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星輝

提起催眠,你會想到什么?是在眼前晃來晃去的小懷表,還是口中念念有詞的催眠師?在公眾的眼中,催眠總是被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
最近,一則消息讓催眠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報道稱,為了避免追劇時被別人透露的劇情而掃興,韓國一家電視機制造商聯合催眠師推出催眠服務,只要經過23分鐘的“洗腦”,劇情就能從記憶中“刪除”。這對常被劇透敗興的劇迷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然而催眠真的有“刪除”記憶這么神奇的功效嗎?
在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心理咨詢中心專職心理咨詢師、應用心理學博士生鄭秋強看來,催眠既不是魔術,也不僅是催人睡眠。實際上,催眠真真切切存在于生活中,但它并不神秘。作為一種臨床心理治療技術,在催眠師的暗示下,催眠通過一套預先設計的流程來幫助被催眠者放松并集中注意力。通俗地說,催眠無處不在,只要是專注的狀態就是某種意義上的催眠,人們在看電影、看小說和繪畫的過程中,都會有不同程度地被催眠現象。
這種淺度催眠,只要和催眠師建立起基本的信任關系,人人都能進入狀態;但如果要進入更深的催眠狀態,就要精心挑選出那些易感性強的人配合。當然,也不是人人都適合接受催眠的,有精神障礙和嚴重抑郁癥的人就不行。
目前,國際上較為普遍的是以六級理論對催眠狀態做區分。其中,第一、二級是淺度催眠,在這種催眠狀態下,被催眠者能感覺到自己的意識完全清醒,會出現眼睛睜不開和手臂僵直的現象;第三、四級是中度催眠,被催眠者無法站立和走路,意識活動消失,會遺忘數字和自己的名字;第五、六級是深度催眠,被催眠者開始有夢游現象產生,出現幻覺。
長期以來,影視作品的演繹,讓人們對催眠產生了種種誤解。
電影《催眠大師》中,催眠師徐瑞寧喝酒之后開車發生車禍,導致愛人和最好的朋友過世。他自責至極,無法原諒自己,最后將自己催眠,忘卻這段過去……
電影里提到了催眠可以“刪除”記憶,其實,催眠只是達到“記憶遮蔽”的效果,讓人在一定時間內忘掉相應的情境或事件;但這并非真的刪除記憶,有可能在一定情境的刺激下,記憶又恢復了。因此,企圖以催眠來遺忘不快并不可取,因為這是一種逃避行為。
自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出現后,催眠的理論基礎才慢慢形成。弗洛伊德將人的整個意識比喻成一座冰山,在他的觀念里,冰山浮出水面的部分屬于顯意識,約占意識的5%;冰山隱藏在水面下的大部分就屬于潛意識了。人的言行舉止,只有少部分由顯意識控制,其他大部分由潛意識主宰,只是我們沒有覺察而已。
催眠是催眠師與被催眠者潛意識取得溝通的渠道,它借由催眠師直接或間接的暗示,讓被催眠者進入一個設定的情境中,引發被催眠者原有但沒被察覺的潛能,將被催眠者原本的悲傷情緒轉換或釋放,進而激發被催眠者本身的情緒愈合能力,最終達到催眠治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