保其內部各個工作模塊的協調,為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運作環境。
5.提升防治技術水平
通過提升林業病蟲害防治水平,以健全病蟲害預測機制,有效應對突發性強的病蟲害,需要健全病蟲害預測系統,優化相關防治策略。這需要引起相關林業站工作人員的重視,做好森林資源的及時性、全面性管理及監測,動態性掌握病蟲害發展狀況,優化監測調查方案,做好林木工作的預警工作。根據林業資源的相關狀況,應用相關病蟲害防治策略。為了提升林業生態環境的穩定性,健全生物防治制度是必要的,這需要使用新型病蟲害防治方法,應用引誘劑及培養天敵等模式,確保林木資源防護工作及治理工作的協調性運作,提升林木整體質量,降低病蟲害防治技術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性。
林業病蟲害防治管理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也是林業發展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要合理構建病蟲害防治模式,提升管理部門的病蟲害防治水平,這樣才能促進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提高,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參考文獻:
[1]陳新華.探討林業的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管理對策[J].現代園藝,2018(02):52.
[2]董吉庭.林業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管理措施探析[J].綠色科技,2016(13):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