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1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大會堂與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科學家們親切握手并頒獎。勵建榮位列其中。因為解決了魷魚貯藏加工與安全控制的關鍵技術,讓一個年產值數百億元的產業得以健康發展,他獲得了人生中的第二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1964年10月6日,浙江寧波慈溪白沙路街道勵家弄勵鉅康家喜氣洋洋,在連續生了七個女兒之后,終于生了一個男孩。父母給他起名為“建榮”,對這個孩子寄予了厚望。勵鉅康發現,這個兒子聰明伶俐,對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心,而且做事情非常專注。他希望孩子多讀書,將來當科學家,因為勵建榮出生的當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正好研制成功,全國人民對科學家都打心眼兒里崇拜。勵鉅康擔任天東棉紡廠副廠長期間經常到全國各地出差,每次回來,他都會帶回《中國畫報》等當時少見的彩色讀物給勵建榮看,還給兒子講各地的風土人情,奇聞趣事。有幾回,他還帶著兒子游歷祖國的大好河山,這讓勵建榮眼界大開。
1982年,勵建榮順利考上大學。當時考上大學有多難?初中同學連他算在內,考上高中的僅有3個,高中每個班考上大學的人不過兩三個。勵建榮學習不偏科,文理科都好,是當之無愧的學霸。當時流行一句話:“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高考填報志愿時,老師覺得他化學更好一點兒,就給他報了浙江工學院(現浙江工業大學)微生物化學工程專業。
浙江工學院師資力量很強,諸多知名學者讓人高山仰止。勵建榮在這里如饑似渴地學習。“即使你不熟悉,但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也一樣能把不熟悉的東西學會、干好。”父親和老師們的言傳身教已經滲入到勵建榮的血液里,嚴謹、認真、講方法這些好習慣恰恰是科學家必備的品質。系主任蔣同雋發現勵建榮是難得的人才,便推薦勵建榮報考當時天津輕工業學院(現天津科技大學)姚國雄校長的研究生。當時的研究生相當稀有,全校所有專業一年僅招30名研究生,編成一個班。1986年,勵建榮再顯學霸本色,以第一名的成績如愿考上了研究生。
1989年,勵建榮研究生畢業,到國有大型企業杭州牛奶公司分公司——杭州保靈有限公司工作,從事新產品開發和技術改造工作。保靈公司是浙江的明星企業,300名職工當時每年能創造5000萬元產值,而他則成為杭州牛奶公司唯一一位具有碩士學位的職工。
參加工作后不久,勵建榮發現,車間里提取好的原液需要自然沉降,1米高的塑料桶,到最底下10厘米刻度時,液體呈絮狀沉淀,無法通過虹吸管虹吸上來,只能倒掉。這是巨大的浪費啊!按照5000萬元產值來計算,這等于浪費掉了500萬元。勵建榮認為這個問題可以解決。他跟總經理提出想法:“給我5萬元錢買設備,進行技術改造,我一年再給咱們公司增加400萬元利潤。”搞到設備后,經過一個星期攻關,勵建榮就把沉淀物徹底分離了。一年算下來,真增加了400多萬元利潤。1989年的400萬元,在當時可是個天文數字。為此,勵建榮在1991年獲得了參加工作后的第一項榮譽——由全國總工會和國家計委授予的“全國合理化建議和技術改進積極分子”稱號。
第一次牛刀小試就大顯身手,勵建榮更來勁兒了。此時,市場風云突變,娃哈哈等民營企業發展勢頭迅猛,公司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窘境,急需開發出新產品。開發哪類產品呢?大家在公司產品研發會上爭論不休。勵建榮說:“給我10天時間,我來提供決策依據。”他在浙江大學圖書館和浙江省圖書館查了整整7天資料,得出結論——“每年中國有3000萬嬰兒出生,就有3000萬孕婦,而孕婦營養和健康狀況并不十分理想,孕婦保健食品市場潛力巨大,而目前市場上還是空白”。總經理拍板由勵建榮掛帥開發“保靈孕寶”。 經過半年多的努力,“保靈孕寶”研發成功,1990年5月投放市場,獲得巨大成功。28年過去了,眾多保健品牌倒下了,但“保靈孕寶”至今業績還在攀升,仍是公司90%利潤的來源。而勵建榮當年寫下的廣告詞“保靈孕寶,健康兩代人”,至今仍在使用。
1992年的一天,勵建榮看到《浙江日報》頭版頭條刊登了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發出鼓勵人才流動的號召。恰逢杭州商學院(現浙江工商大學)食品系要招聘有研究生學歷且有一定工作經驗的教師,勵建榮決心再回大學搞研究、教書,讓科技與市場緊密結合發揮更大作用。他有個觀點:“科技成果如不能轉化成生產力,那才是大學的悲哀。”歷史悠久的浙江工商大學食品系在勵建榮的帶領下,成為與市場接軌最成功的系。從食品開發研究室主任到系副主任、主任再到食品學院院長,從講師破格晉升為副教授、教授,勵建榮的才華獲得充分施展,浙江工商大學的食品系也蓬勃發展壯大,在全國的名氣越來越大。勵建榮在34歲時就當選為浙江省食品學會理事長,成為全國食品科技領域響當當的專家,從此走出了浙江,走向了全國,走向了世界。
1998年,勵建榮和英國克雷菲德大學合作,拿到了英國政府資助的水果貯藏加工項目,同年他考取了浙江大學化工系生物化工專業的博士研究生,將最難保鮮的楊梅作為自己博士論文的主要課題。
楊梅原產地在勵建榮的老家寧波,風味獨特、價格高,但以當時的技術,保質期只有3天。在這么短的時間內,以當時的物流水平,能運到上海就已經很不錯了。勵建榮想,如果能解決保鮮問題,讓楊梅走向全國、走向世界,那將給整個產業帶來巨大的活力和效益。
5年時間里,在他的帶領下,在課題組國內外專家和研究生們的辛勤努力下,楊梅保鮮期從3天提高到了15天。這增加的12天,意味著楊梅可以送達世界各地。現在,楊梅已經走出浙江,在福建等地大規模推廣,讓無數果農住上了別墅,開上了奔馳,當上了老板。
十年磨一劍。2008年,勵建榮主持的“南方主要易腐、易褐變特色水果貯藏加工關鍵技術”項目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國家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給勵建榮帶來了人生和事業的新機遇。2011年年初,在遼寧省委組織部的支持下,渤海大學誠邀遠在杭州的勵建榮北上遼寧錦州,出任渤海大學副校長和食品學科帶頭人。
此時的勵建榮已是國內外享有盛譽的生鮮食品貯藏加工領域的科技領軍人物,正處在事業發展的黃金期。雖然全國人才呈現“孔雀東南飛”趨勢,但勵建榮決定逆勢北上。憑著科學家獨有的敏銳洞察力,他看到了在錦州發展事業的巨大潛力,并預見到自己將在這里再攀人生新高峰。“勵教授是一個有情懷的人,是一個想干事、能干成事的人。無論順境還是逆境,他都會義無反顧地往前走。”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說。2011年4月28日,47歲的勵建榮走馬上任。
勵建榮把在浙江未完成的“魷魚貯藏加工與質量安全控制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帶到渤海大學繼續攻關。這是涉及重大民生的重點項目,因為中國年捕撈魷魚150萬噸左右,占全世界魷魚產量的80%以上,占全國遠洋漁業總產量的40%左右,每年有數百億元的產值。經過7年的努力,難題終于被攻克,成果在遼寧、浙江、山東等地推廣后,使我國魷魚產業迅速發展,近三年累計新增銷售額73.11億元、利潤10.97億元。在2016年北京召開的成果鑒評會上,專家們一致認為“成果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龐國芳院士更是贊譽道:“勵建榮教授是一個真正‘把論文寫在工廠里’的科學家。”
這項成果獲得了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讓勵建榮的事業再攀高峰。但永遠滿懷激情的他并未止步,而是立刻開始了新的科技攻關:大宗海水魚類貯藏加工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究。這不由得讓人想起他常說的一句話:“我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