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鑫

《答謝中書書》

《紫蔓輕裁四月香》 2014年 34cm×68cm
學書之事非一日之力,非表面之功,須注意在字內功與字外功兩方面共同努力。字內功是學習書法的基礎,字外功更是提升書法的軟實力。
字內功,即通常我們所說的技法。技法是書法創作的必要前提,英國哲學家科林伍德先生在《藝術原理》中講道:“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技巧越高,藝術作品越好。最偉大的藝術力量要得到恰如其分的顯示,就需要有與藝術力量相當的第一流的技巧。”
書法中的技法以筆法、字法、墨法、章法為重。筆法者,關乎執筆的松緊與高低,運筆的疾徐與頓挫,筆鋒的中正與偏側;字法者,關乎結字的大小與欹正,字勢的避讓與呼應;墨法者,關乎施墨的濃淡與枯濕,意境的雅致與潤燥;章法者,關乎布白的疏密與開合,行氣的貫通與暢達。筆法、字法是核心和基礎,墨法、章法是靈魂和紐帶。四者有機聯系才能“達其情性,形其哀樂”。此類習書者觀照良多,不做詳述。
字外功則是技法以外的東西了,涉及較為廣泛。
書法以漢字為載體,漢字并不是簡單的筆畫堆疊,它是中華文明的藝術瑰寶,凝聚了五千年的歷史和文明。如若一味單純地寫字,只能淪為書匠。我們更需要系統地學習和探求與書法相關的知識:書法史、繪畫史、音樂、哲學、文學乃至天文、地理等等。此類無一不是門徑,博涉多優才能達到修養字外功的目的。
清人楊守敬有云:“余又增以二要:一要品高,品高則下筆妍雅,不落俗塵;一要學富,胸羅萬有,書卷之氣自然溢于行間。”黃山谷亦云:“學術要胸中有道義,又廣之以圣哲文學,書乃可貴。若其靈府無程,使筆墨不減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這里提到的皆為字外功所需之道,也正是劉熙載《藝概》中所講:“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這些經典書論無一不說自然書寫、恣意揮灑、寫出真我的問題,對習書之人來說,本民族的藝術是最寶貴的財富,其中重要的傳統是重視人對自然的直覺認同,將書家的自我生命運動與自然中的生命運動相統一,即以“物我合一”“天人合一”作為最高的終極追求。劉勰《文心雕龍》中所講的“神用象通,情變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應”也正是“神”與“象”“物”與“心”的相通與相應,正是所謂當心與象通,意由心生時,才能夠發于筆端,才能夠引起藝術創作手法的產生而完成藝術作品。

《道法自然》 2016年 34cm×45cm

《汲來買盡聯》 2017年 23cm×68c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