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中醫骨傷病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股骨頭壞死是多種原因造成的股骨頭血液供應障礙而發生導致的骨細胞和骨髓組織死亡,引起骨小梁斷裂、軟骨塌陷的一種骨科常見疾病[1]。股骨頭壞死的發病原因尚未完全闡明,多有創傷、酒精、激素刺激等原因引發,男性較多[2]。缺血性股骨頭壞死病程長,且常常因為股骨頭塌陷而造成髖關節的功能障礙,具有較高的致殘率。目前臨床上主要的治療手段是激素治療、保留自身髖關節上手術或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但遠期療效欠佳[3]。中醫對該病有著獨特的認識,近期筆者在術后康復訓練的基礎上加用補骨丸聯合雷火灸治療缺血性股骨頭壞死,效果較好,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鄭州中醫骨傷病醫院收治的缺血性股骨頭壞死患者100例為入組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50例。對照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20~60歲,平均年齡(42.8±2.5)歲,病程4個月至2年,平均病程(12.5±2.8)年;世界骨循環學會分期(ARCO)I期22例,II期18例,III期10例。觀察組男17例,女23例,年齡20~60歲,平均年齡(43.0±2.8)歲,病程4個月至2年,平均病程(12.9±3.1)年;世界骨循環學會分期(ARCO)I期23例,II期18例,III期9例。兩組年齡、性別及病情分期等一般資料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且符合以下條件:①均為確診的缺血性股骨頭壞死患者,即符合《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4]中的相關規定,且經過X線及MRI等影像學檢查確診;②臨床表現為:早期有跛行,髖、膝酸痛,硬感,動時痛重,休息后好轉;髖部活動受限,早期為旋轉受限,后涉及屈曲,外展和內收,下肢肌肉萎縮,4字試驗試驗陽性,同側環跳穴處、腹股溝、大轉子處疼痛為典型癥狀和體征;后期呈屈曲內收、畸形;③患者有畏寒、四肢不溫、遇冷痛重、舌淡、苔白、脈沉細或沉澀等癥狀。
1.3 排除標準 ①有一過性滑膜炎、骨結核、骨腫瘤、色素沉著繳毛結節滑膜炎、髖骨性關節炎等疾病的患者;②有嚴重肝腎功能損傷或其它系統嚴重疾病的患者;③對本研究藥物過敏的患者。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硬膜外麻醉,仰臥位,在大粗隆處做切口并在C型臂指引下接受髓芯減壓術治療,術后行常規護理,并給予康復訓練。患者術后6周以內在保護性負重下做主被動運動,離床活動應扶雙拐。3個月后扶拐杖部分負重下做主被動運動,術后1年才可完全負重。術后康復訓練:所有患者都必須限制或避免過早負重(拄拐),并在醫生指導下主動或被動進行髓關節功能康復訓練,包括推拿、被動肢體運動以及主動進行髓關節伸屈活動鍛煉法、外展內收活動鍛煉法、外旋內旋活動鍛煉法、扶物下蹲操練法、步態訓練等;推拿及被動運動1次/d;主動運動2~3次/d。連續治療3個月。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補骨丸聯合雷火灸治療。補骨丸(鄭州中醫骨傷病醫院院內制劑:批準文號:豫藥制字Z20130291(鄭))配方如下:杜仲、制乳香、三七、當歸、鹿茸、雞血藤、肉蓯蓉、補骨脂、骨碎補、威靈仙、巴戟天、降香。每日3次,每次6 g,連續使用3個月。雷火灸治療:患者行坐位,選取至陽、膈俞 (患側)、環跳(患側)、命門、足三里(患側)、陽陵泉(患側)、懸鐘(患側)、阿是穴,并采用雷火灸(重慶市渝中區趙氏雷火灸傳統醫藥研究所,號:YZB /渝0056-2009)艾條通過旋轉和雀啄手法艾灸,艾灸過程中用手指依次從至陽穴開始到懸鐘沿督脈、膀胱經、胃經及膽經進行按壓,邊灸邊揉散,每次灸 30~60 min,每日1 次,2周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6個療程。
1.5 觀察指標與療效判定 觀察兩組的治療效果,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和髖關節Harris評分結果。治療效果分為痊愈、好轉和無效三個等級[4]。痊愈:患者走路無跛行無下肢無短縮、髖關節疼痛消失,X線檢測股骨頭無塌陷或無進一步塌陷;好轉:治療后臨床癥狀明顯好轉,髖關節活動功能得到較好的改善,肢短縮約1 cm以內,復查X 線片顯示股骨頭無塌陷或無進一步塌陷;無效:治療后無癥狀改善或癥狀加重。總有效率=(痊愈+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88%,高于對照組的7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兩組VAS評分和髖關節Harris評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VAS評分和Harris評分均優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且Harris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和髖關節Harris評分比較 (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股骨頭壞死的主要病機是股骨頭局部供血不良,導致股骨頭的缺血、缺氧,最終導致骨細胞變性、壞死,骨小梁斷裂,最終導致股骨頭塌陷、關節障礙等關節病變,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5]。臨床許多疾病可導致骨髓水腫,如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骨關節炎等,骨髓水腫是骨髓組織缺血后反應,并促使嚴重反應導致滲出以及細胞因子生成的增加也會加重水腫[6]。因此臨床多采用隨芯減壓術以降低股骨頭骨內壓,清除死骨,改善血液循環,具有一定的療效。所采用的術后康復訓練,可促進腫脹的消退,減少肌肉萎縮的程度,有利于髓關節功能的恢復,但缺血性股骨頭壞死的內因復雜,康復訓練對其改善很有限[3]。
中醫認為缺血性股骨頭壞死屬于骨痹、骨痿、骨蝕范疇[7]。《靈樞·刺節真邪篇》中有云“有虛邪之入于身也深,寒與熱相搏,久留而內著,寒勝其熱,則骨疼肉枯”[8]。《素問·痹論》中有書“五臟皆有合,久而不去者,舍于其所合也。故骨痹不已,感于邪,舍于腎”、“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氣勝者為痛痹,氣勝者為著痹也”[9]。綜合來說,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病變涉及肝、腎、脾三內臟。腎為先天之本,主生骨髓,腎陽虛則髓枯骨萎;肝臟主筋藏血,若肝臟病變,藏血失司,血供失調;脾主血運,脾損則化源不足,筋骨肌肉無以氣生[10]。腎虧虛引起髖關節氣血瘀滯,氣血不通,靜脈瘀阻,肢體血供不足而導致該病的發生。股骨頭壞死以血瘀為因,故而要祛瘀血而生新骨,活血化瘀貫穿整個治療過程。補骨丸具有補肝益腎、行氣活血、舒筋通絡的作用。方劑中補骨脂、威靈仙、杜仲、巴戟天、鹿茸等中藥具有補肝益腎的作用;雞血藤、三七、當歸等具有養血活血的作用,可以改善血行,祛除血瘀;制乳香、降香能夠活血行氣止痛[11]。諸多藥物配伍,能夠補腎健骨、行氣活血、通絡止痛。
雷火灸是中醫的重要治療手段,其通過熱力作用,藥物滲透力強,各種藥物分子迅速被吸收,在皮膚艾灸部位形成高濃度的藥物范圍[12]。選擇至陽、膈俞 (患側)、環跳(患側)、命門、足三里(患側)、陽陵泉(患側)、懸鐘(患側)、阿是穴等督脈、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胃經穴位,通過雷火灸可以改善髖關節血運,促進經氣運行,提高療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VAS評分和Harris評分均優于治療前,且治療后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且Harris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在術后康復訓練的基礎上加用補骨丸聯合雷火灸治療缺血性股骨頭壞死能夠促進患者康復,明顯改善患者相關中醫癥候,臨床效果較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任勇, 母其文. DR技術與CT技術在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中的診斷價值[J]. 醫學臨床研究, 2016, 33(11):2240-2242.
[2]袁斕, 陳惠娜, 江蓉星, 等. 活血通絡湯對激素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模型兔股骨細胞因子表達的影響[J]. 中醫雜志, 2016, 57(24):2130-2133.
[3]王玉泉, 丁海霞, 溫孝明. 運用中醫“治未病”思想探討股骨頭壞死的防治策略[J]. 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 2012, 20 (4):62-63.
[4]鄭筱萸.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 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02:35-355.
[5]席紅波, 黃立新, 董天華. 左旋多巴干預激素性股骨頭壞死中骨細胞凋亡的實驗研究[J]. 中華骨科雜志, 2010, 30(1):73-78.
[6]Motomura G. Yamamoto T. Yamaguchi R, et al. Morpliologicalical analysis of collapsed regions in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J]. Bone Joint Surg Br,2011,93(2):184-187.
[7]陳衛衡, 劉道兵, 孫凱, 等. 股骨頭壞死中醫證型與相關理化指標關系的研究[J]. 中國骨傷, 2005, 18 (9):513-516.
[8]河北醫藥院校釋. 靈樞經校釋[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983:355.
[9]孫寶霞, 董樹平, 呂景濤, 等. 補骨丸聯合康復方法治療股骨頭壞死臨床觀察[J]. 中醫臨床研究, 2015, 7(2):106-107.
[10]帥波, 沈霖, 楊艷萍, 等. 補腎活血方治療早期缺血性股骨頭壞死患者的臨床研究[J]. 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 2013, 21(1):11-14.
[11]楊志敏, 呂妮, 馬宏杰. 補骨丸治療股骨頭壞死的臨床研究[J].中醫臨床研究, 2015, 7(6):82-83.
[12]滕居贊, 蘇波, 王大偉. 補腎活血湯加減聯合雷火灸治療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30 例臨床觀察[J]. 河北中醫, 2013, 35(4):491-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