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楠
四川美術學院 重慶 400053
正文:
近現代城市發展中,移動性已被看作與居住、生產、休閑等同的一項重要功能。道路基礎設施作為移動性的支撐系統,其形態和結構在很大程度上塑造著城市空間的形態、品質,乃至我們感知城市的方式。大型立交橋作為城市道路交通系統中重要的樞紐,對于疏解城市車行壓力、提高移動效率至關重要。但另一方面,立交橋往往因其獨立的功能、技術法則,而成為獨立于城市街巷肌理之外的大型空間系統,割裂周邊地塊的空間連續性,導致空間質量的明顯下降,甚至土地資源的浪費。山地城市由于地形落差大,大型立交橋導致的空間割裂問題通常更加顯著,重慶五里店立交橋就是這樣一個典型案例。
五里店立交是重慶主城區快速路“三橫線”與“五縱線”交匯點,是一個結構復雜、尺度龐大的道路交通樞紐。全立交由七條路線交匯而成,實現全互通式立交共需42條獨立匝道。根據重慶市規劃要求,統一規劃、分步實施,迄今已基本建設完成。然而,該立交橋在疏解城市車行交通的同時,也導致了周邊一系列空間“斷裂”現象。隨著立交東側一系列商業地塊的開發,以及“五里店換乘樞紐”建成投入使用,東西向步行需求明顯增加,立交橋帶來的空間斷裂問題更加顯著。
五里店立交地塊的城市設計以“修復斷裂”為核心目標,將人車交通空間的再分配和開放空間的連接、整合作為擺脫困境的契機,通過步行系統縫合、城市風貌縫合、綠地系統縫合等一系列策略,探索大型立交橋周邊的景觀修復途徑。下文即對方案作簡要的介紹,希望能為此類問題的研究提供參考。
1.1 城市功能斷裂:五里店立交西側和北側以商住用地為主,目前已形成成熟的社區,而南側、東南側規劃為商業用地。由于大型立交的阻隔,導致周邊五個組團呈現各自為陣,孤立發展的格局。
1.2 步行系統斷裂:由于五里店立交的大尺度、重負荷特征,立交周邊的街道呈現明顯的車行主導下的空間特征,如邊界平直封閉、空間分配生硬、界面單調等,由此引發業態單一和街道生活質量的明顯下降。此外,由于車流量大、匝道多、地形復雜,立交周邊五個方向的步行系統聯通度很低。雖規建部門一直努力建設橋下便民步道,目前仍僅能滿足基本通行。
1.3 生態格局斷裂:立交周邊及橋下為防護綠地。但由于地形落差大、橋下陰影面積大,粗放管理的防護綠地生長狀態不良。此外,立交橋周邊的防護綠地與周邊城市綠地缺乏聯通,生態效益較低。
1.4 城市用地斷裂:位于五里店立交東北、西北角的兩個場地雖緊鄰立交卻 “望路興嘆”,與周邊道路難以連接,成為長期荒蕪的城市困地。主要原因包括:修建立交時的大型工程開挖,使兩個場地與外圍道路缺乏連接點;立交周邊車行單向循環為主,局限了場地的車行出入的機會;主干道沿線地塊開發未留出必要的公共通道,加上地塊內部封閉式管理,導致處于“背街”位置的場地缺乏與主干道連接的機會。(如圖1)

圖1
1.5 風貌界面斷裂:五里店立交位于城市東西-南北向兩大視廊的交叉點,景觀可視度極高。但立交橋周邊地塊發展極不平衡,造就了城市風貌界面的明顯斷裂。主要表現為城市天際線突兀殘缺、新舊建筑尺度和風貌不協調等。
2.1 近年來,五里店立交東側開發項目密集,按規劃資料統計,重慶科技金融中心、五里店換乘樞紐、恒大中央廣場、溉瀾溪二期等項目總計新建建筑190.4萬m2,規劃入住居民近六千戶。這些發展和增長將為本地塊帶來活力,同時也對本地塊的城市功能和空間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 五里店立交地塊是直線鏈接重慶主城三大CBD的道路交通和軌道換乘樞紐,未來有望成為服務于CBD的城市功能組團。優越的交通地位有可能為地塊帶來發展的契機。
2.3 五里店立交地塊位于山水景觀廊道的節點。根據綠地系統的現狀及準現狀分析,本地塊周邊未來應有望形成“兩環、兩心、兩軸、一帶”優良的綠地。格局。基地西北側緊鄰的龍頭寺公園占地面積約800畝,綠化率達75%,是市民休閑和生態教育的重要場所。龍頭寺公園與規劃中的溉瀾溪生態走廊連接,可形成包含大型斑塊和通江廊道的 “綠環”,發揮良好的生態功能;基地東南側緊鄰五里店立交-朝天門大橋帶狀防護綠地,從五里店立交向東延伸至濱江綠帶,長約1000米,是直線連接基地與江岸的優良生態走廊。基地南側,對山立交-江洲立交-黃花園大橋的帶狀防護綠地基本連通,與在建的江北嘴公園、濱江公園連通,則可形成包含大型斑塊和連續廊道的又一“綠環”。五里店立交地塊則處于“兩環”的交匯帶。
基于對挑戰和機遇的研判,五里店立交地塊的城市設計提出“修復斷裂”的設計理念,主要通過三大“縫合策略”,整合周邊開放空間資源,改善步行與車行交通環境,并將兩塊“困地”再次納入城市空間發展的框架中,實現“化斷裂為紐帶”的目標。
縫合策略1:針對兩個困地孤島與外部車行系統缺乏聯接的問題,通過8處局部改造及兩個地塊內部人車分流處理,加強地塊與外圍道路的聯接。具體措施包括:
在A地塊東北角增設匝道;A地塊西側(五紅支路中段)根據流量擬增加左轉配時相位;暫緩五里店立交原設計中第15匝道的建設;五里店立交東北側,增設道路,連通恒大中央廣場環道;渝魯大道下方,利用架空的橋下空間增設掉頭道和出行道;微調橋下南北向控規道路的線型,合并,并與西側新增支路聯接;B地塊東側地庫增設2處開口,連接外圍城市道路;B地塊東北側增設坡道連接外圍城市道路。通過這樣的局部調整,使得兩個困地能與周邊車行系統連接。
縫合策略2:針對立交周邊步行網絡中斷、開放空間品質低下、綠地系統破碎的問題,提出構建“龍頭寺公園—濱江公園東西向步行綠廊”的概念,通過步行網絡優化、開放空間整合、重點城市界面塑造等措施,構建連貫、安全、舒適的慢性網絡。重點對橋下空間的景觀進行設計引導,結合山地城市特有的地形條件,引人本土植被群落,將原本交通割裂、環境陰暗的橋下空地轉變為生態優良、舒適宜人的慢行交通樞紐。具體措施包括:
微調橋下南北向規劃車行道的線型,盡可能合并,以減小東西向步行交通的阻礙;在綠地用地指標不變的前提下,對立交周邊及橋下防護綠地進行精細化設計和引導,以提升環境品質,適應換乘樞紐步行集散的需求;整合五里店橋下現有步道系統,形成導向清晰、聯結多個方向的主步道系統,與周邊廣場、步道連接,并在換乘樞紐周邊形成集散廣場;在渝魯大道上方架設景觀步行橋(或下方設置地下步行通道)。在B地塊東南角增設地下通道與換乘樞紐聯接;A地塊留出公共步道,形成連接龍頭寺公園和橋下公園的“綠廊”,并增設步行天橋超越五紅支路,聯通龍頭寺公園。
縫合策略3:針對準現狀新舊建筑風貌不協調,城市景觀界面中斷的問題,以周邊準現狀建筑的尺度、層次、風貌分析為基礎,提出相應的控制要素,重點通過新建地塊的建筑組團,銜接立交周邊的新舊建筑群體。塑造和諧、連貫的的城市景觀界面。具體措施包括:
高度控制:AB地塊新建組團應成為現狀建筑和恒大中央廣場超高層建筑之間的過渡層次,形成錯落有致,富有節奏感的多層天際線;風貌控制:通過對總體風格、色調與材質、塔樓與裙房建筑風貌等要素進行分類控制,達到片區風貌基調的統一。通過對A、B地塊風貌差異的控制,以及各個地塊內部建筑風貌多樣性的控制,保證城市組團風貌的豐富性;視廊控制:留出必要的城市視線通廊,并與緊鄰建筑形成良好的視線對景關系。
本次城市設計以景觀學的視角,將塑造高品質的城市空間體驗放在設計的首位。圍繞著“縫合”的理念,把研究重點放在城市尺度的機動交通、開放空間、綠地系統等方面。由于項目的綜合性較高,設計團隊組織景觀、建筑、交通、生態以及城市規劃等專業成員跨界配合,以研究為基礎推進設計和實施性導則的編制。當地規劃部門以高度的專業精神支持了各項專題研究,并就關鍵問題組織國土資源、交通管理、園林綠化等部門參與研討和審定,對方案的準確性、實施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隨著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的快速發展,大型立交對城市空間的割裂現象普遍發生。如何在提高城市機動性的同時仍保有高品質的居住和交往空間?這對城市設計、管控、實施等環節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們因地制宜持續不斷地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