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歡
“老師,我畫的好嗎?”“老師,他畫得‘桃花流水鱖魚肥好形象啊!”手中拿著孩子們五彩斑斕的畫作。我心里美滋滋的。這可不是一節美術課,這是語文課,我讓同學們用畫筆畫出課文中描繪的美景,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隨著時代的發展,語文學科也注入了新的特點:開放、綜合與創新。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知識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整體發展、語文課程和其他課程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緊密結合”。這種“大語文”教育觀強調語文與生活同在,要求打破封閉單一的語文教育系統,建立開放式、多渠道、全方位的大語文教育體系。從目標、內容、手段等方面實現綜合性學習,做到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相結合,為學生學語文、用語文開辟廣闊的時空領域,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語文學科本身就是一個兼容并蓄的學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融入美術知識內容,進行深入淺出、融會貫通的教學,有利于學生觸類旁通、厚積薄發地形成知識系統,提高學生的文學藝術修養。語文與美術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甲骨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甲骨文中有很多文字就是美術中圖畫與漢字相結合而產生的,也叫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指純粹利用圖畫來作文字使用,是獨立地從原始社會最簡單圖畫和花紋產生出來的,是一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我們牙牙學語之時,也是看圖識字,看圖說話,通過圖畫來學習語文。我們的語文課本上隨處可見的插圖也說明,美術對我們學好語文有著非常大的作用。
一、美術讓語言文字立體化
兒童時期,學生的形象思維要優于抽象思維。語言文字相對來說是比較抽象的概念,沒有圖畫那么直觀,有一些課文中的段落學生不容易理解,如果教師在黑板上畫出示意圖就能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課文內容,起到以己之長補其之短的作用。學生還可以自己去畫,用畫畫來印證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這樣記憶也會更加深刻。
例如在教授古詩《泊船瓜洲》時,對于理解“京口瓜州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一句,我就先讓學生聯系課下注釋理解“一水”指的是長江,瓜州在長江北岸。這樣就可以在黑板上先畫出一條江,再在江北岸標上瓜州,那么自然京口的位置就可以根據詩意標在長江南岸。“鐘山只隔數重山”在京口的旁邊畫上幾座山,詩人的家鄉鐘山標在這數重山的旁邊。這樣通過一幅簡單的地圖,學生很直觀地了解到詩人現在所處的位置瓜州和詩人的家鄉鐘山其實相隔很遠,還可以在示意圖的北方標上詩人的目的地京城的位置,這樣實際距離與詩中的“一水”“只隔”進行對比,學生自然能體會到詩人人在途中卻心系家鄉的深情。
二、美術讓語言文字更具趣味性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關于激勵、喚醒和鼓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低年級的學生對圖形的敏感性要比對文字和拼音的敏感性要強的多,在識字不多的年齡段,繪畫是他們最好的情感表達方式。在低年級的拼音識字教學中融入美術元素,既能激發學生興趣,又具備創新精神,將枯燥乏味的拼音文字形象化地展現出來,我們的語文教學也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進行低年級拼音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制作拼音卡片,卡片上的拼音字母可以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進行聯想,卡片上還可以用繪畫、撕紙、彩筆進行裝飾。在動手制作拼音卡片時,學生就能對拼音字形很好的熟記。同時,這些拼音卡片在課堂上也是很好的教具,同桌之間可以利用拼音卡片互相檢查拼音的認讀情況,也可以將聲母與韻母卡片組合,教學生拼讀音節。
三、美術讓語言文字更具意境美
經典古詩是中國千年傳統文化、民族精神的優秀載體,它不僅映射著中國文化的文學之美,而且蘊含著中華民族的胸懷、風骨、智慧、情趣。由于時空、閱歷、語言等限制,學生領悟詩文的意境已然成為古詩文教學的難點。如何讓學生在積累優美詩句的同時也能領悟古詩中的意境美?其實一首古詩往往就是一幅深刻意蘊的畫。古人對詩、書、畫的認識就是一個整體。王維的詩就被后人稱贊“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由此可以看出,詩的意境是和畫融為一體的,無限的想象空間來自于文學作品。自古以來就構成了一個非常和諧的藝術整體。以圖配文,可幫助學生把美的感受上升到美的認識。如在教授古詩《江雪》時,“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飛鳥絕跡,人蹤湮沒,遐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調凄寂。學生很容易理解這是一首描寫江鄉雪景的詩,可是詩中從“絕、滅、孤、獨”所展現出的詩人的孤寂高冷,學生卻體會不到。假如我們上課時將這幅雪景畫下來,學生可以看到這樣的景象:茫茫白雪,飛鳥盡藏,人跡罕至,天地之間之有一位漁翁坐在江上小舟中垂釣。學生自然會發出這樣的疑問:為什么天氣這么冷,他卻獨自一人出來釣魚呢?老師這時就可以結合詩人的生平背景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孤寂和高冷了。
總之,美術就其形象性、生動性與語文教學結合在一起,預示著語文教法的改進與創新有更廣泛、更深層的拓展空間。在今后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我會一如既往的堅持新課標的理念,持之以恒地讓它們為我的課堂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