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承軍
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過去五年,在黨中央、中央軍委領導下,強軍興軍開創新局面。制定新形勢下軍事戰略方針,召開古田全軍政治工作會議,深入推進政治建軍、改革強軍、科技興軍、依法治軍,人民軍隊實現政治生態重塑、組織形態重塑、力量體系重塑、作風形象重塑。有效遂行海上維權、反恐維穩、搶險救災、國際維和、亞丁灣護航、人道主義救援等重大任務。各方配合基本完成裁減軍隊員額30萬任務。軍事裝備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李總理在談到發展建議時他指出:“面對國家安全環境的深刻變化,我們要以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為引領,牢固確立習近平強軍思想在國防和軍隊建設中的指導地位,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全面推進練兵備戰工作,堅決有力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根本原則和制度,全面深入貫徹軍委主席負責制。繼續推進國防和軍隊改革,建設強大穩固的現代邊海空防。完善國防動員體系,加強全民國防教育。深入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深化國防科技工業改革。各級政府要采取更有力的舉措,支持國防和軍隊建設改革,使軍政軍民團結始終堅如磐石、始終根深葉茂”。
李克強總理的報告,既客觀講到了軍民融合所取得的成就,同時也為下一個五年提出了新的發展方向和目標,是一次對深化推進軍民融合戰略的再動員。
自從黨中央在2015年把“軍民融合”確定為國家戰略以后,國內軍民融合形勢快速發展,截止到2017年底,各級已成立了大約3000多個軍民融合的組織和機構,“民參軍”的社會積極性空前高漲。
但同時我們也應清醒看到,在落實軍民融合這個國家戰略的進程中,仍然存在著“雷聲大、雨點小”的問題,真正實行了軍民融合的項目和還很少,目前即使已經進入軍隊服役的,還多處于后勤、技術、裝具等具體保障的層次,而在主戰武器系統領域的融合,如對于海軍的大型、重型戰艦,如航空母艦、各種驅逐艦、巡洋艦、護衛艦、核潛艇等,對于空軍的各型戰略轟炸機、殲擊機、大型運輸機等,對于火箭軍的戰略核導彈、各型巡航導彈等這些主戰武器裝備上的融合,在對作戰指揮、特別對構建越級指揮、橫向協同手段的融合,在對于能夠直接影響到戰爭進程和結局作戰手段及能力上的融合等,基本都還沒有起步;存在著不少先進民企找不到融合的大門和路子,而無法和軍隊進行捷徑對接;存在著很多人看到軍民融合領域存在的巨大商機,也陸續出現了一些打著軍民融合旗號營私、謀利和斂財等問題。
出現上述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理念、機制、利益、渠道、方式上等環節上存在問題,這些都嚴重制約著軍民融合戰略的深入推進。
要務實和真正落實李克強總理提出的軍民融合目標,我認為當前必須做好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構建暢通的軍地交往平臺。搭建軍民融合直通車,軍隊、政府和民企的專職機構密切溝通,建立起日常的、順暢的聯系,盡快讓民企處于前沿水平的新產品、新技術、新材料進入軍隊服役。
二是切身弄清軍隊需求。通過軍隊的公示和進行深入調研,真正弄清軍隊當前建設和未來作戰的亟需,特別在作戰手段、指揮通信、裝技保障、車輛性能、官兵裝具等方面搞清軍隊真正需要什么。
三是建立智庫專家評審機制。對于重大的“軍轉民、民參軍”項目決策,都需要經過真正的軍種技術專家評審論證,堅決防止決策的簡單化和利益化,讓真正過硬的產品進入軍隊服役。
四是讓產品適應未來戰爭。民企不能滿足于當前的產品質量和性能,而是必須讓自己的產品適應未來惡劣的戰場環境和長途投送,要經得起強信息干擾并適應復雜的地理和氣候環境條件。
五是把產品推到軍營試用。民企應把先進技術和產品推廣到軍隊、特別是一線作戰部隊試用,在實踐的檢驗中進一步改進和完善產品性能,從而實現優勝劣汰,也有利于民企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六是要有堅韌不拔的精神。實行軍民融合不可能一帆風順和一蹴而就。要使先進產品被軍隊認可,就必須有信心、有決心、有恒心,有耐心,進行艱苦細致的努力,而絕不能通過找關系、走后門來實現“融合”。
我們只有這樣通過務實努力,才能真正把黨中央的戰略決策和李克強總理提出的軍民融合目標落到實處。
(作者系火箭軍參謀部退休研究員,國家安全委員會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