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伍兵
會展業是現代服務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推動貿易合作、商業繁榮、文化交流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北京建設全國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的重要產業抓手。然而,根據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的統計,北京市每年展覽數量和面積逐年下滑,由全國第二位降為第四位,部分品牌展覽南遷至上海、廣州、重慶等地。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北京會展業的相對弱勢?有什么途徑可以促進行業覺醒?通過研究會展業發展趨勢、剖析北京會展業發展現狀和存在的根源問題,可以尋找到這一產業在京發展的突破口。

縱觀我國會展業的發展,近年來,行業特色突出,正在向規模化、國際化、品牌化、綠色化方向發展。
首先,行業規模化和集中化程度加深。隨著會展業中品牌性展會的競爭力越來越強,單項展會的規模呈增大趨勢,會展業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兼并和重組,單個會展公司運營的展覽項目也越來越多。
其次,“一帶一路”推動了會展業國際化發展。2017年,國內外自主辦展有94個項目通過UFI認證,同比增長17.5%,中國境外自主辦展總面積為83.6萬平方米,同比增長7.1%,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辦覽數量占57.7%。
同時,科技也在助推會展進步,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從信息技術的應用,到會展與科技、資本的融合,都體現出融合發展的趨勢,例如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已經成為展覽資訊互動交流的重要渠道。
此外,綠色發展理念正在倒逼產業轉型升級。隨著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各地政府對環保要求不斷提高,對展材制造、能源耗費、循環經濟、安全生產等方面都提出新的要求,促進會展企業優勝劣汰、規范化運營。
北京的會展業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從經濟規模來看,近年行業增速明顯放緩;從展覽領域來看,項目類別豐富。北京每年舉辦的400多個展會中,制造業占比最大,科技類、生活消費類、文化類占比高于全國整體水平;從市場主體來看,國際化程度較高。在北京注冊的會展企業中,有29家UFI會員企業,占大陸地區總數的25%,有9家IAEE會員企業,占大陸地區總數的26%。

根據研究分析,阻礙北京會展業發展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四點:
第一,大型展館稀缺成為北京會展業發展的最大瓶頸。北京市的展館數量少、面積小、設施陳舊、功能單一。據統計,截至2018年5月,北京市展館面積為26.28萬平方米,據全國第13位,主要展館有9個,這明顯與北京市打造環渤海、輻射華北乃至全國的會展中心城市的定位不符合。由于展館資源相較其他會展城市更加緊缺,北京市展館的出租率較高,主要展館出租率在40%左右,國家會議中心出租率高于50%,為全國之首。從展館單體面積來看,北京最大的展館是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新館,其可用室內展覽面積也僅僅為20萬平方米,與上海國家會展中心(40萬平方米)、廣州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展館(33.8萬平米)、昆明滇池國際會展中心(30萬平米)相差甚遠,無法滿足會展業規模化發展的必然需求。
第二,缺乏內資龍頭企業的引領帶動。據統計,全國展覽企業超過2萬家,但公司普遍規模不大,競爭實力不強,27家上市公司2017年營業收入總額在40億元左右,平均每家1.5億元左右。盡管在北京注冊的各類會展公司有2000家左右,但龍頭企業基本是外資企業,大型的會展國企和民營企業屈指可數,尤其是組展商、展裝設計與工程商發展滯后,導致北京會展行業內在驅動力不足,市場主體散、亂、差。
第三,管理機制和配套服務不健全。從管理機制看,北京會展業缺乏長遠規劃與整體布局,會展項目管理實行“審批制”(發達國家一般采用登記制),發展和改革委、經貿委、貿促會以及公安、消防、環保等行政部門都有權審批,缺乏統籌管理會展業的行政主體,缺乏行業標準和展會評估機制,展會建設質量安全認證不健全,服務費用規范化、公開化程度都很低。從配套服務來看,北京的展館存在車輛通行受限、停車位緊缺、安檢程序復雜、服務意識不強等問題,保安、設備租賃等服務也被強制使用展館規定的合作商,導致組展商和參展商的成本較高,觀眾滿意度較低。
第四,會展專業人才匱乏。目前,北京會展從業者的素質參差不齊,熟悉國際慣例、設計思路獨具一格、擁有豐富的辦展經驗的專業人才仍然緊缺,導致辦展環境復雜。過度競爭使得許多公司把精力放在搶奪參展商資源上,展覽效果大打折扣,難以形成品質高、形式新、效益好的展會。

其實,只要對癥下藥,態度明確,措施有效,就能轉變北京市會展業發展減緩的局面,讓會展業為北京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的建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主要措施建議包括:
新建或擴建大型標志性展館。一方面,可以在新機場臨空經濟區新建一座室內展覽面積在40萬平米以上的綜合性會展服務設施,滿足大型展覽的場地空間硬性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擴建現有展館,如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新館、國家會議中心二期等。
重點培育內資龍頭企業。鼓勵國企或民營展覽企業通過并購、控股、參股等途徑組建具有競爭力的會展集團,在資源、信息、宣傳等方面給與適當支持,發揮龍頭企業的示范引領作用。
培育具有首都特色的品牌會展。目前,北京已經培育了京交會、科博會、文博會等品牌會展,建議未來結合城市定位,培育科技創新領域的“高精尖”產業展會、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文化藝術類展會、發揮政府資源優勢的政策理念宣傳展覽、滿足大眾需求的時尚、旅游、教育、健康等消費類展會等。
提升會展業國際化水平。強化首都功能,繼續承接國際交往交流會議與展覽。搭建國際化合作平臺,引進國際會展品牌,并鼓勵會展企業“走出去”,積極培育境外展覽品牌。
明確會展業主管部門,簡政放權。進一步簡化北京市會展業行政審批流程,下放審批權限,在保證社會公共秩序這一底線的基礎上,優化會展業發展的政策環境。
促進會展業綠色發展。倡導節能環保理念,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循環會展,支持在展館設計與搭建、展材使用、展會宣傳與服務等環節創新使用節能環保技術和可循環展裝材料,推進會展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