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勇堅

時尚產業是一系列生產經營活動的總稱,這些活動包括對時尚產品和時尚服務進行設計、采購、制造、推廣、銷售、使用、消費、收藏等。時尚經濟具有“兩高兩低”的特點,即高附加值、高融合性和低消耗、低污染。
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北京時,對北京的城市定位提出“四個中心”,要求努力把北京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
促進時尚產業大發展有利于促進北京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時尚產業是文化與科技的融合,體現了一座城市在文化、科技、創意設計等方面的軟實力;時尚產業本身具有國際性與全球性,需要與國際潮流進行深度融合,促進時尚產業發展,將加大北京國際交往的深度與廣度,從而實現國際交往功能的深化。時尚產業也將使北京的文化功能、文化歸屬更為清晰與突出。
發展時尚產業也有利于北京經濟可持續發展。目前,北京時尚產業發展基礎仍比較薄弱。據測算,發達國家時尚產業占GDP的比重達到30%,而在北京,時尚產業僅占GDP的比重13%(全國僅為8%),但北京具有文化、科技、人才、金融等諸多方面的優勢,具備發展時尚產業的良好基礎。一個成熟的時尚產業鏈條可以成為北京市新的經濟增長點,以時尚產業為切入點,有助于更新傳統消費品產業業態,促進研發、設計、標準、推廣、收藏等相關高端時尚衍生服務產業的發展,活躍教育、信息、標準化和經紀等輔助產業,形成新的經濟產出,符合北京發展轉型的需要。
對于非首都功能疏解,時尚產業也能發揮作用。近年來,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動作較快。在功能疏解過程中,大量的物流基地、批發市場被疏解之后,使北京在城區內有了部分產業發展空間,這些空間可以用于時尚創意設計、展覽展示、演藝表演等,實現功能疏解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發展時尚產業還能將中國文化更好地向海外傳播。中國文化、中國元素一直是世界時尚舞臺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寶藏。北京的時尚產業如何利用中國文化、中國元素,利用時尚產業的模式,將中國文化更好地向海外傳播,是未來北京時尚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從北京市已有的政策環境看,對時尚產業的發展仍缺乏明確的政策措施。2004年11月,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共同發布了《促進北京時裝產業發展,建設“時裝之都”規劃綱要》,這是關于北京時尚產業的一個重要文件。但是,該文件發布之后,由于北京市對服裝產業的政策并不明朗,時尚產業并沒有明確得到相應的支持。到2014年,《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功能區建設發展規劃(2014-2020年)》發布,其中多處提到“時尚”,具體表述為“時尚創意”。在文件內容中,明確提出了“依托北京(永外)時尚創意產業基地和大紅門區域的服裝紡織企業,引導其向服裝設計、家居設計轉型。”這說明北京將向時尚產業轉型的方向。但是,對時尚產業發展的重點、政策上如何支持等方面,仍缺乏明確的政策安排。
北京應借助環渤海發達的制造業,以京津冀協同發展為契機,結合自身的設計能力,圍繞東方特色,在現有時尚產業的基礎上,營造國際時尚之都,逐步成為世界時尚展覽展示中心、亞太時尚體驗消費中心、東方時尚創意設計中心、環渤海時尚貿易流通中心和國內時尚產業經營管理人才培養服務中心。
在這一目標下,北京時尚產業發展的重點應包括設計產業、時尚展覽展示產業、時尚創意交易、時尚科技產業、時尚教育與培訓以及柔性制造與個性化定制。
第一,設計產業。時尚產業與設計產業有著緊密的聯系。設計產業在各國得到了普遍的重視。在全球現代經濟體系中,設計產業的巨大價值深刻地影響著當代各國產業乃至經濟、文化、社會的發展。例如,韓國政府在1993年至1997年間,全面實施了工業設計振興計劃,并于1998年提出“設計韓國”戰略,經過多年的實施,本土設計師和設計公司呈現爆炸式的增長,設計和創新在韓國開花結果,已經擁有三星、LG等全球著名品牌,韓國也從制造國家向設計創新國家成功轉型。
北京應利用其設計人才密集,設計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推進設計產業發展,為時尚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資源。
第二,時尚展覽展示產業。這是時尚產業的一個重要方面,北京已有不少相關活動,如北京時裝周、北京設計周等,但是,這些活動的總體規模與影響力均沒有達到全球頂級水平。因此,北京應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將靜態展覽與臨時展覽結合起來,建立一個常年不落幕的北京時尚展廳,設立北京時尚產業博物館,將時尚展覽展示的功能完全發揮出來。
在展覽展示的同時,還可以利用先進的柔性制造技術,提供即看即買(seenow-buy-now)服務。這也是國際的一種新潮流。例如,博柏利(Burberry)以這一新模式開啟了時尚產業的新紀元。消費者可以即刻買到秀場上剛剛展示的衣服,不必再苦等數月,真正做到“無季節差異”。
第三,時尚創意交易。通過時尚創意產品的原型展示等,打造時尚產品交易平臺。時尚創意交易的兩個難題是版權保護與供需的匹配。北京應利用新興信息技術(如區塊鏈),設立產權保護機制,使時尚設計創意產品的版權保護得到貫徹。同時,通過匯聚眾多需求方與供給者,擴大交易的深度與廣度,使時尚創意交易規模持續擴大。
第四,時尚科技產業。科技和時尚的結合是一種趨勢,未來時尚產業的發展將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科技發展的水平。這一點在IT數碼產品、動漫、游戲、影視等領域顯得尤為突出,這也是日韓時尚產業發展給我們的重要啟示。又如,通過智能面料的研發,讓服裝更安全、溫暖甚至能夠與環境和電子設備互動,谷歌與李維斯合作的Project Jacquard便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北京可以推廣先進制造模式,推廣計算機輔助設計、三維設計等技術應用,實現時尚產業的數字化、智能化、科技化。
第五,時尚教育與培訓。依托北京高校資源,以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的方式,在高校內部設立時尚學院,開展時尚產業專業學歷教育,培養時尚產業的經營管理人才。設置時尚產業專門人才職稱崗位,培訓時尚產業專門策劃師、咨詢師和培訓師,建立和完善時尚產業的人才管理體系。
第六,柔性制造與個性化定制。時尚產業的制造與傳統制造有著很大的區別。北京一方面要融合京津冀的制造資源,另一方面應引進柔性制造單元、3D打印平臺等多種先進手段,為時尚產品提供時尚研發支撐手段,有利于將設計師的想法快速變成原型產品。
個性化定制是未來時尚消費的一個方向,但是,現有的個性化定制中心依賴于單個服裝企業等,產品單一,選擇空間不大。集聚個性化定制上下游產業鏈機構將為個性化定制增加更多的選擇,使其發揮出更大的效能。
北京發展時尚產業,需要從上到下的政策支持與發展氛圍。以打造“國際時尚之都”為抓手,以強化營銷和設計為基點,以政府公共服務為支撐,以服裝服飾、化妝品美容、電子電玩數碼、黃金珠寶和傳媒產業集群為突破口實現市場驅動下的多層次發展。
在發展戰略方面,需要做到多個結合。首先是虛實的結合,時尚產業要求虛擬的文化與實體的產品相結合,需要在產品中體現文化元素,因此,不能離開文化談時尚產業。但是,文化滲透到時尚產業,并非幾句空話,而是一種實際行動。其次是大小結合,即大企業和小企業聯動的問題;時尚產業不單純是大企業的事,而且更多的是獨立的小型設計機構、制作機構等的聯動。三是內外結合,即國內和國際的結合。北京發展時尚產業,一定是面向國內外開放的,包容的。四是上下結合,需要通過政府層面的政策支持,與企業自身發展的需求進行結合,將各方面內在的動力和外在的動力結合。
組建專門機構統籌協調時尚產業的發展。時尚產業具有高融合性,涉及到政府的多個主管部門。當前北京時尚產業發展存在的最大制約因素就是缺少主管協調部門,導致了園區、企業之間各自為戰,難以形成體系,工作效率低下,極大的影響了時尚產業的整體發展進程。因此,組建一個專門機構,打造時尚產業發展所需要的宏觀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選擇合適園區進行試點性探索。時尚產業園區是推動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的有效途徑。從產業孵化器的角度看,一個成熟的時尚產業園區,對于增加文化產品的附加值,優化產業結構,構建產業發展鏈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因此有必要成立試點園區,探索出一種成熟的發展模式。
充分將科技元素融入時尚產業。科技和時尚的結合是一種趨勢,未來時尚產業的發展將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科技發展的水平。這一點在IT數碼產品、動漫、游戲、影視等領域顯得尤為突出,這也是日韓時尚產業發展給我們的重要啟示。北京具有科技資源優勢,在發展科技時尚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加強時尚產業載體建設。加強對大型時尚活動的支持,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時尚活動系列;建設新一代時尚購物與體驗場所;率先建立北京時尚產業博物館;專設北京時尚產品展示廳;構建北京時尚產業“街、廊、館、店”布局。
綜上所述,時尚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的朝陽行業,符合北京市城市發展方向以及功能定位,北京應出臺相應的政策,支持時尚產業加快發展,成為北京經濟發展的一個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