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月明
2018年的一半將要過去,作為上市房企的龍頭,萬科在今年前5個月的表現自然引起了眾多關注。
今年以來,雖然其長租公寓和萬村計劃都推行得“轟轟烈烈”,但也引發了不小的討論,那么這兩個項目究竟運營得如何呢?
就上述問題,《投資者報》記者聯系到公司公關王姓負責人,他做了簡略回應。
6月4日,萬科公布了2018年5月的銷售業績,相比4月,其5月份的銷售金額與銷售面積都有所增長。
據其披露的公告,單5月份,萬科合同銷售面積與合同銷售金額分別同比增長15.5%、19.4%,月內合同銷售面積279.7萬平方米,合同銷售金額428.8億元。至此,2018年前5個月,萬科合同銷售面積共1585.5萬平方米,同比增長4.3%;合同銷售金額2390.3億元,同比增長4.8%。
值得注意的是,在行業調控趨嚴的大環境下,萬科的銷售均價也出現了波動。單從5月來看,銷售均價15330元/平方米,同比增長3%,環比下降5%,前5個月累計銷售均價15075元/平方米,同比微漲0.48%。
從整個行業來看,據克而瑞數據統計,2018 年1-5 月,萬科的累計銷售面積及銷售金額位于行業第三,而第一梯隊比第二梯隊領先840 多億元左右。
盡管業績表現較為低調,不過萬科推行的長租公寓和萬村計劃項目卻備受投資者關注。
此前,萬科董事長郁亮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近期萬科完成了公司定位的迭代升級,從“城市配套服務商”,轉變為“城鄉建設與生活服務商”。而提到長租公寓和萬村計劃,郁亮的回應也頗為理想主義,“很多人問做鄉村振興能賺錢嗎?做長租公寓能賺錢嗎?我們在這個時代做事情,不能都以賺錢為目標。如果我們在業務培養之初把錢算好了才去做,就沒有機會能輪到你。”
不過,商業終究要歸于商業,萬科是怎樣部署長租公寓和萬村計劃的,多久能收回成本,仍然是投資者關注的焦點。
不過,對于這些問題,萬科方面人士回復《投資者報》記者稱:“目前其沒有這方面的數據,成長型或探索型新業務都屬于各一線公司下面,具體到不同城市、不同項目也都各有差異。”此外,對于目前的營收狀況,其稱:“營收占比肯定很小,萬村計劃才剛開始做”,而且,其再次提到郁亮的觀點:“偉大業務都是從不賺錢開始。另外核心業務未來十年還是處于公司核心位置。”
萬科是3家龍頭房企里最早涉足長租公寓的,2015年初便推出長租公寓產品“萬科驛”,后更名為“泊寓”。截至2017年底,萬科泊寓業務已覆蓋全國29個城市,累計獲取房間數超10萬間,開業房間數超3萬間。今年,萬科計劃新獲取10萬間以上租賃住宅,新開業5萬間以上,按照計劃,預計3年內萬科將進入全球最大住房租賃企業行列。
位于北京的“萬科翡翠書院”是萬科旗下第一個自持租賃項目,4月份宣布啟動預租,其中,90平方米三居室的月租金為1.5萬元~1.8萬元,180平方米以上的復式四居室月租金為3萬~4萬,需要租戶一次性付清10年租金,租金最低達180萬元。一時間,高昂的租金及一次性交付引發熱議。截至5月13日,最終達成超過80%的綜合出租率。
不過,比起傳統地產業務,發展長租公寓需要處理更瑣碎和個性化的問題,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運營成本。關于盈利問題,萬科曾表示:“長租公寓業務的盈利性確實有較大差距,雖然泊寓整體出租率目前保持在90%以上,但因為租賃的稅費等流通成本較高,目前資金回本的時間還較長,預計在5年左右。”有證券分析師稱,“租賃業務的回報周期長,資金周轉速度較慢,目前長租公寓行業的運營費用率很高,一般為40%左右,因此可分配給投資者的收益率也只有3%~5%。”
總體來說,前期投入大、回報周期長是運營長租公寓的痛點,越來越多的房企也計劃通過發行住房租賃專項公司債來為自己“輸血”。萬科6月11日發布公告稱,其公開發行的住房租賃專項公司債券獲證監會核準,本次債券發行總規模不超過80億元,將分期發行。
據公開資料顯示,2018年萬科還將持續加大長租公寓供應量,拓展公寓目標為45萬間,預計取得年收入94億元,遠期規劃為提供100萬套公寓,實現年收入155億元。
除了長租公寓,萬科的萬村計劃近日也被吐槽稱,公司進入這一市場后將拉高租金,并進一步擠壓低收入人群,一度引發關注。
自2017年起,萬科啟動萬村計劃,意欲專門從事城中村綜合整治及租賃運營業務,升級城中村公共設施配套,提供規范化的租賃服務。在萬科提出的城中村改造模式中,綜合整治的硬件提升由政府財政投入,企業對租賃的村民物業進行改造投入,村民以及村集體/股份公司也是重要的參與方之一,他們擁有對于自己物業的支配權。目前,萬村計劃已在深圳多個城中村開展。按官方統計,深圳有1044個城中村,超過1000萬流動人口居于其間。
據業內人士稱,“萬村計劃”于2018年5月進駐深圳清湖新村,這一片區的房租水平為單房800元/月,一室一廳為1200元~1300元/月,兩室一廳為1600元~1800元/月。
從租金來看,萬科的盈利空間看上去并不是很大,若其成為一個“純公益”項目,對公司經營與資金鏈是否會造成較大沖擊?未來,如何從萬村計劃做文章發展配套產業,仍是萬科需要關注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