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秀芹
摘要:在教育過程傳授知識固然重要,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也不容忽視。一段時間以來,教育主要突出了教育學生去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而忽視認識和完善主觀世界。單純地依賴他人教育是不能培養出真正的自立意識和適應環境與社會的能力的,只有通過一定的教育,激發起學生的自我教育意識,才能使他們逐漸真正成長起來,走向成熟。
關鍵詞:班集體 自我教育 評價 實踐活動
自我教育是學生的內部教育,是建立在自我意識發展的基礎之上,通過教師的啟發引導,所進行的一種自己對自己的教育活動。自我教育是學生思想內部的矛盾運動,是學生本身發展著的各種內部條件,也是學生思想品德變化的內部動力。學生具備了自我教育能力,就能夠主動地遵守社會道德規范,并能按照道德規范嚴格要求和控制自己的言行,并自覺抵制各種不良思想的侵襲與影響。那學生怎樣提升自我教育能力呢? 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育實踐,簡單地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 發揮集體作用, 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
馬克思曾指出:“人像照鏡子那樣是從別人那里發現了自己。”就說明,學生認識世界和評價自己品質的能力,是從關注別人開始的。學生在別人那里發現自己,并逐步學會以“以人為鏡”。學生關注的“別人”,就是集體,學生對自己在集體中的地位關切且敏感。當自己的言行凡是受到集體輿論肯定和支持,就會加以鞏固和發揚,反之受到指責與否定的言行會引起羞愧感。這種集體力量的教育功能,是教師的說教不能比擬的,要比教師直接教育要細致、復雜得多。這種能力,是學生由他律逐漸走向了自律。
在利用集體力量的同時,教師還要幫學生講清道理,這也是提高學生道德認識,進而形成道德信念的有效方法。如:有的學生對會行為準則不理解,不懂得做人的標準,對善惡、真假、美丑,公與私、誠實與虛偽、正義與非正義等道德界限分不清,這就需要教師有計劃的、有目的、有組織的進行德育訓練,可以把道德認識、道德信念貫穿在教學及各項活動、日常生活之中。比如,通過晨會、隊會、班會,各科教學和各項活動等,進行道德價值辨析,從而使學生逐步認清楚道德界限,激發學生改善自己行為的動機,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斷能力。
二、讓學生在生活體驗中,培養自我教育能力
要做事,首先學會做人,人的成長做人起決定作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要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自我教育能力。要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引導其從現實生活經歷和體驗出發,以人為本,培養其鑒賞、明辨是非的能力。我校通過對校園衛生、紀律、禮儀、公益勞動等全方位培養學生自信、自尊、自立意識。通過組織多種競賽評比活動,以滿足學生“我要成才”的心理,使之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他們成才的欲望,堅定他們成才的決心。在班級中舉辦各種競賽、文體活動、詩歌創作、繪畫表演、野外生活等實踐活動,使學生自我體驗,培養自理、自主、自治能力。通過主題班會學生間展開批評與自我批評,培養學生自我調節、自我教育的能力。如學期開始,開展“怎樣塑造一個完美的我”、“崇尚文明,破除陋習”等主題班會。會上先點出班上的不良現象,讓學生討論出現類似現象的原因,然后引導學生意識到要杜絕這些現象,必須從我做起,時刻約束自己的不良行為。這就需要教師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明確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學科教師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深刻體驗,在學習活動中學會實現多種角色的轉換,激發了學習興趣,獲得多種能力。
三、發揮消極信息的積極作用,提高學生的控制能力
德育我們要以正面教育為主,但有時候也可以利于一些反面、消極信息。如果適時選擇具有典型性的反面社會信息引進課堂,進行深入剖析、批駁,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多角度地分析,充分地討論,甚至可以爭論、辯論,達到明辨是非、區分善惡的目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種從“背后剖析”的方法,往往會收到意向不大的效果。會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從消極接受信息的客體變為積極評價和支配信息的主體,這樣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控制能力。例如,現在網絡日益普及、大批學生喜歡打網絡游戲的現實,讓學生討論“網絡游戲的利與弊”。經過全面透徹分析,學生統一認識,得出結論:網絡是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有著很大的區別,網絡游戲浪費時間,影響視力,還是不打為好。這時,又講了一些未成年人因沉迷網絡而造成惡性后果的事例。這些深深地觸動了學生的心靈,幫他們初步筑起抗拒誘惑的心靈長城,從而選擇良好的行為方式訓練和培養自我控制能力。
四、常抓不懈,幫學生形成自我調節機制
健康的心理是自我教育持續不斷進行的重要保證,掌握自我調節技巧,養成自控習慣,保持不斷向上的開朗個性形成自我心理調節機制是現代學生的必備素質,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而學習內容每天都是新的,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經常會遇到困難。面臨挑戰,沒有良好的自我調節機制不足以支撐起學習,會給學生造成學習焦慮,身心困惑,以及諸多的適應困難。更進一步,缺乏良好的自我調節機制的學生會讓未來的生活中畏畏縮縮,不敢創新和冒險。這種自我調節機制會彌漫于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學生的學習、生活。教育應該使學生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感到自己具有成就感。良好的自我調節機制是學生能否獲得良好的學習成績,能否保證其心理健康和一生健康發展的重要變量。
當今學生正處在信息時代,他們接受信息快,渠道多,思維活躍。各種良莠不齊的信息滾滾而來,涌向學生,難免魚龍混雜。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使其具有篩選、分析、處理這些信息的能力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視的責任。同時,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不是朝夕之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教師只要把它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目標,認真實施教學,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定會結出碩果。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崔允郭.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吳綺萍.開展中學自我教育的探索[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冉乃彥.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4]包衛兵.榜樣的力量[J].班主任,2010,(12).
(作者單位:山東省汶上縣劉樓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