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莉
新聞輿論傳播新格局下,傳統媒體的新聞生產模式和傳播方式的轉型呼喚新聞工作者要克服自身思想和知識技能局限轉型為全媒體記者。實踐中,打造富有戰斗力的全媒體采編團隊是更容易被接受的方法。聚焦全媒體采編團隊績效管理難題解決,對盡快提升傳統媒體從業者績效產出、支撐全媒體轉型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全媒體型記者,通俗理解為全能記者,是掌握多種媒介傳播技術,能獨立完成新聞的采寫編輯、影像攝錄、視頻剪輯等業務,熟練操作現代通訊技術和數字設備,根據受眾的個性化信息需求,為各種媒體平臺提供表達形式和傳播內容差異化新聞產品的綜合性媒體人才。在美國及西方傳媒,全媒體記者通常被形象地稱作“背包記者”(Backpack Journalist)或“移動記者”(Mobile Journalist)。國內較早實踐全媒體記者概念的是寧波日報報業集團。2009年1月,集團成立“全媒體新聞部”,首批記者15名,每人配備攝像機、數碼相機、錄音筆和筆記本電腦,實行每周7日、周日24小時的多媒體信息發布模式①。這種全媒體新聞生產報道運作模式,對記者個人綜合素質和業務技能的要求很高。全媒體報道實踐中,這種全能記者依然是稀缺的,實際采訪任務通常由2-5人的全媒體采編團隊完成。團隊成員分工明確、相互配合協作,發揮各自的文字采寫、攝影攝像、出鏡采訪等專業和技術特長,共同完成報道任務。
從管理學角度來說,打造一支高績效的團隊是難題中的難題。本文從知識團隊和融合新聞流程再造兩個方面,剖析全媒體采編團隊的特征,為構建行之有效的績效考核機制打下基礎。
傳統媒體已從融合簡單相加進入深度融合發展階段。2014年8月中央《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了媒體的戰略目標和部署要求。傳統媒體紛紛探索組織結構重組、全媒體新聞生產流程再造等深度改革路徑。2014年底,廣州日報報業集團成立了國內首個中央編輯部——一個跨越紙媒和新媒體的新聞統籌平臺,“滾動采集、滾動發布”是其新聞生產流程再造的核心概念。②煙臺日報的全媒體流程再造核心是“全媒體數字采編發布系統”的構建,通過內容集約化制作實現新聞信息資源的一次采集、多次生產開發與售賣,滿足不同受眾的多元信息需求。③本質上,媒體是一個知識產品生產、加工、傳播與售賣的組織,全媒體業務流程再造可以說是知識生產流程再造,根據細分受眾市場,改變新聞信息采集方式,生產出新聞知識產品,適合多元化傳播載體,實現新聞信息資源的重組和共享,并及時反映新聞受眾的反饋,同時展開互動。
蔡雯教授認為傳統媒體的轉型,最大的改變是強化加工新聞和信息的職能,通過對新聞和信息的整合,提升內容產品的品質和價值;媒介融合使得新聞編輯部定位從新聞采編演變到知識管理的角色。④傳統媒體的核心競爭優勢是內容為王,新聞產品的內容生產就是新聞工作者運用新聞素材和技術手段,完成知識力建構的過程。“知識員工”的概念最早由管理學大師德魯克提出,指代“那些掌握和運用符號和概念,利用知識或信息工作的人”。知識員工以知識作為載體,其知識工作的成果能為組織帶來巨大的附加價值。美國知識團隊管理專家認為,知識團隊是指運用高智力資本從事創新型工作的群體。同濟大學張體勤把知識團隊界定為由知識型工作者構成,以推出某種新產品或新服務為基本目的的項目團隊。因此,從工作目的來說,完成創造性工作是知識團隊的價值所在,從內在運作機理上看,團隊協作(Team Work)是關鍵。
全媒體轉型改革中,如何打造出高績效采編知識團隊是傳媒集團在融合發展狀態下構建新型管理模式的著力點。筆者借助IPO模型,探討在全媒體新聞生產的環境系統中,構建采編知識團隊輸入-過程-產出-多維度績效評價生態模型,探索能夠提高全媒體采編團隊績效產出的一種新管理模式。
從常用角度來說,團隊績效的定義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團隊對組織既定目標的達成情況、團隊成員的滿意感、團隊成員繼續協作能力(Nalder,1990年)。對團隊績效研究影響力較大、應用廣泛的是McGrath于1964年提出的投入-過程-產出模型(簡稱IPO)。該模型的輸入環節是指那些影響團隊成員互動的因素,包括個體因素(如個性、能力等)、團隊因素(如任務結構、凝聚力等)及組織和環境因素(如組織設計特征、環境復雜性等);過程環節指的是團隊成員之間為保證任務完成而進行的互動,描述團隊的投入如何轉變為產出,是模型中一個非常關鍵的環節;產出環節包括團隊績效(質量和數量)以及成員的情感反應(如滿意度和承諾等)。
全媒體采編團隊的輸入模塊包括環境因素:轉型戰略目標、全媒體報道團隊任務目標、績效考核激勵政策;團隊因素:采編團隊結構規模、成員間異質性、成員間熟悉程度;成員因素:超級團隊領導、各自掌握的媒介技能素質、心理因素和性格特征等。過程模塊是全媒體采編知識型團隊成員之間技能、角色互補,各種因素在特有團隊氛圍、溝通與協調、互動協作機制中產出團隊績效。對于知識團隊而言,信息溝通與共享成為價值創造的重要手段。產出模塊以有形新聞產品和無形價值為主,作為知識產品的一種,具有傳承性、獨創性、共享性和增值性等特點。團隊的成員協作、信息溝通、共享互動過程對知識型團隊績效產出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設計知識團隊的績效評價體系時需要把協作溝通也應納入評價范疇。考核維度從社會效益輿論導向、報道任務完成量化指標、學習與成長、團隊協作等方面設計,涵蓋團隊任務績效和周邊績效范疇。如圖1所示。

圖1 全媒體采編團隊績效考核生態系統模型
傳統媒體職能型組織結構滿足的是傳統的新聞報道生產方式,各部門各人員處于相對隔離的狀態,合作交流和信息溝通不暢。傳統的績效考核方法無法全面公正合理地衡量團隊乃至報道團隊群的整體績效。筆者認為,傳統媒體應該盤活現有人力資源存量,適量引入新鮮血液,根據全媒體新聞生產組織結構和流程再造調整,將傳統媒體存量考核內容與新媒體增量考核內容結合起來,融入知識團隊績效評價的生態模型,設計統一完整的考核體系,激發擁有各類媒介技能人員的生產積極性,以達到采編隊伍順利轉型的目的。
注釋:
①蔡雯.媒體融合與融合新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7.
②竇豐昌.媒變——中國報紙全媒體新聞生產零距離觀察[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6:2.
③蔡雯.媒體融合與融合新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3.
④蔡雯.媒介融合帶來新聞編輯部角色變化——從新聞采編到知識管理[J].新聞與寫作,2007(04):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