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經濟是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有機結合體,是聯結工農、統籌城鄉、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發揮縣域優勢、補齊縣域短板,加快推進全省縣域經濟發展,是確保遼寧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必然要求。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縣域經濟發展,先后結合實際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為促進全省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撐。
根據《遼寧省推進縣域經濟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 的安排,未來三年,全省縣域經濟發展要堅持發展理論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全面深化改革,增強縣域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加快發展“一園一區一鎮一品”,大力發展新業態,積極培育新動能,統籌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資源稟賦為基礎,以農產品深加工和旅游等特色產業為依托,逐步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格局,實現縣(市)、鄉(鎮)、村經濟全面協調發展。縣域的地區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服務業增加值、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地區生產總值增幅。到2020年,41個縣(市)經濟總量占全省的比重明顯提高,現有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與全省同步實現小康。
壯大工業產業園區,培育特色產業集群。完善現有工業產業園區基礎設施,2018年實現全面配套。積極引導工業企業向產業園區聚集,按照工業八大門類產業發展政策制訂和實施企業培育規劃,發展壯大一批“小巨人”企業。大力發展為汽車制造、數控機床、軌道交通、重大裝備和重點產品配套的零部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裝模具等產業集聚,形成一批配套產業基地縣(市)。到2020年,每個縣(市) 至少建成1個工業產業園區。

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推進現代農業建設。著力發展糧油、果蔬、水產品等農產品深加工業,創新農產品流通模式,推進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向園區集中、產業向園區集聚。到2020年,每個縣(市)都要建設或在已有工業產業園區內發展1個以上優勢特色農產品深加工集聚區。積極培育農民合作社,倡導“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與種植養殖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原料基地建設,提高農業效益。開展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申報和保護,打造農產品品牌。
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服務業轉型升級。發揮縣城的集聚效應,在中心城區形成生活性服務業配套齊全、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完備的服務業集聚區。到2020年,每個縣(市)至少建成1個一定規模的服務業集聚區。加快電子商務與農村實體經濟線上線下深度融合,創建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工程。推進國有旅游資源市場化改革,鼓勵組建旅游企業集團,全面提升縣域旅游經濟發展水平。
建設產業特色小鎮,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結合各地區的產業、資源、文化、歷史等特色,培育一批產業特色鮮明、體制機制靈活、人文氣息濃厚、生態環境優美、多種功能疊加的產業特色小鎮。提升小城鎮公共服務水平和承載能力,塑造小城鎮宜居環境,引導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
堅持深化改革,提高政府服務效能。改進提高政府服務效率,在建設工程項目審批領域實施“多規合一”“多評合一”等新模式。開展園區整體環境影響評價、安全生產評價等區域評估,推進“集中批、聯合審、區域評”等改革。省市繼續依法下放審批權,推行網上審批、審批代辦制。深化園區管理體制改革,逐步建立精簡高效的縣域產業園區管理模式。創新用人機制,構建全員聘用、競爭上崗、能上能下、權責統一的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