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汝財
黨的十八大以來,推進文化產業大繁榮大發展,國家文化部做出了重要戰略部署,批準任命了各級文化非遺代表性項目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推動了非遺文化產業的大繁榮大發展,成就了將近滅絕的非遺品種,起死回生,再次發展,對傳統文化及傳統工藝美術起到了凝心聚氣、凝神聚力的積極作用。在文化政策的引導和鼓勵下,呈現出積極向上,傳承發展的新局面。
上世紀五十年代,黨和政府組織全國各個工藝門類的老藝人及能工巧匠,成立工藝美術工廠,傳承我國的傳統工藝美術。在計劃經濟時期,由勞動部門批準,工廠招工進廠學徒。改革開放后,工藝材料到處能買的到,市場經濟促使了工藝美術行業產品的快速發展,尤其是手工藝,不進工廠,通過親戚朋友、老鄉同學相傳,自己刻苦鉆研,也能學到一門手藝,做出精美的作品,甚至有的自學成才。80年代中期,河北省委省政府就表彰過10名自學成才的文學藝術及工藝美術能手,其中就有鐵凝(中國作協主席)、內畫藝術家王立夫等。2003年以后提倡拜師,大部分從業者到處尋找師傅拜師,找名人拜師,以前不相識的也成了師徒關系,形成了團結、友好、規范、順應形勢、弘揚正氣、講文明、和諧社會穩定發展的局面。
但是,在國家任命非遺傳承人過程中,也出現了不良現象,如 “冀派內畫”上萬人的產業大軍,產值十幾個億,人才濟濟,精品迭出,作為國家禮品對外贈送,技藝精湛,書畫并茂,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冀派內畫”是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各界媒體朋友的幫助下,經過幾代志士同仁的共同努力形成的。可是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只授予了一人,還是體弱多病八十歲高齡的老先生,“后繼無人”,七十歲、六十歲、五十歲年齡段的內畫藝術大師,甚至有突出貢獻、成就卓越、多次獲得過國家級大獎的,被國家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并且在1987、1988年之間最艱難困苦時期挽救“冀派內畫”的,將內畫藝術傳承下來的藝術大師們均不能評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原因是授予傳承人政策當中有一條譜系關系,就成了一個困擾的問題,這名八十歲高齡的老先生竟拿它說事,雖然1987年他已調離這個行業,進入行政事業單位,但評誰他都反對。忘記了他是在政府成立的工藝美術廠里才有機會學到的這門手藝,應感恩黨和政府,解放前私人作坊是不傳外姓徒弟的。1816年,內畫創始人甘桓(廣東人)創作了內畫,沒有子女和徒弟繼承,相隔幾十年后又有內畫藝人出現,這些人沒有師承關系,卻把內畫藝術流傳下來,藝術的東西是民族的東西,誰繼承下來誰就是傳承人。另外,其他內畫派別和各不同門類工藝美術行業中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這樣的類似問題。在此我建議:
1.文化部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企業推薦,專家評定,由各級政府文化部門最后決定,不能以譜系當中的個別人來否定、說了算。
2.凡是國家政府部委授予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所制作的產品被國家文化部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及企業被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的,應自然而然的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因大師技藝高于傳承人)。
3.輕工總會、國家發改委、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所授予的一至六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應該由文化部管理并參照非遺傳承人給與津貼。
4.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應由國家文化主管部門所屬,才能更有利于非遺文化工藝美術產業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