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東 張惠芳
患者突發疾病,金匯通航救援直升機快速馳援
推著擔架車,湖南省長沙市中南大學湘雅醫院(以下簡稱湘雅醫院)的五六位醫務人員沖向停在門診樓前的直升機,周圍的警戒線外,密密麻麻地圍了三四層圍觀者。這是湘雅醫院進行直升機醫療救援演練時的場量。
2016年11月,湘雅醫院開始探索繞過崎嶇山路,用直升機快速轉診救治各個基層醫療機構的危重病患。門診樓前的空地,成了醫療直升機的臨時起降點。
湘雅醫院醫務部副主任吳靜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經過多次演練,從2017年6月到2018年2月,湘雅醫院完成了10例危重患者轉診。
這是直升機醫療救援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幾年,此前只是在軍事和救災領域才會出現的直升機醫療救援,迅速推廣開來。
直升機醫療救援起源于戰場,至少在二戰時期,已有明確的相關記載。其在民間推廣開來,則是在上世紀70年代,最先發生在歐美國家。
在國內,直升機救援應用于民間最早發生于救災現場。唐山大地震中,救援隊伍曾使用直升機短距離接運950余名傷員。
不過,與歐美國家相比,直升機救援在中國民間推廣開來則滯后許多。武秀昆上世紀80年代開始從事醫療急被工作,是河南省平頂山市急救指揮中心上任。他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十多年前,公安部組織全國警務飛行綜合演練,邀請原衛生部等部委參加。當時武秀昆借調到原衛生部工作,有機會觀摩了演練。那時的衛生部門還沒開始部署直升機應用作業。
2002年,武漢120急救中心進行了國內第一次直升機商業救護。
與唐山大地震相比,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時,直升機救援已頗具規模。震后第三天起,政府部門和軍隊每天出動90架直升機,從震區往100多公里外的成都運送傷員。但是,直到2014年,國內才由北京999急救中心從德國引進了第一架專業航空醫療救援直升機。在此之前,航空醫療救援中使用的直升機僅僅是臨時搭載醫療設備,平時還要兼顧他用。
從唐山大地震算起,實現航空醫療救援硬件專業化從0到1的發展,花了至少近40年時間。近幾年,民用直升機救援發展開始提速。
一個直觀的數據是,截至目前,國內專業航空醫療救援直升機已有大約100架。這些救援直升機大多分屬于或大或小的通航企業,也有北京999急救中心、河南宏力醫院這樣的醫療急救類機構。大的通航企業可能有幾十架專用醫療救援直升機。小的不過幾架。
一些先行地區已經開始進行系統的布局。
2017年9月,覆蓋山東全省,專門針對道路交通事故進行空中醫療救援的九九九空中救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東九九九)進行了首次試飛。山東九九九總經理吳宵東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我們在山東全省部署了6個基地,共7架醫療救援直升機。這6個基地相互之間間隔100到200公里,分別在煙臺、青島、濟南、濰坊、臨沂、濟寧。”吳宵東說。目前公司正與救援中涉及的120、110、消防、醫院、公路交警等進行救援協調演練。
此外,航空醫療產業也吸引了一些大型金融投資公司的進人。2016年,中民國際融資租賃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民投租賃”)對外公布了“5300計劃”,即未來5年完成針對通航產業三個重要板塊的投資。投資100億元,建設100座正規的通用機場,引進100架配備專業設備的直升機,投資扶持100家具備承接空中緊急醫療救援任務能力的醫院。
目前國內的百十架專業醫療救援直升機中,有1架常年停在湘雅醫院。
跟北京999急救中心直接引進的第一架醫療救援直升機不同,這架橙色的AW119型醫療救援直升機并不屬于湘雅醫院,而是屬于一家通航企業——上海金匯通用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匯通航)。這家通航公司與湘雅醫院簽有協議,把湘雅醫院作為自己的基地醫院。湘雅醫院負責病患的醫療救治,金匯通航負責直升機的運營維護等。
吳靜告訴本刊記者,這是目前航空醫療救援中的普遍做法。比如,北京的中日友好醫院同樣采用和金匯通航、北京999急救中心等機構合作的方式,開展航空醫療救援。
即便是最早引進專業醫療救援直升機的北京999急救中心,也在借助通航企業開展醫療救援。從2016年開始,北京999急救中心先后與數家具有醫療轉運、救援資質的通用航空公司簽署了戰略協議,搭建自己的航空醫療救援體系。
民航局多次發布相關政策鼓勵支持通航企業積極開展醫療救護。比如,通用航空“十三五”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支持推廣“政府支持、通航企業運營、保險業及醫療機構等參與”的商業模式,促進行業管理部門與醫療管理部門的協作,出臺促進通用航空企業參與醫療救助、發展醫療救助的扶持政策。
吳靜非常認同這種模式。一方面,醫療救援直升機價格高昂。常年停在湘雅醫院的這架AW119型直升機是單發動機機型,價格為三四千萬元。他們準備再調一架AW139型直升機過來,那是雙發動機機型,價格在一億三千萬元左右。另一方面,醫院與通航企業各有專長。“專業的人要干專業的事兒。”她說。
與數量尚且有限的醫療救援直升機相比,目前加入航空醫療救援體系的醫院非常多。僅與金匯通航這一家企業合作的醫院就達450家。金匯通航上海分公司副總經理馬丙才預計,2018年年底這一數據能達到800家。
醫院的積極加入源于現實需求。
吳靜說,這是因為在國家推行分級診療的大背景下,配置直升機能成為從基層醫療機構向區域中心醫院及時轉診病患的重要保障。“尤其是湖南多山地,地面轉診時間過長,病患病情加重的風險太大。”
2016年11月24日,中日友好醫院接診的第一名直升機轉運的病人,便是來自京外的河北張家口。中日友好醫院航空救援的前10例病患中,有6例來自河北省。
除了日常的緊急病患救援,航空醫療救護的男外一個重要價值是為潛在的救災做儲備。這也是相關部門推動航空醫療救護的考量之一。
民航局2016年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深化民航改革工作的意見中,明確要拓展通用航空服務領域,支持通用航空企業拓展航空醫療救護和公其應急救援等業務。
“2016年,全國一共設立了6個國家衛生應急移動醫療救治中心(以下簡稱應急中心),我們院是其中之一,也是湖南省唯一一個。”吳靜說。其他5個應急中心分別分布在河北、遼寧、貴州、云南、甘肅。具備直升機醫療救援能力是應急中心通過核查的重要考量標準之一。
應急中心的布局方式表明。湘雅醫院不會只負責湖南省內的緊急情況處置,臨近省份也需覆蓋在內。“比如四川,像汶川地震這種情況都會考慮在內。”吳靜說。
最初,湘雅醫院計劃讓醫療救援直升機停在門診樓前的廣場上。后來發現,這里雖然空間足夠,但行人多,出入口多,使用不方便。“緊急情況下,不容易疏散人群。”吳靜說。
后來,他們把直升機的起降點選在了醫院的一處職工停車場。以前,那里白天停放職工的私家車,晚上則成為退休職工跳廣場舞的場所。吳靜說,這個新起降點比較偏僻,只有一個出入口,停放的都是職工車輛,更易清場,而且跟醫院的搶救室距離更近。湘雅醫院準備把這處條件優越的起降點改建成停機坪。
改建停機坪井不簡單,其建設、運營維護都涉及專業知識。浙江凱晟通用航空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建宏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此前就出現過很多停機坪建成后無法使用的狀況。
王建宏專門從事通用機場的規劃、設計等,曾經參與過上海瑞金醫院、上海東方醫院等多家醫院的醫療停機坪項目。他說:“醫療停機坪具備特殊的專業性,跟通用機場類似,其建設也要遵循基本規范。比如,選址要與臨近機場、軍事敏感設施保持距離,要經過軍方確認。”
“停機坪改建完后,我們會交給通航公司維護,每年費用不到10萬元。”吳靜說。
不過,根據王建宏此前接觸過的很多醫院來看,醫院建設停機坪的狀況并不理想。“新醫院要好一些,很多老醫院無法建設停機坪,有的是因為周邊高樓林立,凈空條件差,有的是因為建設樓頂停機坪時,出現樓房產權問題或者樓頂面積不足、承壓力不夠等問題。”王建宏說,“這種狀況下,只能尋找廣場、操場等野外起降點,無疑會延長救援時間。”
除停機坪外,醫療系統多數醫務人員缺少相應經驗,使得航空醫療救援的普及也遭遇挑戰。
兩三年前,武秀昆參加一次航空醫療專家組會議時,問在場的全國56個急救中心主任誰坐過直升機,結果只有一位從部隊轉業的醫生曾在部隊坐過一次。他說,沒有身臨其境的經驗,醫護人員就無法體會在直升機上開展診斷治療的難度。
“直升機上的救援環境不同于地面。比如,直升機升空后,機艙壓力降低,病患血管會擴張,對輸液等都會產生影響。這些是醫護人員在地面上不會遇到的狀況。”臺灣航空救援協會理事長徐震宇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2017年,湘雅醫院與臺灣聯合國際救援UIA合作,對湘雅醫院22人航空醫療隊進行了為期三天的培訓。“此后,我們每年每季度都會進行復訓,最近也有計劃選拔一些骨干隊員去國外交流。”吳靜說。
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的航空醫療救援直升機,可在陜西省實現全程覆蓋
徐震宇說,執行直升機醫療救援時,不能來者不拒。
幾年前,他在直升機上護送一位病人飛往醫院。直升機起飛之后,機長反映通訊系統受到干擾,不能正常工作。后來,他們發現干擾源是病人佩戴的電子醫療器械。因為病人情況危急,徐震宇堅持繼續飛行,而機長最終決定返航。徐震宇說。當時那位機長的話對他影響很大。“他說,你是醫生,只需要對病人一個人負責,而我是機長,要對全機五個人負責。”
武秀昆說,直升機醫療救援不僅需要對改裝后的醫療專用直升機進行適航認證,而且需要對上機和隨機的醫療設備及搶救器材按規定進行適航認證。
徐震宇說,早在2013年、2014年,基本買不到適航認證的醫療設備。這兩年,這類設備才逐漸多了起來。
基于安全的考慮對醫療救援直升機進行規范是必要的,不過,有些規定會隨著技術的進步變得不再適宜。比如,用于醫療救援的直升機型號。
武秀昆說,我國目前在直升機醫療救援領域遵循的是歐洲標準,用于航空醫療作業的直升機默認是雙發動機機型,這樣可以最大可能保障直升機在人口稠密區上空飛行時的安全。但隨著航空工業的不斷發展,航空發動機的可靠性與安全性也大大提高,價格較低的單發動機機型也可用于醫療救援。實際上,美國從事醫療救援的主力直升機就是單發動機機型——貝爾407。而目前,國內擁有醫療救援直升機數量最多的通航公司金匯通航,也有一款常見的單發動機機型AW119。
與技術問題相比,直升機醫療救援對通航領域挑戰最大的可能是飛行規則。武秀昆說,一次研討中,醫療領域的一名學者稱,在飛行次序上,其他一切飛行應該給人命關天的醫療飛行讓路。持同一觀點的人在醫療領域并不少見。“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各種飛行的重要程度和順序是有一定之規的。”武秀昆說,“任何飛行都必須遵紀守法。”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飛行基本規則》第九十一條,在飛行指揮上有6個原則必須遵守。第一個原則就是一切飛行讓戰斗飛行,軍事優先。其他飛行讓專機飛行和重要任務飛行。國內一般任務飛行讓班期飛行,訓練飛行讓任務飛行,場內飛行讓場外飛行。場內、場外飛行讓轉場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