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桂香
農村小學教育一直以來都是國家九年義務教育中的核心,隨著素質教育的逐漸深入,我們可以發現小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性格也可以出現了叛逆“癥狀”。要想促進農村小學的教育質量,必須要把工作內容復雜繁重的班級管理工作做好。作為農村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是班級管理工作中的領導者,如何建造一個適合學生發展的班級,構建和諧班集體是當前教育中一個關鍵的任務。那么如何進行農村小學班級管理有效化,就必須對農村小學的現狀進行全面分析,根據現狀采取策略,確保農村小學的教育能夠與時俱進,與新時代的發展要求接軌。
一、農村小學班級的現狀
在我們偏遠農村大批勞動力進城務工,農村出現了一個特殊群體——留守孩,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務工(學習),而他們則長期寄宿在親朋好友家中或學校,有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留守孩人數高達到2300多萬,其中農村留守孩占據了絕大部分。經調查,由于他們長期生活在缺失父母關愛的環境中,留守孩的心理健康問題變得日益嚴重,已成為當今社會的一個重要問題。
作為一個班級而言,老師管理的學生是多樣的:有聽話和不讓老師省心的,有生活不能自理和缺乏自覺性的,有態度懶散不聽從老師教導的,更有粘上了不良嗜好,拉幫結派,抽煙等。如果這部分學生不能好好地進行管理教育,不但會對班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可能影響他們以后的學習甚至人生。導致這部分學生小小年紀就染上了不良習慣的原因有三:一是因為大部分的學生都是留守兒童,父母由于長年在外謀生,孩子一般都是由不識字的爺爺、奶奶等帶,他們的教育模式與現在的截然不同,但是由于孩子長期與他們接觸,這種隔代教育就會潛移默化地在孩子心中生根,養成一些不好的習慣。在學習上遇到困難,得不到父母及時的幫助和鼓勵,容易陷入自暴自棄的困境。二是因為家長自身文化素質不高,對書本知識一知半解,對孩子的學習不進行細致分析,孩子沒有得到正確的教導,失去學習的信心,特別是在農村,有的被孩子的一兩句話就蒙混了,造成不誠實的品格。三是因為對孩子的過于溺愛,在21世紀中任然有“重男輕女”思想,容易造成過分溺愛,從而形成任性、固執、唯我獨尊和依賴的性格。
二、采取相應的班級管理策略
(一)調動班級自主管理的積極性
要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首要就得找到能誘發并引發學生自主管理動機。少先隊是農村小學里面比較突出的校園隊伍,教師們可以通過少先隊的宣傳作用,宣傳一些與學生相關的班級活動,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到活動中去,共同為班集體榮譽努力。其次,還可以通過建立班級“職位輪崗制”,全班同學輪流擔任各個職務,這樣不但能讓同學學會換位思考,更重要的是能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到班級管理中去,形成“班級管理,人人有責”的班級氛圍。那些平日認為自己是“差生”的同學也在管理的過程中找回了自信,相信自己也可以很棒。再次,學生可以通過對自己同學的了解,采集各方面建議,建立班規,這樣學生就可以通過班規的制定對班級進一步的了解,并從中感受到自己作為班級的一份子,自己該如何去做。
(二)合理示弱激發責任感
對于農村小學里那部分驕橫跋扈的學生,讓很多的老師都素手無策,他們“軟硬”不吃,對老師所說的大道理或者嚴厲批評都不放在眼里,不但知錯不改,還屢教屢犯。面對這樣的學生,老師們可以在他們面前嘗試一下表示出自己的無助,激發他們的責任感。
(三)深入分析了解每個學生,揚長避短
每個學生因為從小受到不同環境的影響,他們存在著各方面的差異性。老師可以從這些差異性入手對學生個性和性格進行分析,找到適合其的教育方式,進行有效教學。對學生有了全面了解后,老師就可以幫助學生在集體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合適位置,比如喜歡運動的,就可讓其在運動會中發揮自己的才華;喜歡文章的,就可以讓其寫一些小文章給同學們欣賞;喜歡服務大家的,可以讓其擔任一些職務等。通過這些行為讓每個同學都可以揚長避短,增強信心,從而更有效地進行班級管理。
(四)促進班主任與學生的交流有效化性
“談話式”交流方法是農村小學里面班主任用得最多的教育方法,但交流是否有效,是否能觸動學生,直接關系到班級管理能否成功進行。作為老師,特別是班主任要特別注重與學生的交流方式,一些“慈母”型老師,對待違紀學生總是苦口婆心,沒完沒了地說一大堆對于小學生來說還是難以理解的“大道理”,導致學生只是應付式的認個錯,并沒有從根本上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還有一些“嚴父”型老師,學生犯錯,不問對錯,總是劈頭蓋臉一頓狠批,語言尖銳,毫無學生插話空間,這種方式往往會引發學生的抗拒心,不但沒有用心去分析自己有沒有做錯,還會產生對老師的厭惡感。對于農村小學里面這些淳樸學生,更適合的是“朋友”型交流方式,老師可以以朋友的角度對學生進行“勸告式”教育,教育與聊天相結合,拉近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距離感,那么學生自然而然就能更容易接受老師的批評教育。
(五)切實加強班級留守孩教育與管理
多與監護人聯系,了解孩子的思想行為表現,做到及時有效的教育。不管是父母或代教養人,不能以金錢和物質的滿足作為關愛“補償”,而應教育孩子養成節儉的習慣,教育他們不貪、不饞、不懶,要有愛心,尊長輩和代教養者。給留守孩多一份關愛,教師在日常教學和課余時間,應深入了解留守孩的心理狀態和心理需求,多發現他們的優點,多些鼓勵,少點批評;多些安慰,少點責備;多些笑容,少點粗暴。教師還要注意激發和培養留守孩的學習興趣,多給他們“開小灶”,減少學習困難,注意保護好已有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讓他們經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悅。使他們能從老師身上感受到像父母般的關愛和溫暖,讓孤獨的心靈得到滋潤。
搞好農村小學教育的基礎是班級管理的有效進行,如果教育策略一味的固守不化,其所帶來的效果是絕對有限的。因此讓學生成為班級管理的主體,讓班級成為學生展示的舞臺,努力構建和諧班集體尤為重要。