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錦霞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出現,教育部門為了順應時代發展,改進了初中學生的教學目標。傳統的教學目標過分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而新課改后的教學目標逐漸將注意力轉移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對知識的運用能力上。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能夠體現學生實踐能力的教學內容就是“聽說讀寫”?;诖?,本文將對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使用文本細讀的教學方式進行研究,旨在幫助初中生能夠提升自身的“讀”的能力,進而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文本細讀;研究調查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細讀能力是其中的重點內容。但是由于新課改的出現,我國在此方面的教育還存在一定的問題。而針對這些問題,廣大教師便提出了“文本細讀”的教學方法。該種教學模式不僅能夠幫助教師降低教學難度,同時也能幫助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以及感悟。因此教師應該不斷優化自身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文本細讀的習慣。
一、文本細讀概述
所謂文本細讀,就是指教師通過要求學生對文章進行反復朗讀后,再對其進行分析的一種閱讀教學方式。換言之,文本細讀就是通過對文本的理解,然后由學生自身按照理解進行復述的一種模式。該教學模式不僅能夠幫助學生豐富自身的閱讀情感,同時也能幫助學生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甚至可以使學生與文本作者產生心靈上的共鳴。
二、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文本細讀
(一)誦讀文本,體會文本蘊含的深層次內涵
首先,閱讀教學的基礎是“讀”,而細讀文本的基礎是多次閱讀以及大聲朗讀。所以,當教師在培養學生細讀習慣的時候,應該要求學生對某一文本反復進行閱讀,不斷地揣摩作者的心境以及文中人物的心境。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其次,教師還應該要求學生進行大聲朗讀。因為當學生在進行默讀時,很容易發生看錯段落或是遺漏信息的情況,而大聲朗讀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同時,大聲朗讀也可以幫助學生快速融入文中情境,加深學生的感悟。
比如,當教師在講解課文《小巷深處》,可以先將學生進行分組處理,然后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朗讀比賽。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能夠使學生加深文本理解,同時競爭式教學也能激起學生的勝負欲,進而提高學生的注意力。
(二)科學合理地切入文本深處
俗話說,一千個讀者,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意思就是說,不同的人看待事物的眼光是不同的。同理,不同的人對事物的處理方式也不同。因此,當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文本細讀教學時,應該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教學,尋找合適的切入點,加強文本細讀教學的教學效果。
比如,當教師在講解課文《孔乙己》時,便可以對描寫孔乙己穿著的部分進行細讀,以此加深學生的印象。首先,該篇課文中有這樣的依據描述:孔乙己是整個酒館中唯一穿著長衫,站著喝酒的人。通過對該句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以下信息:第一,站著喝酒,可以分析出孔乙己十分貧窮因為他連找個座位的錢都付不起;第二,穿著長衫,可以分析出孔乙己是有一定學恩的人,并且結合前文可以分析出,他和一般人不同;第三,唯一二字可以看出,孔乙己是一個特別的人,他不同于有錢闊綽的老爺,又不愿將自己歸為窮困潦倒的仆人,進而將自己放在格格不入的環境中。其次,當對其偷東西被抓后的辯解進行分析,也能看出其具有一定的封建思想。
上述教學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三)將文本進行比較,實現學生自我教育
在文本細讀教學中,要求學生進行文本比較,可以拓展學生的閱讀量,同時也能加深學生對不同文本的理解。比如,當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沁園春長沙》時,便可以同時為學生提供《沁園春雪》的素材,然后要求學生將兩者進行對比。
首先,雖然兩者作者相同,都是出自我國偉大的毛主席之手,但是,二者想要表達的心境卻是不同的?!肚邎@春長沙》是毛澤東在1925年創作的,此時的毛澤東剛剛離開故鄉,在路過橘子洲頭時,寫下這首詩;而《雪》則是在開展抗日活動前書寫的。
所以教師可以事先為學生鋪墊文化背景,然后要求學生進行分析,這種教學模式,可以相對豐富學生的情感,并加深學生認知。
(四)還原文本情感,提升細讀質量
當學生結束閱讀后,教師可以通過敘述的方式將文中的情境進行還原,也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將文中情境進行再現,這種教學模式可以加深文章的藝術渲染,同時也能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
三、結語
綜上所述,細讀是每一個學生在開展語文學習時應具備的能力,其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開展語文學習,同時也能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觀察能力以及對事物的分析能力。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該隨時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優化自身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細讀習慣以及一度能力,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楊丹怡.怎樣才能讓語文閱讀教學環保一點——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文本細讀[J].新課程導學,2014,06(04):81-82.
[2]莊春芳.細讀文本,從標點入手[J].課程教育研究,2016,04(23):99-100.
[3]田新強.文本細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原則[J].語文教學之友,2015,07(12):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