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曉秀


摘 要:網絡生活成為大部分中小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小學生發展的時代特點。在這時代背景下,如何合理利用網絡進行教育教學和管理,五花八門的網絡教學正拔地而起,呈現出不少“迷人景觀”,筆者也參與其中,進行了長達一年半的網絡作業實驗,在實驗中輾轉糾結,困難重重。本文詳細剖析了這次實驗的成功之處與失敗的原由,并提出了改進的策略,希望對大家有借鑒作用。
關鍵詞:網絡作業;經驗教訓;策略探討
【實驗描述】
互聯網+時代,對教育的沖擊越來越大,在這股浪潮下,筆者進行了長達一年半的網絡作業實驗。
在一年半前,筆者接觸到了平板教學,開始用網絡布置作業,一開始的實驗,每次固定布置10題的客觀題作業,學生交了作業,馬上就知道自己錯在哪了,可以立即訂正,實行一段時間,我發現學生有了惰性,個別差生的作業還是錯的比較多,在他們心里已經給自己貼了標簽,我就是差生,錯的多理所當然。于是,我在想通過互聯網,有沒有什么新的作業方式,幫助學生糾正這種心理呢?在苦苦的追尋下,形成了新的作業模式,不限答題次數,常態化固定化,每兩周一次網絡作業,作業固定為每次10題,總分設置為10分,這10題是精選了學生平常作業中錯誤率較高的題,以學生的最佳成績為評定標準。就這樣,每兩周一次網絡作業自測,堅持了一年半的時間,看著學校兩個實驗班學生的進步越來越大,他們的成績也排在了同類學校中的前茅,合格率也遠超其他班級,有好的一面,但同時也出現了不好的一面。
案例1:一位后進生的執著
教了《三角形》這一章后,筆者對學生的錯題進行了精選,設置了10個題。大部分同學通過一兩遍的答題就能交上滿分的答卷,其中一個學生,他第一次交上的答卷,只有5分,第二次,他交上的是7分的答卷,還剩三題,以他的能力確實難度較大,我就在方法上給了他一定的指點,最后他交上了10分的答卷,臉上也展現了自信的笑容。這個孩子在班級里是屬于后10名的學生,在這一年半里,每次面對這樣的網絡作業,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都沒有放棄,一次次地堅持了下來,一次次地收獲了意想不到的成績,也增進了他學習的信心。
案例2:一位中檔生的崛起
中檔生,在學校其實一直是我們老師最容易忽視的學生,記得在一個寒假臨近開學的那幾天,我發了三組網絡作業。在平時,他一般通過自身幾次的努力,也能得到滿分,而這一回,不管他怎么努力,都只能獲得兩三分的成績,這讓他的爸爸有些著急。他爸爸聯系上我,了解他的情況,我輕描淡寫地說了句:“也許一個寒假過去了,所學的內容他忘了吧。”寒假的這一次網絡作業給這個學生敲響了警鐘,也讓家長對孩子的學習重視起來了,沒想到第二學期期末考,他的數學成績竟然一躍到了前10名,類似的案例在班里還有很多。
案例3:個別學生的僥幸
隨著實驗的深入,一年半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家長由一開始的新奇,與孩子比賽,一起做題,到后來歸于平淡,讓孩子自己去做題。家長的放手,讓學生們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時間,趁著要把10題做到滿分的借口,做了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家長仔細一查,孩子偷偷地在玩網絡游戲,看網絡小說。表面上很認真,很執著,不做到滿分不罷休,實質上,這恰恰成了他們玩游戲的借口,這是實驗中的一個痛處,如何更好的去完善?
【得失剖析】
一、成功的一面
(一)積極肯定
心理學上自我暗示又稱自我肯定,能讓我們用一些更積極的思想和概念來代替我們否定的思維模式。作業不應只是鞏固知識點,它更大的作用是挑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傳統的作業中,老師批改作業,也會寫上些評語,去鼓勵學生把作業做得更好,但作業完成只有一次機會,學生無法在老師批改前自我修整,學生無法展現更好的自己。而這種網絡作業模式,我們看到案例1中的學生經過多次嘗試,終于獲得滿分的成績,這是他在以往作業中不曾有過的快樂,這是他自己努力的成果。其實每個人都渴望成功,都渴望被肯定,通過這樣的網絡作業,得到了家長的肯定,得到了老師的肯定,更讓孩子肯定了自己,更加自信,原來自己努力一下,也可以做到滿分的。多重的肯定足以給孩子帶來滿滿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心理學家羅司跟亨利曾做過一個有名的反饋效應心理試驗:他們把一個班的學生分為三組,天天學習后就進行測驗,測驗后給予不同的反饋方法:第一組每天告知學習結果;第二組每周告訴一次學習成果;第三組只考試不告知學習結果。八周后,心理學家將第一組和第三組的反饋方式對換,第二組反饋方式不變。爾后,第三組的成績有凸起提高;而第一組的學習成績逐漸降落;第二組成就穩步回升。這則實驗闡明,反饋方式的不同對學習的增進作用也不同。及時知曉自己的學習成績對學習有主要的促進作用,并且及時反饋比遠時反饋效果更好。實驗中的網絡作業,學生一做完作業,立即就有反饋、修整,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著積極肯定的作用。
(二)共生效應
自然界有這樣一種現象:當一株植物單獨生長時,顯得矮小、單調,而與眾多同類植物一起生長時,則根深葉茂,生機盎然。人們把植物界中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現象,稱之為“共生效應”。網絡作業,每個學生都展示了自己最好的成績,每個同學看到的都是其他同學的最佳成績,尤其當學生看到平時總是玩、不認真的同學的成績都超越自己時,又怎會不去努力?從案例2中,我們也看到了那位一般的中檔生,在第二學期的突飛猛進。平時碰到學生,有學生會跟我說,“老師,我很怕這個自測題。”“老師,快期末考了,你把平時的這些自測題,重新發給我們,我們利用周末復習。”“老師,我也會做了。”也有家長通過微信跟我說,“老師,這自測題挺好的,你能否給我孩子另外多布置些這樣的作業。”這種共生效應就在這一次次的練習中展露著它的效果,當他們取得成功時,自信心就會更加充足,隨之產生追求新目標的動力;隨著新目標的實現,心理因素再次得到優化,從而形成發展進步的良性循環。
(三)能力提升
著名學者費賴登塔爾說過:“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再創造,即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學生進行這種創造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傳統的作業中的訂正,往往是經過老師分析后再訂正,這就缺少了“再創造”的過程。這樣的網絡作業,當學生發現沒有達到滿分時,就可以馬上反思哪一題錯了,在反思中,他們會發現自身解題的很多壞習慣。比如:這一題題目看錯了;這一題算錯了;這一題需要分類討論,卻沒有考慮到;這一題太粗心了,明明想的是這答案,卻寫了另一答案;這一題后面的問題沒考慮到,只解了方程就以為是答案了;這一題想不出方法了,不行我再仔細做做……等等,這些都會在學生解題后馬上意識到這些問題,讓學生從錯誤的表面發現自身解題時的思維缺陷,甚至突破自身原有的能力局限,并在逐步完善自己的思維過程中促進能力的提升。當我通過后臺查看孩子們作業的錯誤率,發現錯誤率高的題,我會在課堂上進行分析,在分析這類題時,你會發現每個孩子的注意力都是高度集中的,他們認真地聽著,想著。為什么?因為這些題孩子們不止做了一遍,在他們頭腦里印象非常深刻,他們有強烈地愿望,想把這些題做出來,這是學生多次嘗試“再創造”失敗后的堅持。
二、失敗的一面
這次網絡作業的實驗,雖然有好的一面,但也有失敗的一面。
(一)時間沒有限定
題目有限量但沒有限時,帶來了較多的弊端,學生會以做作業為借口,來應付家長,稱網絡作業沒完成,10分鐘可完成的作業,硬是做了1個小時沒完成,家長看孩子在做作業,又不好打斷,不好說什么,而學生正好利用了這空隙玩網絡游戲。
(二)次數沒有限定
10題網絡作業,沒有次數的限制,雖可以讓后進生找回自信,讓他們看到自己通過幾次的努力也能達到尖子生的成績,但是沒有次數的限制,會造成他們靠運氣來得分,比如選擇題,四個選項,多試幾次,就知道哪個答案是對的,得分會出現失真現象。另外,學生無限次地反復做,短短的10題,學生可能會做一個小時之久,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作業量。
(三)統計不夠精準
10題網絡作業,統計優越的地方是通過后臺可以統計到每一題的正確率(如下圖),便于老師掌握學生的具體情況,但是這10題的網絡作業是通過微信發到作業群里的,在實驗中出現了以下幾類問題:統計全班同學有沒有完成,是人工在統計,不是很方便;有些同學成績做得差,看到別人的成績都是滿分,就沒發自己的成績了;也有一些學生,直接轉發其他同學的成績作為自己的成績,虛假報成績。
三、策略探討
這次網絡作業的實驗,作業形式的改進,給了每一個學生“再創造”的機會,這是值得肯定的,面對失敗的一面,我們有何策略進行改進?
(一)時間限定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時間限定分為兩個方面的限制,一方面設置作業完成的時間段,讓學生習慣于網絡作業完成的固定時間段,并常態化;另一方面設置每一題作業完成的時間長度。這樣家長便于管理,也能讓學生形成自己良好的時間管理習慣。
(二)提交限定
作業的作用不只是鞏固知識點,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作業中找到自信,找到學習的動力。傳統的作業只提交一次顯得單薄,以一次定成敗,給學生的機會太少,而無限制的給學生提交作業的次數,也不行。所以,我們應該限制提交的次數,常說,事不過三,如果我們給學生三次提交作業的機會,可以讓學生找到自己的不足,認真對待自己的作業情況,把最好的自己展現出來。
(三)統計精準
需利用技術手段,更新平臺,精準地統計到每個同學每次提交作業的情況,及最佳成績情況,并及時反饋給家長,讓家校及時溝通,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讓家長了解到自己孩子的最佳狀態,也讓老師了解到每個學生具體情況,可以有的放矢。
(四)作業多樣化
在“10題自測”形成一種常態化之后,網絡作業應該多樣化,才能多方面促進學生的發展。比如:可以設置每周一題的挑戰題模式,讓班里的尖子生有機會提升自己的水平,并以學生的最佳解題過程為標準答案來展示給全班同學;可以設置主觀題,學生寫出詳細解答過程,提交后對照標準答案,完善自己解題書寫過程;可以設置微課作業,兩種類型,一讓學生聽優質的微課,二讓學生自己錄微課,把自己的解答過程詳細地用語言表達出來,這讓學生更清晰地明白解題的來龍去脈,從而提升自身水平。
互聯網+時代,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很多的改變,五花八門的網絡教學正拔地而起,呈現出不少“迷人景觀”,但這條路上讓人歡喜讓人憂,學生的自制力是有限的。不要“盲目跟風”,更應精挑細選;不必“轟轟烈烈”,但應踏實前行;不一定“一帆風順”,但應有承認錯誤的勇氣,潛心修整;不必“華麗”,只求實效。互聯網+時代的教學之路還剛剛起步,且行且珍惜。
參考文獻
[1]韓敬波.教育學基礎第3版[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12.
[2]羅西.每天的成績單[J].教師博覽,2009,03.
[3]邱云.做中學悟其道[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